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content
主视角中国

边锋战士

初级会员
  • 帖子总数

    64
  • 注册时间

  • 上次访问

声誉

0 平淡人生

关于 边锋战士

  • 出生日期 1980年01月01日

联系方式

  • 网站
    http://

档案信息

  • 性别
    汉子
  1. 我不明白国民党以前有在什么时候篡改过历史啊??我只知道他镇压过发生在8月一号的叛乱和剿过匪咯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政府根据1943年美、英、中三国发表的《开罗宣言》和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于1945年10月从日本手中接收了台湾和澎湖列岛,该地区一切事务均归于中国主权之下。这已是不容争辩的事实。 但是不久,随着国民党政府对台湾统治的危机、中国国内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及新中国的建立,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外势力,为了保持其在台湾及整个亚洲的利益,适应冷战的需要,即阴谋策划把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从40年代末到50年代末的整整十年里,美国炮制出一个又一个分离台湾的论调。国民党蒋介石虽然依靠美国打内战,并依赖美国的庇护偏安台湾,但是却坚守一个中国的立场和原则,对美国分离台湾的言行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先后五次反对、抵制并粉碎了美国企图分裂中国的图谋。 一、反对“联合国托管论” 国民党政府接收台湾不久,由于1947年爆发“二·二八”事件,美国感到台湾局势不稳,为防止中国CCP控制台湾,美国有关官员遂提出台湾由“联合国托管”的言论。虽然这一问题在当时并未成为美国政府的最高决策,但这却是战后美国分离台湾的开始。 1947年3月,美国驻台北总领事馆的官员就向华盛顿建议,称目前台湾在“法律上”还是日本的一部分,用联合国名义进行直接干涉,待有了一个“负责的中国政府”后再归还中国。这一建议不顾中国已根据有关文件正式接收了台湾的事实,而要联合国再行干涉,是为“联合国托管论”的先声。5月,刚卸任的美驻台副领事乔治·克尔向美国务院递交备忘录,明确提出为阻止台湾可能为CCP控制的情况发生,台湾必须置于联合国的监督之下。与此同时,美国一些人士还极力支持“台独”分子廖文毅抛出主张“台湾由联合国托管,争取公民投票自决”的所谓“台湾问题处理意见书”。同年8月,魏德迈使华时就此问题到台湾进行调查后称,现在“有迹象表明台湾人对美国监护或联合国托管是会接受的”一时间,“托管”论调四起。当时参与策划和鼓噪“托管运动”的美国驻华机构有美国驻台领事馆、台北美国新闻处、美国驻香港总领事馆以及美联社、合众社等等。其中主要人物除柯乔治外,还有美国驻台副领事卡尔、情报组长摩根和台北美国新闻处处长卡度等人。 台湾刚刚归还中国,美国就企图进行分离,此举引起国民党蒋介石的高度警觉。当时,上海《新民晚报》刊载文章,抨击“托管”论调,指出,美国“野心分子”正利用目前中国的危机,积极争取台湾上层人士,推动台湾“托管”。文章首次披露了魏德迈访台情况及美国人办的报纸鼓吹“台湾托管”的言论,揭露了美国在台湾建立空军基地的情况以及美国某些人士有关“托管”的言行。1947年12月,台湾省主席魏道明根据蒋介石的旨意发表长篇讲话,以强烈的措词严厉驳斥“托管”谬论。他说,谣传台湾人民希望脱离祖国而愿受外国的统治,这一说法不仅是对台湾人民的侮辱,也是对全体中国人的侮辱。他以事实说明了台湾为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以及归还中国的经过后指出,战后可能远东有一些遗留的问题有待对日和会解决,但是,台湾问题早已决定,《开罗宣言》已明确指出台湾应归还中国。最后他表示,坚决反对在对日和会上讨论台湾问题,如果发生这种情况,600万台湾人民和4亿5千万大陆的中国人民将不惜为之流血斗争。表明了国民党当局的严正立场。 1948年3月,国民党南京当局为了弄清“托管运动”的来龙去脉,特派“行政院长”孙科到台湾进行实地调查。孙科一到台湾就举行记者招待会,公开点名谴责美国领事馆及美国新闻处。美国当局不得不将卡尔、卡度等人撤换。美国某些人策划的“托管运动”暂告失败。但是,美国企图分离台湾的步伐并未停止。 二、反对“台湾地位未定论” “台湾地位未定”是继“托管论”破产后,美国制造的分离台湾的又一论调。从1948年底开始,美国一些重要人物就或明或暗地向台湾有关官员散布“台湾在‘法律上’还不是中国领土”言论。1949年3月,由美国务院提出经总统批准的对台基本政策目标是“不让台、澎落入CCP手中”,“为达此目标,最切实际的手段就是把这些岛屿同中国大陆分离开”。当时,美国务院新闻发布人发表谈话称:“台湾地位在战时与库页岛完全一样,其最后地位将由一项和约决定”。公开了其官方观点。 国民党了解到美国这一意图后,立即作出反应,由刚去职的“前外交部长”王世杰在台湾发表公开讲话,严厉批驳这一论点。他说:台湾是“收复失地”,不是“军事占领区”,中国对该岛的内政外交有绝对主权;自1941年中国对日正式宣战以来,《马关条约》已经失效,自那时起,台湾在法律上就已归还中国,到战争结束时再从日军手中实际收回。他要求大家对“帝国主义实现直接或间接控制台湾的企图”提高警惕。这个讲话,表明了国民党在这一问题上的强硬立场。 1950年6月25日朝鲜(专题,图库)战争爆发,为美国正式提出“台湾地位未定”及付诸行动提供了时机。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宣称“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经由联合国考虑”。与此同时,命令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一方面阻止中国CCP解放台湾,另一方面也不支持国民党“反攻大陆”。美国还向台湾当局转交备忘录,要求蒋介石配合美国的行动,不出动海空军进攻大陆。随后恢复了对台湾军事及经济等方面的全面援助。至此,美国分离台湾的政策固定下来,并付诸以行动。 国民党蒋介石对朝鲜战争的爆发及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自然十分欢迎,这样可以借助美国的力量阻止中国CCP解放台湾,从而得到喘息之机。但是与美国想法不同的是,蒋介石不仅反对“台湾地位未定论”,而且想利用朝鲜战争爆发之机实现其“反攻大陆”的梦想。在这一点上,蒋介石与美国可说是同床异梦。因此,就在美国政府向蒋介石转交备忘录的次日,台“外交部长”叶公超发表声明,表示接受美国的要求,已命令海空军停止对大陆的攻击;同时又声称,“这只是应变措施,对于中国政府统治台湾之地位及维持中国领土之完整均不产生影响”。明确表示了国民党对“台湾地位未定论”及“中立”台湾的方案是持异议的。美国则一再告诫蒋介石不得轻举妄动;而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叫嚣也一天没有停止。在这一问题上,蒋介石与美国的矛盾十分尖锐。 在“台湾地位未定”的前提下,美国又一手导演了“对日和约”问题,提出重新讨论台湾未来地位,并毫无理由地将新中国和台湾当局全部排斥在和约之外。在这一问题上蒋介石与美国的矛盾冲突再起。 所谓对日和约,即战后由参战国与日本签订一项条约,以解决战后遗留问题。由于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深感台湾、日本作为其远东战略基地的重要性,因此,既要分离台湾,又急需改变日本的地位,解除其被占领状况,因此加紧了对日和约的步伐。因为中国是日本侵略的主要受害者和重要的抗日力量,理应是参加对日媾和会议必不可少的国家。然而,由于新中国和台湾当局在台湾和澎湖列岛的主权问题上立场都是坚定不移的,无论哪一方的中国人参加会议,美国制造“台湾地位未定”的目的都不可能达到。因此在会议准备过程中,对日和约顾问杜勒斯借口美国同中共在朝鲜处于交战状态,反对新中国出席。但英国已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对台北出席代表。就这样,新中国和台湾当局均被排斥在旧金山会议之外。1951年6月,美英两国起草的关于对日和约联合声明草案,提议:“日本放弃其对台湾和澎湖列岛的主权”,而“该条约的本身将不决定这些岛屿的未来归属”。同时,两国又商定,中国将不被列入对日和约的签字国,而由日本和台湾当局单独签定一个双边“和约”,其有关台湾归属问题的条款要与旧金山对日和约一致。 美、英两国的这一行径激起海峡两岸中国人的一致谴责。1951年6月14日,台“外长”叶公超发表声明,表示“中国”参加对日和约的地位与盟国平等,不接受含歧视性条款。6月18日,蒋介石发表声明,称台湾当局参加对日和约的权利不容置疑,不接受任何含歧视性条款。7月11日美英公布对日和约第二次方案,中国仍未被列入签字国,台湾当局即向美国提出严重抗议。9月3日,即旧金山对日和会开幕的前一天,叶公超再次发表声明,称旧金山对日和会所签定的条约对台湾当局没有约束力。9月8日,美英等49国在排除中国参加的情况下,通过了对日和约。该条约没有明确台湾的归属问题。 可以说,在这一过程中,蒋介石反对“台湾地位未定”的态度是坚定的。即使迫于美国的压力,台湾当局虽然接受了同日本“单独媾和”的方案,但蒋介石却始终没有放弃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 三、反对“外岛停火论” 所谓“外岛”即美国对国民党占领的相对于台、澎以外的大陆沿海岛屿的总称。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在“台湾地位未定论”的基础上,又企图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而在1954年发生的第一次“台海危机”中,美国极力鼓噪“外岛停火论”,即意欲先将台湾问题国际化,再行分离台湾之实。在这一问题上,蒋介石与美国进行了极力地抗争。 1954年9月3日,为了打击美国侵略政策和阻止国民党军队对东南沿海的侵袭以及反对美蒋酝酿签定《共同防御条约》,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闽部队向金门发动了猛烈的炮击。国民党军队立即发炮还击,并出动飞机、舰只相配合,同时台湾当局提出“充实战力,加强动员,准备转防守为反攻,今后施政悉以适应作战为中心”。一时间,金厦海峡硝烟弥漫,双方炮击达到白热化。 “台海危机”发生后,立即引起美国的高度关注。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急忙召开会议,讨论沿海岛屿局势及对策。此时美国面临的棘手问题是:如果没有美国的帮助,国民党无力守住这些沿海岛屿;如果美国帮助国民党防守外岛,则将卷入与中国的战争,必然遭到世界及国内舆论的谴责。这就是说,为了这几个小岛,美国要冒同中国交火的危险。美国既要支持国民党政权,保住在台湾的利益,又不想卷入中国的内战。这就是美国面对“台海危机”而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当时,美国情报部门估计,中国大陆虽有足够的兵力攻克沿海岛屿,但要付出巨大代价。