Jump to content

Featured Replies

Posted

核心提示:就在这时,随着一声清脆的枪响,饭冢的胸部中弹,然后应声倒地,一命呜呼。

饭冢死得这样无声无息、没有成色,这让手握摄影机的须滕不由得有几分遗憾。在他的想象里,像饭冢这样的“猛将”,临死前该有些不俗的表现,或是说几句豪言壮语,或是有几个威猛的动作,让人感觉类似于死老虎不倒威,这样他的影片放映出来,显然就厚重得多,同时也更具视觉冲击力。可遗憾的是,这一切,全没有,饭冢就这样不声不响地倒在一摊污血中丧命了。

其实须滕有所不知,这一枪委实打得太准了。后来日本卫生兵赶来救护,发现这一枪正从饭冢的心窝穿过,把心脏都打穿了,肯定打在10环内靶心位置的红点上。

本文摘自:《万家岭大捷》,作者:叶绍荣,出版: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日本“笔部队”塑造的“军神”

梁华盛第一九○师和冷欣第五十二师都属王敬久第二十五军。

这两个师在东孤岭和玉筋山漂亮的阻击战,让王敬久深感欣慰。

两个师都是抗战爆发后新组建的,刚刚组建完毕就参加武汉会战,开上了南浔战场。他们刚一上阵就打得如此顽强,特别是女机枪手唐桂林女扮男装代兄从军的事迹,更是让王敬久这位铁血军人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第二十五军军长王敬久,字又平,1902年生,江苏省丰县人,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

王敬久其貌不扬,举止粗俗,满口脏话。他吃饭喜欢蹲在地上,开会也没个坐相,喜欢蹲在椅子上,因此他的部队军容也不整洁。有人甚至将他的部将冷欣后来在日本投降仪式上挖鼻孔的事,也与他的老上司王敬久挂起钩来。

尽管如此,王敬久却以勇敢善战著称。在国民党军队中,王敬久给人印象最深的是1932年2月,其时他任第八十七师副师长,率部参加“一·二八”淞沪大战。当战斗最激烈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父亲逝世的消息,他无法抽身返归故里奔丧,便在战场上身着孝服迎击日军,所部将士深受感动,因而奋勇杀敌,大获全胜,王敬久从此一战成名……

冷欣第五十二师从玉筋山退守东孤岭后,主战场随之由玉筋山转到了东孤岭主峰阵地。

接防东孤岭的华振中第一六○师属叶肇第六十六军,这是一支特别能打仗的广东部队。广东的富庶和沿海的便利,让这支部队装备精良。特别是“南天王”陈济棠反蒋时,曾得到日本大量的军事援助,于是,这支部队的武器装备与日军不相上下,除清一色的“三八大盖”、歪把子机枪外,每人还有一顶钢盔,号称广东当地唯一戴钢盔的中国部队。

说起叶肇第六十六军,一般人有所不知,南京失守时,因唐生智的通讯指挥系统失灵,其他部队皆选择从拥挤的江边突围,因而损失极其惨重。大敌当前,只有叶肇第六十六军、邓龙光第八十三军这两个军敢于独辟蹊径,义无反顾地从正面杀出一条血路,从日军的包围圈中撕开一个口子,结果反倒以最小的代价成建制地安全突围,叶肇第六十六军的战斗力由此可知。此外,俞济时第七十四军一部也从正面安全突围。

让人难以想象的是,第一六○师师长华振中,不仅以能打硬仗著称,而且他的资历更是让人咂舌,一般的师长都是少将,而他的军衔却是个中将。说来令人难以置信,他竟毕业于保定军校第六期,与张发奎、薛岳、叶挺是同期同学,人家都干到了上将兵团总司令,麾下统领十几万大军,他老兄却还在师长的位置上原地踏步。究其原因,竟是因为他太能打仗而政治上不敏感,一生总是犯错误,在他的军旅生涯中,功劳与过错总是成正比增长。

华振中因资历老,能打硬仗,广东部队的各级将领都敬他三分。他与军长叶肇的关系更是亲如兄弟,因了这层特殊的关系,他的这个师在人员和武器装备的配置上,略优于其他部队。

伊东第一○一师团碰上了华振中第一六○师,他的好运道也就到头了。

东孤岭久攻不下,被逼无奈的伊东中将只得孤注一掷,打出了最后一张王牌。

伊东第一○一师团第一○一联队是该师团战斗力最强的一张王牌,联队长饭冢国五郎以凶狠、狡诈、作战勇猛、灵活著称,华中派遣军司令官畑俊六为此多次褒奖饭冢,并亲自赐予他“猛将”的称号。

饭冢国五郎,日本群马县人。1909年5月27日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二十一期步兵科;同年12月26日,被授予下士官军衔。1937年8月2日,晋升为步兵大佐;同年10月4日,任伊东第一○一师团第一○一联队联队长。

有道是“人怕出名猪怕壮”,饭冢国五郎一上阵,便有号称“笔部队”的日军战地记者相随。

笔者在这里顺便介绍一下日军的“笔部队”:

“笔部队”是日军战地记者团的简称,它是日本大本营专门为侵华战争宣传需要而设立的。“笔部队”门类齐全,包括文字记者、摄影记者、新闻纪录片摄制组记者(因那时电视还没有发明出来)。“笔部队”如影随形地跟着部队一起行动,真实记录“大日本皇军”在中国土地上“浴血奋战的壮举”,以激励这些武士们奋不顾身地为天皇卖命,从而煽动更多的日本国民参军参战。

饭冢国五郎是日军的一员“猛将”,自然就受到“笔部队”的记者们的争相追捧。当时,日本《读卖新闻》记者须滕就带了一个由小悮行男、山中、樋口等四人组成的战地特讯组,扛着电影摄影机,寸步不离地跟着饭冢。饭冢一举一动的战地行踪,都摄入了须滕的镜头。

饭冢的形象确实上镜,很有点“猛将”的派头。饭冢不凡的外貌让战地特讯组的记者们喜出望外。

因为在烈日下连日苦战,饭冢晒得通身黝黑,眼睛里布满血丝,他浓密的络腮胡已连日不刮,蓬松虬曲地挂满脸上,显得相貌狰狞,活脱脱一个“猛张飞”形象。因为天气酷热,饭冢打着赤膊,露出上身发达的胸肌和双臂,头上又戴着一顶钢盔,样子显得异常的凶猛。

用今天的话说,饭冢的这副模样,确实很有视觉冲击力。敏锐的职业眼光告诉须滕,他们一行这次的运气特好,碰上了一条大鱼,一部具有轰动效应的重量级新闻纪录片,即将在他们的手中出炉。

为了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须滕在激战前对饭冢进行了战地采访。

饭冢面对镜头,一点也不露怯,这种场面他见得多了。饭冢今天的心情很好,他的正面是正开着机“吱吱”转动着的摄影机,他身后的背景是硝烟弥漫的东孤岭战场,面对须滕的提问,他侃侃而谈。

须滕问:“如果战争结束了,你打算干什么?”

饭冢回答说:“我爱好钓鱼,战争结束后,如果我还活着,我就安安静静地钓鱼度日。”

采访中,饭冢还告诉了须滕一件事:

他的第一○一联队前任联队长加纳治雄,去年在淞沪会战中战死,那次战斗打得极其残酷,当时第一○一师团损失惨重,整个师团伤亡9000人,占师团当时总人数的80%。那一仗,他的大多数部下都战死了,尽管那是个被称为“光荣战死”的年代,但国内仍有人非常憎恨加纳,一到夜晚,加纳在东京的家里,常有人往他的房间里扔石子。我不想让我的家人像加纳那样受到牵连,不得安宁。

饭冢还算是个实在人,面对着镜头,他没有唱高调,也没有说一些在这种场合应该说的豪言壮语,倒更像是有些诉苦的成分。

后来我在有关日方资料上看到,里面提到饭冢时,说他这个人实际为人不错,对朋友义气,在军校读书时还助人为乐,喜欢思索,还能写诗。

须滕对饭冢的回答似乎没什么异议,饭冢毕竟名声在外,是响当当的“猛将”,下一步就等着拍摄这位“猛将”在战场上的形象,以便让他名扬天下。

9月1日,猛攻东孤岭的战斗又打响了。

伊东中将照例是老套路的三板斧:先是飞机轰炸,然后是大炮猛轰,飞机大炮狂轰滥炸之后,便是步兵的进攻了。

就在冷欣第五十二师在玉筋山与伊东第一○一师团激战正酣之际,华振中第一六○师在东孤岭以逸待劳,加固了原有的工事,就等着日军来犯。

背着“猛将”的称号,面对着摄影机,饭冢使出了浑身解数,他挥着一把雪亮的指挥刀,嘴里“嗷嗷”地狂叫着,驱赶着第一○一联队的士兵们潮水般地朝东孤岭冲去。饭冢一上战场,便急欲改变战场态势,从而打出“猛将”的威风来。

上阵后,饭冢急忙调整部署,以两个中队正面佯攻,主力则绕至侧翼,全线出击。

此时东孤岭的交战双方,一边是“猛将”饭冢率领的第一○一联队,一边是善打硬仗的华振中第一六○师,针尖对麦芒,必有好戏看。

“猛将”的进攻果然不凡,拂晓时分,饭冢就组织步炮协同,猛攻华振中第一六○师梁佐勋团阵地。日军不顾伤亡,跨过遍野的死尸,在大炮的掩护下,一拨一拨地朝东孤岭猛冲,梁团组织火力,居高临下地朝日军猛烈扫射,日军死伤众多。饭冢又组织反冲锋,又被梁团击退。双方自凌晨战至傍晚,饭冢先后组织五次进攻,都被梁团击退。饭冢进攻一天,丝毫没有进展。

第二天一早,饭冢组织了又一轮更加疯狂的进攻。

这一回,他加强了步炮协同的炮火,还调上了援兵,朝着梁团猛攻。战斗中,梁佐勋团长身先士卒,不幸中弹身亡。梁团长牺牲后,该团仅剩下的数百残兵终于抵挡不住饭冢第一○一联队的自杀性进攻,梁团阵地随之失守。

饭冢面对着摄影机镜头,得意地举起战刀,摆了一个“胜利”者的姿势。

紧接着,饭冢又率部朝东孤岭主峰阵地冲去。

正在东孤岭主峰阵地的华振中,此时正瞪着血红的双眼在等着饭冢。

梁佐勋团长阵亡的消息让他悲痛欲绝,此时,他已下定决心,一定要消灭饭冢,但他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嘶哑着嗓子朝官兵们喊道:

“弟兄们,梁团长现在山下望着你们,你们知道该怎么打!”