它推测,此举可能是中国对美国的试探性行为。因此,美国政府及军方高层均主张“不必介入外岛纠纷”。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策划的“外岛停火论”便出笼了。此即将中国大陆沿海岛屿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并争取达成停火决议。这样,既不使美国卷入沿海岛屿的争端,又能将台湾问题国际化,实为解决这场危机的两全之策。在取得英国的支持后,美国将“停火议案”交由新西兰在联合国安理会上提出。 美国此举遭到国民党蒋介石的坚决反对。台湾当局强烈反对将沿海岛屿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以及“停火”的建议。在国民党看来,沿海岛屿争夺纯属中国内战,如交安理会讨论,可能会在联合国内出现“两个中国”的前景而危及其“法统”地位;而所谓的“外岛停火论”,等于要国民党放弃“反攻大陆”,为“两个中国”的合法化铺设道路。这些都是台湾当局无法接受的。 实际上,蒋介石的警觉不是没有根据的。在“台海危机”爆发前后,美国国内某些有影响力的人物就暗中策划在联合国搞“两个中国”。美国务卿杜勒斯在同台湾“外交部长”叶公超和“驻美大使”顾维钧会谈时,坚持说存在着两个中国,正如同时存在两个德国、两个朝鲜和两个越南一样。他还面告蒋介石,美国把台湾同中国大陆之间的冲突看成是国际战争而不是内战。面对这一系列“两个中国”的论调,联系此次安理会讨论所谓“外岛停火”问题,不能不引起蒋介石的高度警觉。 1954年10月中旬,美国远东事务助理国务卿罗伯逊访台,就新西兰提案等问题与蒋介石进行了三次会谈,蒋介石坚决反对在联大讨论台海停火问题。12月20日,叶公超拜会艾森豪威尔,向他转达了蒋介石的三点意见,其中第一条就是希望美国防止“两个中国”的理论和国际上的这一倾向。蒋介石还电示台驻美“大使”顾维钧:“对新西兰在安理会的行动应予以极大的保留,它将引起巨大的疑惑、忧虑和误解,并鼓励和支持那些正在以‘两个中国’为目标的人。”
  3. 说是“国民党的部队”是共党说的,其实他们也的国民党的部队啊,他们当初是宣誓效忠国民党 就像现在的军队一样,他们效忠的是共党,所以他们不是国家或人民的军队,是共党的。
  4. 拿普通士兵的生命当回事????? 郁闷 大姐啊 你有没有搞错咯 不死人那就不叫战争了 当年有个姓毛在一次东欧领导人会议上说"中国随时都可以死3亿人" 他这句话当时就把欧洲那些国家的领导人吓的................ 难道他就有把人当人看吗???更何况是普通的老百姓呢
  5. 当时日本政府要想恢复中日邦交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对待中国一再坚持的中日复交三原则(三原则的主要内容是: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二、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日台条约是非法的、无效的,必须废除),另一个就是有关日本战争赔偿问题。关于这一问题,中國政府在不承认日台条约时已强调指出:“日本军国主义者杀害了上千万中国人,使中国蒙受数百亿美元的公共财产和私人财产的损失。中国拥有要求赔偿这些损失的权利”。这就意味着日本对中国的赔偿数额将相当大。日本既然避免不了这一问题,便转而指望中国高抬贵手。 1972年9月26日,田中首相抵达北京的第二天,中日两国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一轮外长谈判。当谈判进行到中方草案第七款赔偿问题时,日方代表高岛忽然狂妄地声称,根据1952年日本与台湾缔结的和约,日本战争赔偿问题已经解决,因而不存在中国放弃什么赔偿权利的问题。同时对中日间终止战争状态等提法一一表示拒绝,会谈因此不欢而散。   次日,周恩来会见田中,一反前一天温和的态度,以严厉的口气谴责了日本的行为。他说:“听了今天上午外长会谈的汇报。高岛条约局长是破坏日中邦交正常化来的吧。日中邦交正常化是个政治问题,不是法律问题。高岛局长是搞讼棍那一套嘛!我不认为高岛局长的意见是田中首相和大平外相的本意。”同时周总理对中日赔偿问题再次重申不承认台湾的允诺,指出:“当时蒋介石已逃到台湾,他是在缔结旧金山和约后才签订日台条约,表示所谓放弃赔偿要求的。那时他已不能代表全中国,是慷他人之慨。遭受战争损失的主要是在大陆上。我们是从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出发,不想使日本人民因赔偿负担而受苦,所以放弃了赔偿的要求。”“毛主席主张不要日本人民负担赔款,我向日本朋友传达,而你们的条约局长 高岛先生反过来不领情,说蒋介石已说过不要赔款,这个话是对我们的侮辱,我们绝对不能接受。我们经过50年革命,蒋介石早已被中国人民所推翻。高岛先生的说话不符合你们两位的精神。”面对周恩来总理义正辞严的声明,田中一行垂头丧气,连晚饭都吃不下去了。   第二天,中日联合声明起草小组再次开会,高岛一上来便对他上次的言行表示道歉,声言日本国民对中国放弃战争赔款的要求深为感动。至此,由于战争赔偿问题引起的风波方才平息下去。不过中方体谅到日本方面的难处,同意将声明中有关赔偿的“权利”一词换为“要求”。   1972年9月29日上午10时20分,中日两国代表在人民大会堂签署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联合声明。声明第七条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 至此,中日两国间悬而未决长达27年之久的赔偿问题宣告结束。
  6. 战争赔偿问题是和约的重要内容,因而在这个问题上争论十分激烈。根据中方起草的和约草案,在赔偿问题上只要求日本对中国提供劳务补偿,其他赔偿已经放弃,这是台湾当局作出的重大让步,而且与旧金山和约的原则一致。但日本对此却坚决反对,蛮不讲理地坚持台湾可以根据旧金山和约没收日本在华财产和资产作为补偿,不应再提劳务补偿的要求。由于双方观点相差悬殊,谈判多次陷入僵局。不仅如此,日本仿佛把战败国的身份忘在了脑后,竟多次提出自己起草的和约草案,气焰嚣张至极。   而台湾方面在谈判初期自恃有美国撑腰,认为只要美国以不批准旧金山和约相威胁,便不难最终迫使日本就范,因而在谈判中据理力争,态度甚为坚决。对中方草案只作细节修改,重大原则毫不让步。谁知至3月下旬,风云突变,美国先于3月20日,操纵国会以66票对10票批准了旧金山和约,后于4月16日宣布旧金山和约将于4月28日生效。美国的行径对台湾当局来说不啻于背后一刀。因为美国国会承认旧金山和约,使台湾在对日谈判中失掉了最有力的王牌;同时,美国限定了和约生效时间等于给了日本有力支持。因为一旦和约正式生效,日本解脱了战败国的束缚,恢复了主权,在对华缔约问题上将更为主动,这对台湾来讲极为不利。   在这种形势逆转的情势下,蒋介石政府为了赶在旧金山和约生效前与日本达成和约,被迫在赔偿问题上作出全面让步,于3月25日决定放弃全部赔偿。仅在条约草案中列入下述文字:“日本承认其赔偿之义务,我方亦承认日本无力作出全部赔偿,为此……我方宣布放弃以劳务进行赔偿之要求。”    然而,得了势的日本变本加厉,居然抓住台湾方面急于签约的心理,对上述行文也不接受,坚持在和约中取消有关赔偿问题的条款,否则采取拖延的方法,拒不谈判。台湾当局无可奈何,于4月12日答应了日本的要求。但是,蒋、日和约的最后签字直到4月28日下午3时才告完成,此时距旧金山和约生效仅仅还剩7个小时。因此,在蒋日和约的正文中通篇找不到赔偿二字,其相关内容仅是在和约以外的议定书中加以确认的。议定书第一条乙项原文为: “为对日本人民表示宽大与友好之意起见,中华民国自动放弃根据旧金山和约第十四条甲项第一款日本国所应供应之服务之利益。” 另一处相关内容是在和约正文附录的记录中,原文是:日本国全权代表:“本人了解:中华民国既已如本约议定书第一项乙款所述自动放弃服务补偿,……是否如此?”中华民国全权代表:“然,即系如此。”    蒋日和约的缔结,引起了新中国人民的强烈抗议,1952年5月5日,即和约签字一周后,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严正声明:“对于美国所宣布生效的非法的单独对日和约,是吉田蒋介石和约,是坚决反对的”。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时27分,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的实况,通过卫星向世界各地进行转播。这次行动在世界范围内引起的震动不亚于一场大地震。受到冲击最严重的莫过于中国东部近邻日本。但为了跟上美国的步伐,日本政府在尼克松访华后,便秘密地委托东京都知事美浓部在访华时给周恩来总理捎信,表示佐藤首相“要求亲自访华”。谁知当即被周恩来以“佐藤政府说了不做”为由加以拒绝,并宣布中日谈判不以佐藤为对象。佐藤政府碰了一鼻子灰。   6月17日,佐藤荣作内阁被迫下台,7月7日,田中角荣内阁登场。田中在就职当天便表示了要与中国恢复邦交的愿望。对此周恩来于7月9日迅速作出了反应,他在欢迎也门民主共和国政府代表团的宴会上专门加了一句:“田中内阁7日成立,在外交方面声明要加紧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这是值得欢迎的。”
  7. 由于美苏对中国政府的认同不一,在邀请国、共哪一方出席旧金山会议的问题上双方发生了争执:美国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主张由台湾蒋介石政府参加和会,这遭到了苏联政府的坚决反对。眼看旧金山会议有搁浅的危险,美国为了早日实现其扶日******的目的,竟然置中国作为主要战胜国的权益于不顾,借口盟国对中國政府的认同有分歧而单方决定不邀请中国代表出席旧金山和会,主张中国应在会外与日本单独缔结和约,对于将由中国哪一方与日本缔约,美国强调“应由日本去决定”。这种把中国排除在对日和约谈判之外并且给予日本选择缔约对象权利的做法,使中国在对日和约问题上失去了主动地位。 美国当局不顾中国方面的强烈抗议,于9月4日~8日召开了有52个国家出席的旧金山会议,并操纵会议通过了对日和约。旧金山和约是很不公正的条约,它把对日作战的起始时间定为1941年12月7日,从而抹杀了中国人民自1931年9月18日起,特别是1937年7月7日至1941年12月7日这几年对日寇的单独抗击的历史。同时,和约在赔偿问题上极力宽大日本,只是泛泛地规定:“日本国对战争中造成的损害及痛苦,将向盟国支付赔偿。”对于具体数额根本没有提及,同时对战胜国的赔偿要求作了原则上的限制:即只能“利用日本人民在制造上、打捞上及对各该盟国的贡献的其他服务上的技能与劳作,作为协定赔偿各国修复其所受损失的费用”,而且必须在“日本可以维持生存的经济范围内进行”。这种重重限制的赔偿规定就是以日本人的劳务充作赔偿,实际上是变相减免日本的战争赔偿,与1945年盟国赔偿委员会作出的加重赔偿的原则是相抵触的。因而遭到了亚洲、欧洲正义国家的反对。除了中国、朝鲜、越南未被邀请赴会外,缅甸和印度拒绝出席会议,而出席会议的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会后拒绝签字。这样,由于中、印、苏等国的抵制,当时世界上有一半的人口是不承认旧金山和约的。   退踞台湾的国民黨当局为了争得与日本缔约的所谓“正统地位”,转而承认旧金山和约,追随美国的意愿走上了与日本单独缔约的道路。1951年9月12日,台湾当局外长叶公超发表声明表示:台湾当局愿意以旧金山和约为蓝本与日本签订双边和约。   1951年9月8日签订的旧金山和约,极大地改善了日本战后所处的不利地位,因而11月26日,日本国会便非常痛快地批准了这个和约。与旧金山和约同样给日本带来好处的,即日本对于中日双边和约缔结对象的选择权。日本当时的首相吉田茂很兴奋地宣布:“日本现在有选择媾和对手之权,对于如何行使此权,应考虑客观环境,考虑中国情形以及其与日本将来之关系,不拟轻予决定。”   台湾当局为了保住所谓的正统地位,一方面连续电令驻美大使顾维钧策动美国对日施加压力,一方面又在草拟的对日和约当中广作让步,特别是在日本方面尤为敏感的赔偿问题上更为明显。如草案中规定:中国“承认日本国如欲维持足以生存之经济,则其资源目前不足以完全赔偿所有此类损失及灾难,同时并承担其他义务”,因此,只要求“利用日本国民为中华民国从事生产打捞及其他工作,以作为补偿。除此以外,中华民国放弃一切赔偿要求,放弃该国及其国民因日本国及日本国民在作战过程中所采取任何行动而产生之其他要求。”这个草案已初步放弃了日本赔偿,仅仅保留了一部分劳务补偿内容。 负责对日缔约的杜勒斯作为特使赴日,以促成日蒋和约而对吉田政府施加压力。杜勒斯直接了当地要求日本与台湾缔约,并威胁道:“如果日本政府不同中华民国签订和约,美国国会就不批准旧金山条约。” 在美国的强硬干预及台湾方面作出了重大让步的情况下,日本政府才“不情愿”地改变了态度。12月24日,吉田表示不承认共產黨中国,愿与台湾缔结和约。1952年1月30日,日本委任河田烈为中日和谈首席全权代表赴台,与国民黨政府外长叶公超进行双边谈判。   1952年2月30日谈判正式开始,至4月28日和约签字,前后进行了正式会谈3次、非正式会谈18次,历时67天。谈判期间,日本方面又一次暴露了其阴险、狡猾的面目。 
  8. 按照国际惯例,在每一份战后签署的和约中都包括战争赔偿的内容。这种由战败国向战胜国缴纳的赔偿,款额往往大得惊人,如 1894-1895年甲午战争结束后,战胜的日本就通过《马关条约》以战争赔偿的名义从战败的中国清政府手中掠走白银两亿两。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然而,令人惊异的是,在战争结束后,战败的日本却没有向作为主要战胜国之一的中国缴付赔款!更令人不解的是,那些受战争破坏远较中国为轻的东南亚国家却不同程度地获得了赔偿,具体数额是:(均为当时价格),印度尼西亚:8亿美元,菲律宾:8亿美元,缅甸:2亿美元,越南:3900万美元,老挝:278万美元,柬埔寨:417万美元,此外,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这四个在法律上本来没有资格获得战争赔款的国家,通过对日“斗争”也得到了赔款。具体数额是:韩国:3亿美元,新加坡:2500万新加坡元,马来西亚:2500万马来西亚元,泰国:150亿日元,后来,瑞士、西班牙、瑞典、丹麦这四个二次大战时的“中立国”,也向日本提出赔偿战争时所毁坏的他们在中国和东南亚的财产,日本也对此作了赔偿。具体数额是:瑞士:11亿日元,西班牙:20亿日元,瑞典:5亿日元,丹麦:7亿日元,比较复杂的是蒙古,因为战前日本不承认蒙古是独立于中国的国家,所以日本认为中国放弃赔款就等于蒙古也放弃了赔款。但后来经过交涉,日本同意向蒙古提供50亿日元的无偿经济援助,作为变相的赔偿。   中国的抗日战争贡献最大、损失也最大。据统计,在这场历时持久的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人数总计高达3500万;各种损失折合当时美元计算数额高达1000亿以上。 1947年10月25日,经过两年多的调查核实,同盟各国向日本提出了索赔要求,总计金额为540亿美元,中国也在其中。但是在赔偿如何分配的问题上,各国意见不一,英国要求占有赔偿的25%,美国要求34%,苏联要求14%,法国要占12%,澳大利亚要占28%,仅这几个国家,还未包括受害最重的中国的要求,分配比例总和已超过了100%。 中国在会上以“受害最久,牺牲最烈”为由据理力争,坚持应获日本赔偿总数的40%,但各国不依,仅同意占30%,此后各方争执不休,问题一拖再拖,久而未决。 而日本方面,直到旧金山对日和约签字,从未向任何国家提起过战争赔偿问题。这中间一晃就是四年。1951年7月12日,美国公布了对日和约草案,并在7月20日向同盟各国发出了召开旧金山会议的邀请函,从而把一度被搁置的对日和约问题再次提上日程。但是,令世界各国大为惊讶的是,在美国起草的对日和约草案中所列的对日作战国家的名单中没有中国,其后中国也没有收到出席旧金山和会的邀请函。这意味着中国——这个在反抗日本法西斯作战中历时最长、贡献最大、损失最重的国家,将不得参加盟国对日和约的拟定和签署工作。旧金山和会把中国关在了门外。 
  9. 一九三二年1月28日,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驻上海一带的国民党军第十九路军等在全国人民抗日高潮的推动下,奋起抗战。但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一面派张治中率第五军支援十九路军的抗战,一面派代表和日本谈判,于五月五日签订停战协定,划上海为非武装区,中国不得在上海至苏州、昆山一带地区驻军,而日本则可以在许多地区驻军。这个协定称上海停战协定,即淞沪停战协定。 5月5日,中日双方代表签订《上海停战协定》。协定全文如下: 第一条中国及日本当局既经下令停战,兹双方协定,自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五月五日起,确定停战。双方军队尽其力之所及,在上海周围停止一切及各种敌对行为。关于停战情形,遇有疑问发生时,由与会友邦代表查明之。 第二条中国军队在本协定所涉及区域内之常态恢复,未经决定办法以前,留驻其现在地位。此项地位,在本协定附件第一号内列明之。 第三条日本军队撤退至公共租界暨虹口方面之越界筑路,一如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事变之前。但鉴于须待容纳之日本军队人数,有若干部队可暂驻扎于上述区域之毗连地方。此项地方,在本协定附件第二号内列明之。 第四条为证明双方撤退起见,设立共同委员会,列入与会友邦代表为委员。该委员会协助布置撤退之日本军队与接管之中国警察间移交事宜,以便日本军队撤退时,中国警察立即接管。该委员会之组织,及其办事程序,在本协定附件第三号内列明之。 第五条本协定自签字之日起,发生效力。 本协定用中、日、英三国文字缮成,如意义上发生疑义时,或中、日、英三文间发生有不同意义时,应以英文本为准。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五月五日订于上海 外交次长郭泰祺 陆军中将戴戟 陆军中将黄强 陆军中将植田谦吉 特命全权公使重光葵 海军少将鸣田繁太郎 陆军少将田代皖一郎 见证人:依据国际联合大会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三月四日决议案协助谈判之友邦代表驻华英国公使蓝普森驻华美国公使詹森驻华法国公使韦礼德驻华意国代办使事伯爵齐亚诺 附件第一号 本协定第二条规定之中国军队地位如下:查照附连上海区邮政地图(比例尺十五万分之一)由安亭镇正南苏州河岸之一点起,向北沿安亭镇东最近小浜之西岸至望仙桥,由此北过小浜至沙头东四基罗米突之一点,再由此向西北至扬子江边之浒浦口,并包括浒浦口在内。 附件第二号 本协定第三条所规定之地方如下: 此项地方在附连四地图各别标志为甲、乙、丙、丁,并称为一、二、三、四各地段。 地段(一)。双方订明:(一)吴淞镇不在此地段之内;(二)日方不干涉淞沪铁路暨该路工厂之运用。 地段(二)。双方订明:万国体育场东北约一英里许之上海公墓,不在日本军队使用地段之内。 地段(三)。双方订明:曹家寨及三友织布厂不在此地段之内。 地段(四)。双方订明:使用地段,包括日本人公墓及东面通至该墓之路在内。 关于此项地方遇有疑问发生时,经共同委员会之请求,由该委员会之与会友邦代表查明之。 日本军队向上列地方之撤退,于本协定生效后一星期内开始,关于开始撤退起四星期内撤完。 依照第四条所设之共同委员会,对于撤退时不能移去之残疾病人或受伤牲畜,采取必要办法,以资照料,并办理其日后之撤退事宜,此项人畜,连同必需之医药人员,得遗留原地,由中国当局给予保护。 附件第三号 共同委员会以委员十二人组织之。中国及日本两政府暨依据国际联合会大会3月4日决议案协助谈判之与会友邦代表,即英、美、法、意各驻华外交代表,各派文武官吏代表各一人为委员。该会委员依照委员会之 决定,得随时任用认为必要数之助理员。所有关于程序事宜,由委员会斟酌办理。 该委员会之决定,以过半数行之。主席有投票取决权。主席由委员会内与会友邦代表委员中选举之。 委员会依照其决定,以其认为最善之方法,监视本协定第一、第二、第三各条之履行;并对于履行上述各条之规定有任何疏懈时,有促使注意之权
  10. 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年)是中华民国的最高行政机关,由蒋介石建立。 【建立】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定都南京,否认武汉国民政府。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举行成立典礼,蔡元培代表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授印,胡汉民代表国民政府接印。 在成立大会上,发布了《国民政府宣言》,提出国民革命方略4条:①密切革命军与人民的配合。②造成廉洁政府。③提倡保护国内实业。④保障农工团体利益并扶助其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采取委员制,由蒋介石、胡汉民、张静江、吴稚晖等12人为政府委员,胡汉民为政府主席,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吴稚晖为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政府下设秘书长、财政部、外交部、民政部、司法部、大学院等部门。政府辖区包括江苏、浙江、安徽(一部)、福建、上海、南京、广东、广西等。 【简史】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抛弃孙中山三大革命政策,发出《秘字第一号命令》,通缉CCP首要,继续“清党”,成为一个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府。7月15日,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宣布正式与CCP决裂。随后,汪精卫即表示愿意与南京国民政府“和平统一”,时值蒋介石宣布下野,终促成宁汉合流。1928年2月3~7日,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在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改组国民政府等议案。