巍峨高耸的东孤岭上,久久回荡着第一六○师数千官兵们雷鸣般的怒吼:

“消灭饭冢,为梁团长报仇!”

华振中下了决心,饭冢的死期也就到了。

饭冢从早晨起已发起了近十次进攻,但每次进攻除了在阵地前丢下一大片尸体外,东孤岭主峰阵地依然牢牢地掌握在第一六○师的手中。

望着巍峨高耸的东孤岭,又环视了一遍身边越来越少的士兵,饭冢情知遇上了对手,他的心里越来越沉重,脾气也越来越狂躁。

战至第三天,饭冢的第十五次进攻又被第一六○师击退。

这时的饭冢就像是泄了气的皮球,面对着须滕一刻不停地对着他的那台“吱吱”转动着的摄影机,他的眼里掠过一丝彷徨犹豫的神色,但旋即他还是右手颤颤地抓起了无线话报机,直接要通了伊东师团长的电话,情急之下,也顾不得用暗语联系了,他声嘶力竭地直接喊话,请求师团长派兵增援。

伊东接到电话后,一脸的无奈,此时他也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预备队已用完,手中已无一兵一卒可调。面对着从不服输的饭冢近乎哀求的话语,伊东叹了口气,说了一句无关痛痒的话:

“饭冢君,师团已无能为力了,你好自为之吧!我只希望你不要辱没了司令官赐予的‘猛将’称号!”

饭冢已被逼上了绝路,他只觉得眼前一阵天旋地转,险些站立不稳。他匆匆吃了点冷饭团,又拿起酒瓶,咕噜咕噜地喝了几口烈酒,感觉稍稍地恢复了些体力。面对着须滕的摄影机镜头,他疯了似的抽出战刀,率领着最后剩下的数百人朝东孤岭主峰冲去。

就在这时,随着一声清脆的枪响,饭冢的胸部中弹,然后应声倒地,一命呜呼。

饭冢死得这样无声无息、没有成色,这让手握摄影机的须滕不由得有几分遗憾。在他的想象里,像饭冢这样的“猛将”,临死前该有些不俗的表现,或是说几句豪言壮语,或是有几个威猛的动作,让人感觉类似于死老虎不倒威,这样他的影片放映出来,显然就厚重得多,同时也更具视觉冲击力。可遗憾的是,这一切,全没有,饭冢就这样不声不响地倒在一摊污血中丧命了。

其实须滕有所不知,这一枪委实打得太准了。后来日本卫生兵赶来救护,发现这一枪正从饭冢的心窝穿过,把心脏都打穿了,肯定打在10环内靶心位置的红点上。

这一枪,正是第一六○师的神枪手用日本制造的“三八大盖”打的,可遗憾的是,因这一枪与那密集的枪声几乎是同时响起的,第一六○师的神枪手又不止一个,华振中师长事后查了很久,也没查出是谁打的,只可惜那位神枪手悄无声息地做了无名英雄。

饭冢死后,进攻的日军群龙无首,顿时军心涣散,阵脚大乱。

华振中师长一声令下,第一六○师官兵跃出战壕,端起“三八大盖”与一○一联队的残兵拼起了刺刀,一阵风卷残云的拼杀之后,饭冢第一○一联队被全歼。

须滕一行趁着混乱之际,屁滚尿流地一口气跑到了山下。

须滕下山后,赶紧带着刚拍摄的电影胶卷跑回九江,用海军班机送到上海,再转送回日本。

饭冢死后,日本大本营发布悼文,追赠饭冢为陆军少将。

不久,须滕战地特讯组摄制的“杰作”《军神饭冢联队长战地录影》,就在日本全国各大电影院连续放映。随着饭冢率部朝东孤岭冲锋的画面,电影里响起了低沉的解说声:

我军第一○一师团第一○一联队的联队长饭冢国五郎,在支那庐山之东孤岭作战中,光着膀子,率领士兵,拔刀冲向敌人阵地。在战斗中,他胸部中弹身亡。他不愧为大日本帝国勇猛、果敢的部队长典型,日本的军神、军魂……

这部纪录片立即在日本引起轰动,影院座无虚席,盛况空前。

《读卖新闻》记者须滕敏锐的新闻触角和不俗的艺术感觉端的不错,他的努力没有白费,自此以后,他便进入日本“笔部队”的名记者之列……

  • 1 年 以后...
  • 5 months later...

LZ还活着啊

Join the conversation

You can post now and register later. If you have an account, sign in now to post with your account.

访客
Reply to this 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