规定国民政府受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指导、监督,掌理全国政务,政府委员由国民党中央委员会选举,政府部门设有内政、外交、财政、交通、司法、农矿、工商等部以及军事委员会、最高法院、监察院、大学院等。会议推举谭延闿为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为军事委员会主席兼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北伐胜利。1928年6月15日,南京国民政府宣告完成统一大业。 1928年9月,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在南京召开,宣称全国进入训政时期,由国民政府执行训政职责,并决定以五院制组成国民政府。10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国民政府总揽中华民国之治权,政府由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组成,设主席1人,委员10~12人,国民政府主席兼任陆海空军总司令。同时,任命蒋介石为国民政府主席兼陆海空军总司令。至此,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权组织形式渐趋完备。6月20日新疆杨增新,7月19日热河汤玉麟,分别宣布易帜。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接受南京国民政府领导。31日,国民政府任命张学良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至此,南京国民政府成为得到国际承认、代表中国的中央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1931年12月15日,蒋介石辞去国民政府主席职务,由林森继任。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一度迁都洛阳。其间,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在洛阳召开,重新推举蒋介石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兼军事参谋部参谋长。 1943年8月,林森在重庆病逝。同年9月,蒋介石被推选为国民政府主席兼陆海空军大元帅,并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行政院长。 【政治】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名义上为统一的中央政府,实际上难以在全国推行其政令、军令。 1930~1933年,反蒋派先后在北平(今北京)、广州和福州等地组织国民政府、西南政务委员会、“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以及其他一些政权机构,与南京国民政府分庭抗礼。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坚决实行抗日和反蒋的方针。 1935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屈服于日本对华北“特殊化”的要求,在北平设立冀察政务委员会,名义上隶属于国民政府,实质上是半独立性的政权机构。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开始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进攻。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激励中国军民奋起抗战。11月,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政府机构先后移往武汉、重庆。 1938年7月,国民政府发表《抗战建国纲领》,提出了坚持抗战的各项方针政策,同时,组织国民参政会,听取各党各派对国事政务的意见,以利于抗日和民主。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政府开始执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不断制造各类惨案,进攻CCP领导的抗日武装部队。对此,中国CCP及一切民主力量同其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坚决斗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即加入同盟国,对日、德、意法西斯国家正式宣战。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国民政府代表同盟国主持中国战区内接受日军投降,并恢复了对中国台湾省的领土主权。 1946年5月5日,国民政府由重庆迁回南京。从定都南京到抗战结束,南京国民政府不断完备各种政治设施,其政府体制及职能也发生很大变化。 1932年10月,国民政府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从事军事、国际、财经、文教、工矿、交通、农林等方面的调查,写出专题报告。1934年4月,该委员会改组为资源委员会,隶属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1936年5月,国民政府正式公布《五五宪草》。1937年8月,国民党中央常委会决定设立国防最高会议,由国民党中央、国民政府及军事委员会各部门负责人组成,决定国防大政、国防经费、国家总动员及其他重要事项 。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又决定组织国防最高委员会,代替国防最高会议。国防最高委员会可以指挥国民党中央、国民政府五院以及军事委员会各机构,因而取代了国民政府的一切权力。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由蒋介石担任。 抗战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最终拒绝实行中国CCP提出的成立联合政府、和平建国的方针,于1946年6月挑起全面内战,并不顾政治协商会议一致通过的有关协议,在11月召集国民大会,制定宪法。1947 年1月 ,国民政府公布的《中华民国宪法》是《五五宪草》的翻版,迎合了蒋介石实行独裁专制的需要。4月,依据宪法,又公布《国民政府组织法》,并正式改组南京国民政府,蒋介石任政府主席,孙科任副主席,张群、孙科、居正、戴传贤、于右任分别任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院院长,行政院中内政、外交、国防、财政等重要部长,均由国民党人充任。国民政府改组后,国防最高委员会撤销。改组后的国民政府名义上是“多党政府”,实际上仍然是国民党一党专政。1948年3月29日,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行宪国大,选出蒋介石为总统、李宗仁为副总统。同年秋冬,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阶段,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已成定局。1949年初,国民政府的政治、军事、经济出现全面崩溃,蒋介石不得不在1月21日宣布“引退”,由副总统李宗仁代行总统职权,但实际上仍由蒋操纵着政府的一切政军经大权。4月,由于蒋介石幕后掣肘,李宗仁领导的南京国民政府未能在北平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协议。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占领了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在此之前,南京国民政府已于2月5日宣布迁往广州,10月又迁往重庆。11月,“代总统”李宗仁以赴美就医为名飞往香港,脱离政府。国民政府余部逃往台湾。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在中国大陆20多年的统治结束。 【经济】 1928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召开全国财政会议,决定统一全国财政、建立国家银行、裁撤厘金、实行关税自主、废两改元、整理公债、实行国地税等,从而奠定了国民政府财政管理的基本格局。10月,国民政府通过《中央银行章程》,规定中央银行为国家银行,具有发行兑换券、铸造及发行国币、经理国库及内外公债的特权。 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以法币取代银元,作为流通于市场的唯一货币形式。法币政策的实施,使国民政府加速了金融控制,增加了统治力量。抗战初期,国民政府为了适应战时需要,除将所属一些厂矿内迁外,对自愿内迁的民族工业,也给予贷款和运输的便利,还强制一批所需工厂内迁,对发展大后方的经济及抗战,都有重要作用。但是,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并没有实现其在《抗战建国纲领》中提出的“注意改善人民生活”的要求,民族工业也没有得到扶植。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政府统治地区通货膨胀恶性发展,导致国民经济迅速崩溃。 1948 年8月19日,南京国民政府发布命令,决定以金圆券代替法币,并实行限价政策,但毫无成效。仅仅9个月,金圆券如同法币一样,成为废纸。1949年2月,迁至广州的国民政府又决定以银圆券取代金圆券,但同样以失败告终。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蒋、宋、孔、陈四大家族所经营、控制的官僚资本,垄断了国民经济的主要部分,成为国民政府的经济基础,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严重的遏制、破坏作用,并最终促使国民政府的覆灭。 【军事】 在军事方面,1928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发布命令继续北伐,并将所辖部队划分成4个集团军,分别由蒋介石(兼)、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任总司令。北伐结束,国民政府先后于1929年1月和8月两次召开编遣会议,意欲裁减军队,压缩军费。但编遣会议非但没有减少军队,反而激化了各军阀之间的矛盾,导致大大小小的军阀混战,给人民造成极大的灾难。从1930~1934年,蒋介石又指挥国民政府军队向中国工农红军及革命根据地发起五次“围剿”,但最终未能消灭革命力量。一二八淞沪抗战后,南京国民政府所辖部队在全国人民抗日热情的鼓励下,先后在长城、绥远等地抗击日本侵略者。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于1937年8月将全国划分成5个战区(后增至11个), 在正面战场上抗击日军进攻。同时,中国工农红军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新编陆军第四军,开赴敌后,进行游击战争。抗战后期,由于国民政府执行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政策,导致军事上遭受重大损失,大批高级将领投敌,并先后在中条山、浙赣、豫湘桂等战役中,丢城弃地,使大片国土沦陷于敌人铁蹄之下。抗战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无视全国人民对和平、民主的要求和停战协定,于1946 年6月发动全面内战。经过将近4年的激战,尤其是经过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后,到1950年6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彻底打垮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军事力量。 【文化】 在文化方面,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1930年12月,国民政府颁布《出版法》,剥夺进步文化的出版自由,并查禁一切宣传共产主义、批评国民政府、要求民主和抗日的书报杂志。此外,国民政府还以武力强行解散许多进步文化团体,捕杀进步文化工作者。抗战期间,全国大批高等学校迁入内地,其中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3校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规模最大。西南联大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科技人才,同时,也是孕育民主力量,反对国民政府专制统治的一块坚实基地。国民政府还都南京以后,国统区独裁统治加剧,同时出现了空前的经济危机,随着政治、经济危机的加深,文化、教育的危机也日趋严重,教师、学生和文化工作者,在全国发动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沉重打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最后南京国民政府终于彻底覆灭。
  11. 蒋介石(Chiang Kai-shek) 生平简介 蒋介石(1887—1975) 浙江奉化人。名中正,原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1907年入保定全国陆军速成学堂。1908年留学日本。1908年加入同盟会。1910年日本振武学校毕业后,入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为士官候补生,辛亥革命后追随孙中山,曾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活动。1923年赴苏联考察军事政治。1924年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1926年先后制造“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打击CCP和革命势力。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率师北伐途中,于 1927年发动了“4·12”政变,在各地清党,第一次国共合作公开破裂。1928年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不断进行新军阀混战。1931年 “9·18”事变后,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围攻红军革命根据地。1936年“西安事变”后,被迫接受抗日主张,实行第二次国共合作。1938年任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 抗日战争期间,任国防最高委员会主席,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1943年参加美、英、中三国开罗会议。抗日战争胜利后,与中共代表团在重庆进行和平谈判。1946年撕毁《停战协定》、《政协决议》,命令进攻解放区,单独召开制宪国民大会,通过宪法。1948年擅自召开第一届国民大会,当选“总统”。1949年1月21日,被迫发表《引退谋和文告》,由副总统李宗仁代行总统职权。 1949年败退台湾后,历任“总统”与国民党总裁。1975年4月5日于台北去世。 详细介绍 蒋介石(1887—1975)中国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名中正,字介石,学名志清。浙江奉化县人。1887年10月31日(清光绪十三年九月十五)生。 父蒋肇聪继承祖业经营盐铺,1895年病殁。蒋介石由母亲王采玉抚养成人,幼年入塾,诵读经史。1903年入奉化凤麓学堂,两年后至宁波箭金学堂就读。1906年初肄业于龙津中学堂,4月东渡日本,入东京清华学校,结识陈其美等人,受到反清思想的影响。年末回国,1907年考入保定全国陆军速成学堂,习炮兵。1908年春赴日,入东京振武学校。其间由陈其美引入同盟会,参与反清革命活动。1910年冬毕业后,入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为士官候补生。 投身民主革命获得孙中山的器重 辛亥革命爆发后,蒋介石回上海,受陈其美指派,率先锋队百余人至杭州,参加光复浙江之役;嗣后在沪军都督陈其美部任沪军第五团团长,与陈其美、沪军第二师师长黄郛结拜为“盟兄弟”。 1912年1月,受陈其美派遣,收买歹徒暗杀光复会领袖陶成章。案发后避往日本,曾办《军声》杂志。1913年夏二次革命起,在上海参加攻打江南制造局,事败后隐居上海,10月加入筹建中的中华革命党,11月再渡日本。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宣告中华革命党正式成立,蒋介石被派往上海、哈尔滨协助陈其美从事反对袁世凯的革命活动。1916年5月陈其美被刺后,蒋介石奉孙中山命去山东潍县任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参谋长。不久袁世凯死,中华革命军解散,蒋居上海,与青帮头目黄金荣、杜月笙等人有往来。1917年7月孙中山南下“护法”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1918年3月蒋介石任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半年后任粤军第二支队司令驻闽。因受粤军将领排挤,常离职滞居上海,曾与张静江、陈果夫、戴季陶等合伙做交易所投机生意。 1922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孙中山避难于永丰舰,蒋去广州登舰侍护40余日,取得孙的信任和器重。蒋做《孙大总统蒙难记》一书,同年10月被孙中山派任东路讨贼军第二军参谋长,1923年2月被任命为大元帅府大本营参谋长。8月奉派率领“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考察学习军事、政治和党务。 主持黄埔军校破坏国共合作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建立陆军军官学校,训练革命军队,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军校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他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虽有所不满,但在当时形势下表示拥护,并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执行。他在军校重用亲信,培植个人势力,支持反共分子成立孙文主义学会,抑制和打击青年军人联合会。他组织和领导黄埔军校师生参加1924年10月镇压广州商团叛乱、1925年2月东征讨伐陈炯明、6月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叛乱等战役,战果卓著,因此获得声誉,先任潮汕善后督办,继兼广州卫戍司令。1925年8月黄埔军校两个教导团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蒋任军长。廖仲恺被害后,他支持汪精卫驱逐胡汉民出国,不久又将粤军总司令许崇智驱离广州,收编粤军部分师旅,一跃而成为国民党内握有军事实力的首要人物。10月率师第二次东征,全歼陈炯明叛军。在1926年1月国民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务委员;2月兼任国民革命军总监。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对三大政策日益怀疑,忌恨国民党左派和CCP员合作共事,疑惧苏联顾问的工作。他于1926年3月20日一手制造“中山舰事件” ,5月又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党务整理案” ,打击和排斥了在第一军和中央党部工作的CCP员。他乘机相继攫取了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军人部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以及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等要职。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后,蒋介石率总司令部赴前线指挥作战。国民革命军在工人农民支援下打垮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湘、鄂、赣、闽四省完全光复,并继续向豫、皖、苏、浙进军。蒋介石谋取个人独裁统治的野心日益膨胀。12月,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自广州迁往武汉,但蒋坚持要迁都南昌,冀图直接控制。 1927年3月,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统一党的领导机关决议案》等一系列提高党权、防止个人独裁和军事专制的决议,取消了蒋的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和军人部长职务。于是,蒋介石蓄意破坏三大政策,纵容和唆使暴徒在江西、安徽制造一系列反共事件,在英美帝国主义和江浙财阀的支持下,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残酷屠杀CCP员和革命群众,并在广东和东南各省“清党”,从而破坏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建立独裁统治对内镇压对外妥协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对峙。6月,蒋介石与冯玉祥在徐州开会,取得合作反共协议。由于蒋介石在和汪精卫、李宗仁等派系的矛盾和斗争中孤立无援,被迫于8月下野,10月出访日本寻求支持。回国后,离弃妻妾,与宋美龄于12月1日结婚,从此与宋子文、孔祥熙联姻,通过他们加强与美国的联系。1928年1月重任总司令职,2月主持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全面改变孙中山的革命政策;会上被举为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4月,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组成四个集团军合力北进,战胜了奉系军阀张作霖,结束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10月任国民政府主席兼陆海空军总司令,改组国民政府,实行“以党治国”的“训政”。蒋介石为要确立个人独裁统治的局面,以“裁军建设”相号召,力图“编遣”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的军队,加剧了与各军事实力派之间的矛盾,遂至兵戎相见,蒋桂战争、蒋冯战争、蒋阎冯战争(见蒋阎冯大战)连绵不断。蒋介石凭借帝国主义和江浙大资产阶级的支持,一一战胜了各派武力。他还击败了汪精卫,胡汉民、孙科等派系的对抗,从而巩固了自己的独裁统治。 1930年12月至1931年9月,蒋介石调集大量军队,对江西、湘鄂西、鄂豫皖及其他革命根据地的工农红军连续发动了三次军事“围剿”,均以失败告终。“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奉行不抵抗政策,阻挠军队和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致使东北三省迅速沦丧。日本侵略者又于1932年初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十九路军奋起英勇抗击,但是蒋介石屈服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压力,同意签订《淞沪停战协定》。以后对于日本帝国主义扩大侵略华北的行径一再妥协退让,又同意签订了屈辱的《塘沽协定》、《何梅协定》。他压制爱国军民的抗御,逼迫冯玉祥取消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蒋介石顽固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在1932年6月对工农红军发动的第四次军事“围剿”。失败后,又于1933年10月进行第五次军事“围剿”。经过一年的鏖战,红军因战略指导的错误而失利,乃离开江西出发长征。蒋又调几十万军队围追堵截,同时对革命根据地继续“清剿”。 蒋介石极力加强独裁统治,建立以CC系和黄埔系分子为骨干的中统和军统两支特务势力,专事破坏CCP及革命组织的爱国民主活动,杀害CCP人和爱国民主人士,并对付反蒋派系的抗争。蒋介石还在国民党统治区发动文化“围剿”,查禁进步书刊,迫害左翼作家和文化工作者。他在全国推行新生活运动,以加紧对人民的思想控制。他还凭借政治特权,和宋子文、孔祥熙、陈果夫、陈立夫一道,建立和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形成官僚资本。他们开办中央银行和农民银行,兼并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垄断了全国金融体系。嗣后又逐步向工商业及其他国民经济部门发展,掌握全国的经济命脉。 1935年11月,日本帝国主义策动“华北自治”,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CCP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并将反蒋抗日方针改变为“逼蒋抗日”。在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推动下,蒋介石和国民党决定调整其内外政策,表示要保持领土主权的完整。他下令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国防建设,并改善同苏联的关系。他试图同中国CCP进行谈判,但仍然坚持要“剿灭”经长征到达陕北的红军。被蒋介石部署在西北“剿共”的张学良、杨虎城,决心联共抗日,于1936年12月12日毅然发动“兵谏”,在西安扣押了蒋介石。在中国CCP调停和各方面的努力下,西安事变获得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停止“剿共”政策。 实行国共合作坚持八年抗战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被迫结束十年内战,与CCP实行第二次合作。1937年七七事变后,终于建立了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蒋介石积极部署和指挥中国军队开赴华北和淞沪前线,抗御日本侵略军,他先后指挥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广大爱国将士奋勇杀敌,至1938年10月,使日军伤亡45万余人,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速战速决、迅速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蒋介石在政治民主化方面作出一些许诺,释放政治犯,修改反动条例,召开国民参政会等,全国一时出现一片新气象。但由于蒋介石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军事防御的战略战术,又幻想并等待国际“调停”制止日本侵略,因而不能抵御占有很大优势的日本侵略军,华北、东南和华中大片国土相继沦陷。 武汉保卫战结束后,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转入战略相持阶段。蒋介石表示了继续抗战的决心,汪精卫等人则对抗战前途完全失望,叛国投敌。1939年1月,蒋介石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他对中国CCP和人民武装力量在抗战中迅速发展壮大忧心忡忡,乃实行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不断制造反共摩擦。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与美、英同盟,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得到了美国的物资和财政援助。他派中国远征军去缅甸,与英美联军联合作战,打通了中印公路。美、英为了联合中国共同抗击日本,许诺废除不平等条约所规定的在华特权,签订了中美、中英“新约”。1943年11月,蒋介石出席开罗会议,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会谈对日联合作战方略及战后和平条件。1945年6月派宋子文等去苏联会谈,8月两国外长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有关协定。 全面发动内战在大陆的统治彻底崩溃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一面派出军队抢占胜利果实,大量收编伪军;一面与中国CCP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在重庆进行会谈,签订了《会谈纪要》(见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但他随即指挥八十万军队进攻解放区,对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达成的各项决议拒不履行,顽固坚持“军令政令统一”的独裁专政。他悍然于1946年6月全面发动内战,妄图在三至六个月内消灭CCP和人民武装。在遭到人民解放军的坚决还击后,次年3月被迫改为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在屡遭失败后,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最后蒋介石被迫下令收缩防线,实行重点防御。 1946年11月,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国民大会”,制订了一部“宪法”,宣称要“实施宪政”,“还政于民”,“改组政府”,实际上仍是以他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独裁专政。经过1948年春“行宪国大”的选举,他任“总统”,并攫有不受“宪法”限制的“紧急处置的权力”,使他的独裁统治披上了合法外衣。对于爱国学生的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运动和工农群众的斗争,他下令整饬,派出特务宪警凶残镇压。1948年8月,他颁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发行金圆券代替法币,限期收兑金银外币,强令限制物价,企图摆脱通货恶性膨胀、物价飞涨的困境,结果更加速了财政经济的全面崩溃,民怨沸腾,社会骚乱。 经过1948年秋冬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使蒋介石赖以发动内战、维系统治的主力部队基本上被消灭。1949年1月,蒋发表元旦声明建议和平谈判,但提出了保存“宪法”、“法统”和军队的条件,受到中国CCP的批驳。1月21日蒋被迫宣告“引退”,回到奉化,但仍幕后操纵党政军大权,破坏和平谈判。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向全国进军。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蒋介石在中国大陆的独裁统治至此终结。 1949年12月,蒋介石撤至台湾,收集残部,负隅孤岛。1950年3月他“复职”重任“总统”,此后一再连任四届,并连续当选国民党总裁。他以“三民主义建设台湾”、“反共复国”相号召,维系他在台湾的统治;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但是他反对“台湾独立”、“国际托管”和“两个中国”,坚持了一个中国的民族立场。当时,台湾人心浮动,美国让台湾独立,他说:“谁要台独,我要谁脑袋!” 蒋介石于1975年4月5日病逝于台北。他一生的言论、文电极多,散见于报刊和内部档案。台湾当局编有他的“全集”、“思想言论总集”等。 简本补充 蒋介石(1887-1975) jiǎnɡ jiè shí 浙江奉化人,原名瑞元,后改名中正。日本振武学校毕业。1908年加入同盟会。1922年陈炯明叛变时,追随孙中山避难于永丰舰。后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1926年制造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排斥CCP人。1927年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CCP人和革命群众。1928年后,历任国民党政府主席兼陆海空三军司令、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国民党总裁、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实行独裁统治。曾多次发动新军阀混战。九一八事变后,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连续发动对江西等苏区的“围剿”。1936年西安事变后,被迫接受中国CCP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但多次掀起反共高潮。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6年发动全面内战。1949年在反共内战彻底失败后去台湾。曾连任台湾“总统”和国民党总裁。 虽然国共内战造成了两岸的分隔分治,但是蒋介石在台湾一直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坚决地反对台独,一直流传着他说过这样一句话:“谁搞台独,我搞他脑袋!”在这一点上,是值得肯定的。 蒋介石一生中最闪光的一句话 西沙海战   过程简述:1974年1月18日,越南政府不顾中国一再警告,派兵侵占中国西沙永乐群岛,并与守岛民兵发生冲突。从而展开了西沙海战的序幕。   南沙海军火速支援,无奈越南舰队吨位和火力都有绝对优势,虽然中国海军浴血奋战,但是渐渐力不能支。紧要关头,中央火速调动东海舰队支援。然而,东海舰队必然要通过台湾国民党海军封锁的台湾海峡,如何安全通过,成为了中国海军的一个难题。   中国人民海军通过台湾海峡的消息很快被台湾国民党得知,当台湾海军司令唐x林向蒋介石请示如何应对时,蒋介石说了他一生中最闪光的一句话:“你不知道西沙吃紧吗?”毕竟蒋介石明白,国共之争属内斗,在外地入侵的时刻,中国人还是会团结一致的。唐x林欲领命而去,蒋介石又指示说:“你们要一路护航,保证舰队安然通过。还有准备补给船,给前线送给养。”   结果,出乎东海舰队意料。国民党海军不但大开绿灯放东海舰队过海峡,而且一路护航,保证了舰队的安全。此外,几十艘台湾补给船开赴西沙前线,为前线的解放军战士运送食物和淡水。   1月20日,东海舰队如期抵达前线,双方兵力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海军形成绝对优势,将入侵越军几乎全部歼灭。   西沙海战是中国海军战史上最光辉的一战,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国共精诚合作的结果。而蒋介石在此事件中的表现让人感动,也让我们对他有了一个全新的评价。
  12. 抗日战争时期被忽略的贡献:   ①扶持大韩民国流亡政府   九一八事变后,不顾日本一再抗议,国民政府转而大力扶持大韩民国流亡政府,并帮助其训练大量军政人员,为大韩民国流亡政府以后光复国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牵制了日本)      ②收复台湾   蒋介石全面负责指挥东方战场牵制抵御日本兵力,取得的成绩为世界所公认。废除了列强强加到中国人民身上的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收回了中国失去近百年的台湾、澎湖列岛等领土。蒋介石是中国近百年来第一个领导全国军民抗御外国侵略者并取得胜利的领袖。珍珠港事变后宋美龄访美,除取得大量美援;蒋介石赴开罗与罗斯福邱吉尔会谈促成开罗宣言。      ③争取大国待遇   珍珠港事变后,盟军成立独立的中国战区(包括中国越南老挝柬埔寨,蒋介石为最高统帅)及中印缅战区,中国与美苏英并列四强,地位在法国之上,有史以来空前未有之提高。    1942年元旦,美、英、苏 、中为首订立《联合国家宣言》,中国首次以大国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上。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借着抗日战争的英雄气概和军民不惧强敌的献身精神,使当时一个二流三流甚至不入流的中国,成为世界四大国之一(虽然是最弱的一个),参与建立联合国,成为具有否决权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使中国受益至今。      ④收容犹太人   二战中,纳粹迫害犹太人,许多国家均不容许其避难,蒋介石指示收容之,几万人不远 万里来上海避难。翻翻上海报纸杂志,时常可看到世界各地犹太人来沪故地重游,并能说一口三四十年代地上海话,其对中国感情之深可见一斑。直至现在仍是我对以色列外交一张牌。      ⑤缅甸远征军   中国四十余万远征军两次入缅甸支援英国盟军对日军作战,为缅甸独立解放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⑥确保朝鲜越南独立   作为对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巨大贡献的回报,罗斯福欲与中国共同维持战后东亚和平,并告蒋介石将将越南老挝柬埔寨划归中国版图(此为蒋介石谢绝,只能说国家并非越大越好吧,此事留给后人评判吧),中美共同确保朝鲜越南(蒋谢绝罗斯福提议后)战后独立。       ◆抗日战争是蒋介石人生的颠峰,也就是下坡路的开始。      6关于蒋介石的独裁,国民党内部分裂,派系斗争激烈,什么亲美派、亲日派(何应钦、汪精卫)、还有右派和左派,独裁在那个时候是集权的需要。    *   7蒋介石败到台湾后,美帝国主义借机想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蒋介石至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可见他这种民族气节之可贵!      8开放的政治空气里蒋介石同样收人民爱戴。      9既生瑜 何生亮,两位都是为了改变旧中国的命运和现状,不同是他们的政治纲领,其根源是他们同处在大的环境却处在不同的小环境里。
  13. 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史 作者: quyc 前 言 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源于黄埔军校的教导团(1928年整编后有一部分改编第九师),是国民政府中央军的嫡系主力部队,有天下第一军之称。该军在北伐战争、十年内战以及抗战初期都有着很好的战绩,在1941年春被列为战略机动部队的四大攻击军之一。但由于抗战后期长期驻扎在潼关,担任黄河防守和战区的总预备队,缺少实战锻炼,使战斗力大幅下降,所以在解放战争中没有列入五大主力。 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自1925年8月首次成立,至1949年12月最终覆亡,前后25年间共组建过三次。本文为了便于介绍,将其中的第三次的胡宗南部单独列为一节。 本文的重点在第一部分蒋介石所部和第四部分胡宗南所部,在写作过程中参阅了大量有关的档案资料、将领回忆录、部队作战日记、战史书籍等资料,并得到了lemanhb先生的指点和博学(叶)先生的修改,特此致谢。 目 录 壹、蒋介石所部(1925年8月——1928年7月)(中央军嫡系) 一、部队沿革 二、隶属关系 三、序列沿革 四、下属部队简介 五、军部人事 六、主官简历 贰、刘峙所部(1929年3月——1929年5月)(中央军嫡系) 一、部队沿革 二、隶属关系 三、序列沿革 四、主官简历 叁、顾祝同所部(1929年10月——1936年4月)(中央军嫡系) 一、部队沿革 二、隶属关系: 三、序列沿革: 四、主官简历 五、简评 肆、胡宗南所部(1936年4月——1949年12月)(中央军嫡系) 一、部队沿革 二、隶属关系: 三、序列沿革: 四、下属部队简介: 五、军部人事 六、主官简历: 七.简评 壹、 蒋介石所部(1925年8月——1928年7月)(中央军嫡系) 一、部队沿革 1.黄埔建军 第一军源自黄埔军校教导团。在苏联与中国CCP的帮助与推动下,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是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建军之始。 1924年11月20日,黄埔军校以该校毕业生组成教导团,何应钦任团长,12月26日成立教导第二团,王柏龄为团长。1925年2月,两教导团参加东征,由蒋介石、周恩来指挥,因得东江农民配合,在淡水、棉湖两次战斗中获胜,3月底克复汕头、潮州。 1925年4月6日国民党中央执委会第73次会议通过建党军案,将黄埔校军改称为党军,教导第一、二团编为党军第一旅。1925年4月13日,廖仲恺提请中央将教导第一、第二团编成党军第一旅,何应钦为旅长。4月29日,中央执行委员会任命蒋介石为党军司令节制该旅. 4月底该旅扩编为第一师,师长何应钦。此后又以教导第四、第五团编成第二师,王懋功为师长。 6月15日,经国民党中央提议,于7月1日正式改组广州大元帅府为国民政府。 1925年7月6日建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为国民政府最高军事统率机关。1925年8月18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将所辖几种主要地方军名目取消,统一组建为“国民革命军”。初编为5个军,以黄埔军校学生军为基础组建而成的党军改为第一军,蒋介石任军长;党代表廖仲恺。9月19日任命周恩来为政治部主任。 8月20日蒋介石将许祟智粤军解散,并收编其一部为该军第三师,以谭曙卿代师长,不久解除。9月29日,以蒋中正为东征总指挥,周恩来为东征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率第一军等部队参加第二次东征。10月14日攻克惠州。12月改编粤军张和旅、余鹰扬团为独立2师,师长冯铁裴,1926年改称第十四师,隶属第一军。 1926年1月4日,黄埔军校教导团扩编为教导师,王柏龄为师长,刘峙为副师长,隶属第一军。1926年1月20日蒋介石辞军长职,何应钦升任。第一师师长由钱大钧升任。2月26日,蒋介石免去王懋功第二师师长职,调教导师副师长刘峙升任。教导师改为第二十师,师长王柏龄。不久钱大钧与王柏龄职务对调。 是时,第一军辖5个师:第一师师长王柏龄,第二师师长刘峙,第三师师长谭曙卿,第十四师师长冯轶裴.第二十师师长钱大钧,军参谋长为蒋伯诚。1926年3月,蒋介石通过“中山舰事件”逼迫第一军内的CCP员退出,周恩来亦离开第一军。4月,邓演达任政治部主任。 2.参加北伐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师由副军长王柏龄、参谋长蒋伯诚率领参加北伐,第一师师长由王柏龄兼,第二师师长刘峙。第三、第十四、第二十师和张贞、刘秉粹补充团由军长何应钦率领留守广东,驻汕头、潮安、广州一带。8月15日,参加北伐的2个师隶属总预备队,总预备队指挥官为王柏龄,参谋长叶剑英。9月初,第二师隶属中央军合攻武汉,第一师为总预备队,在崇阳待命。 3.激战江西 9月上旬,国民革命军分三路进军江西。9月19日,第六军第十九师乘虚攻占南昌城。孙传芳急从南浔铁路(南昌-九江)沿线和樟树地区调兵反击。由奉新向南昌攻击前进的第一军第一师在牛行受挫,伤亡甚重。第十九师遭孙军优势兵力围攻,遂于23日突围,撤向奉新地区。9月中旬,第七军和第一军第二师奉调入赣增援作战。 10月初,位于奉新的第六军和第一军第一师强渡修水河,占领永修向南昌进攻。遭由德安增援的卢香亭部包围,由于总指挥王柏龄指挥失当,被迫突围转移至永修西北的白槎。第一师师长王柏龄逃跑离职,副师长王俊代理师长。10月11日蒋介石令第二军和第一军第二师强攻南昌。由于守军预有准备,凭借坚城深壕死守,并利用夜暗组织反击,攻城部队连攻三日不克,伤亡甚重,被迫于13日撤退。 于是从武昌增调第四军入赣作战。国民革命军入赣部队分三路于11月1日开始总攻。右翼军于10月20日攻占抚州,切断孙军入闽通路,从东南进逼南昌。左翼军截断南浔铁路,向永修推进。中央军向乐化攻击,遭孙军多次反击,伤亡甚重,总预备队第一军第一、第二师赶到,协力攻击,于4日占领乐化、永修。孙传芳见败局已定,乘船逃回南京。南昌守军弃城溃逃,被歼万余人。11月8日,国民革命军占领南昌。 1926年10月将总预备队由军阀投降部队整编的补充师改编为第一军第二十一、第二十二师,以严重、涂思宗分任师长。 4.攻占福建 1926年9月3日.蒋介石任命何应钦为东路军总指挥,率领以谭曙卿为师长的第三师、以冯轶裴为师长的第十四师和张贞补充团,北伐攻闽;以钱大钧为师长的第二十师仍留守广东。9月中旬,张贞补充团扩编为独立第四师,张贞任师长。 9月下旬,孙传芳为策应江西战场作战,令福建督理周荫人部进袭粤东。周荫人将所部3万余人编为4个军,于十月上旬攻占广东蕉岭、松口、饶平(今三饶)等地。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何应钦乘湘、鄂、赣战场节节取胜之机,转守为攻。十月中旬,第一军第三、第十四师袭击周部后方,攻占永定,然后回师松口,俘周部第三军4000余人。此时,周部第二军曹万顺、杜起云两个旅在蕉岭通电起义,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曹万顺任军长),随即进至中都、松源地区,将退至该地区的周部第三军残部全部歼灭;尔后,向上杭挺进。在上杭地区的周部第四军和第二军残部退守长汀。10月下旬,第十七军由上杭沿汀江两岸向北推进,在由赣入闽的第十四军第二师配合下,击退守军,进占长汀。由第一军补充团扩编组成的独立第四师在第二十师第五十八团等部配合下,先后在饶平、诏安、漳浦击退周部第一军后,于11月相继占领漳州、同安、泉州、莆田、永泰,逼近福州。12月初,第二军第六师由赣入闽,进占建瓯,切断闽、浙孙军联系。此时,驻闽海军起义,周部李生春旅投降。12月9日,国民革命军进占福州。 5.会攻南京 孙传芳连遭失败,求援于奉军张作霖,联合组成安国军。计划以奉军一部入河南,促吴佩孚反攻湖北;孙传芳反攻江西;张宗昌率直鲁联军接防苏、皖北部,配合反攻鄂、赣。孙传芳收集残部8万余人,部署在沪宁铁路(上海-南京)和沪杭铁路(上海-杭州)沿线及皖南地区,抗击国民革命军的进攻。 为肃清长江下游之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于1927年1月上旬决定进军杭州、上海,会攻南京。第一军将各师分别编成第二、第三、第四纵队(第二纵队指挥官王俊,指挥第一军之第一、第二十二师(欠第六十六团);第三纵队,指挥官白祟禧(兼),指挥第一军之第二、第二十一师;第四纵队,指挥官冯轶裴,指挥第一军第三、第十四师和第二十师第五十八团),向长江下游进攻。是月第三师谭曙卿调升新编第一军长,由顾祝同任师长;薛岳任第一师师长。 1927年1月下旬,东路军第一军、第二十六军在第二军配合下,由浙江衢州向杭州方向发起进攻,在龙游附近击溃孙军一部,于2月上旬进占兰溪、金华后,乘胜向淳安、建德(今梅城)、浦江推进。2月11日,在桐庐、诸暨、富阳地区遭孙军孟昭月等部4个师抵抗,激战五日,俘敌8000余人,于2月18日占领杭州。 在此期间,东路军第14、第17军和第1军一部由闽入浙,相继攻占临海、宁海、宁波、绍兴等地,肃清浙江境内的孙军。 3月上旬,东路军开始进攻淞、沪,至20日,第14、第17、第2军和第1军一部经太湖以西攻克常州、丹阳等地,截断沪宁铁路;第1军主力和第26军克松隐、松江、吴江、苏州,迫近上海。二十一日,周恩来等领导上海工人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经过30多个小时激战占领上海。第1军一部乘机进入上海市区。 与此同时,江左军由鄂东向安庆、庐州(今合肥)挺进。江右军由江西沿长江南岸东进,相继攻克芜湖、当涂后,3月20日开始总攻南京,经两天激战,扫清江宁镇、秣陵关、龙都等外围据点。23日占领南京。 6.转战苏鲁 1927年4月,薛岳辞第一师师长职,胡宗南代理师长;卫立煌继冯轶裴任第十四师师长;第二十二师涂思宗他调,蒋光鼐继任师长;第二十一师师长严重辞职,陈诚任师长。 北伐军攻克上海、南京后,孙传芳不甘心失败,与张宗昌组成直鲁联军,反攻南京。南京方面亦组成三路军,北伐陇海路。5月1日,第一军隶属第一路军参加第二阶段北伐,先后攻占狼山、南通、如皋、东台、盐城、阜宁、至山东郯城。5月下旬克蚌埠,6月初占徐州,后与直鲁军相持于鲁南。 7月下旬,直鲁军反攻,占领徐州,蒋介石组织反攻未果,撤回苏南。嗣后,直鲁军进迫南京,8月龙潭之役,第一军与友军通力配合而大败孙传芳部。双方复相持于津浦路。 在此期间,增设新1师隶属1军。 1927年 11月,何应钦指挥第一路军反攻,第一军二次渡江北伐,首克安徽蚌埠,继于1928年1月配合友军攻占江苏徐州。 7.分为三军 第一军到1927年9月已辖有第一师、第二师、第三师、第十四师、第二十师、第二十一师、第二十二师、独立第四师、新编第一师共9个师。由于建制大,驻地分散,指挥不便,于1927年9月26日将该军所辖9个师分编为第一军、第九军、第三十二军。 该军将所辖第一师、第二师、第二十二师编成第一军,军长仍为刘峙。将第三师、第十四师、第二十一师合编成第九军,任命顾祝同为军长,卫立煌为副军长。第二十师、独立第四师、新编第一师,编成第三十二军,军长为钱大钧。 10月26日,第一师代师长胡宗南调任第二十二师师长,蒋鼎文任师长。11月25日,刘峙辞第二师师长兼职,徐庭瑶任师长。第二十二师,师长原为蒋光鼐,因蒋10月升任第十一军副军长.由胡宗南继任师长。1928年初,蒋鼎文升任第一军副军长,仍兼第一师师长。 1927年3月刘峙接任第1军军长。1928年1月蒋鼎文升任副军长(仍兼第1师师长)。2师,师长徐庭瑶。22师,师长胡宗南。 8. 二次北伐 蒋介石于1928年初复职后,组织二次北伐,北伐第三阶段自1928年4月开始,第一、二,三、四共四个集团军分沿津浦路、京汉路、正太路攻击奉鲁军。第一军于4月入鲁,占泰安。5月1日攻克济南,嗣因日军制造“济南惨案”,被迫改道北伐,于6月初攻克直隶沧州,前锋抵天津近郊。至是,奉军退出关外,直鲁军基本肃清,北伐遂告结束。 9. 编遣结束 1928年7月1日蒋介石举行各军编遣会议,成立整理委员会。国民革命军第1军于1929年7月缩编为第一师,25日任命刘峙任师长、张克瑶任副师长。徐庭瑶、胡宗南、张承治分任1、2、3旅旅长。其中1师和21师另编为国民革命军第9师。 二、隶属关系: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1925年8月——1927年1月) 北伐军东路军 (1927年1月——1927年5月1日) 第一路军 (1927年5月1日——1928年2月13日) 第一集团军第一纵队(1928年2月13日——1928年4月) 第一军团 (1928年4月——1928年7月) 三、序列沿革: 1、1925年4月成立党军第一旅时序列: 旅长何应钦 教导第一团,团长何应钦/孙常钧(继任),党代表缪斌 第一营,营长蒋鼎文,党代表胡公冕 第二营,营长陈继承,党代表刘峙 第三营,营长严风仪,党代表蔡光举 教导第二团,团长王柏龄/沈应时,党代表张静愚 第一营,营长顾祝同,党代表季方 第二营,营长林鼎祺 第三营,营长金佛庄,党代表宋文彬 2、1925年8月成军时序列: 军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参谋长蒋伯诚。 第一师师长何应钦,副师长空缺,参谋长刘秉粹 第一团,团长刘峙 第二团,团长沈应时 第三团,团长钱大钧 第二师师长王懋功,参谋长张治中 第四团,团长刘尧宸 第五团,团长蒋鼎文 第六团,团长陈继承 第三师,师长谭曙卿,副师长顾祝同,参谋长赵启騄(粤军第四师改编) 第七团团长涂思宗 第八团团长徐庭瑶 第九团团长卫立煌 3、1926年1月何应钦任军长时序列: 军长何应钦,党代表缪斌,副军长王柏龄,参谋长蒋伯诚 第一师,师长王柏龄(兼),副师长邹竞/王俊,参谋长王俊/张性白 第一团团长郭俊/王俊/孙元良 第二团团长金佛庄/邓振铨/倪弼 第三团团长王禄丰/薛岳 第二师,师长刘峙,参谋长胡树森 第四团团长陈继承 第五团团长蒋鼎文 第六团团长惠东升 第三师,师长谭曙卿,副师长顾祝同,参谋长赵启騄 第七团团长涂思宗 第八团团长徐庭瑶 第九团团长卫立煌 第十四师,师长冯轶裴,参谋长吴文献 第四十团团长薛岳/邓振铨 第四十一团团长蔡熙盛 第四十二团团长周祉 第二十师,师长钱大钧 第五十八团团长王文翰 第五十九团团长赵锦雯 第六十团团长李杲 补充第一团团长张贞 补充第二团团长刘秉粹 炮兵团团长蔡忠笏 警卫团团长朱毅 4、1927年3月刘峙任军长时的序列: 军长:刘峙,副军长:蒋光鼐/蒋鼎文(1928年1月任),参谋长唐俊德 第一师师长薛岳 第二师师长刘峙(兼) 第三师师长顾祝同 第十四师师长卫立煌 第二十师师长钱大钧 第二十一师师长陈诚 第二十二师师长蒋光鼐 独立第四师师长张贞 四、下属部队简介: 第一师(1925年8月26日——1928年7月25日整编为第九师第二十五旅) 第一任师长何应钦:1925年8月26日任 第二任师长钱大钧:1926年1月20日任 第三任师长王柏龄:1926年3月21日任 第四任师长王 俊: 1926年9月20日任(代理) 第五任师长薛 岳: 1927年1月任(代理) 第六任师长邓振铨:1927年4月12日任 第七任师长蒋鼎文:1927年10月26日任 第二师(1925年8月26日——1928年7月25日整编为第一师第一旅) 第一任师长王懋功:1925年8月26日任 第二任师长刘 峙: 1926年2月26日任 第三任师长徐庭瑶:1927年11月25日任 第三师(1925年9月20日——1927年9月26日调新成立的第九军) 第一任师长谭曙卿:1925年9月20日任 第二任师长顾祝同:1927年1月27日任 第十四师(1925年12月——1927年9月26日调新成立的第九军,先为独立第二师,1926年改称第十四师) 第一任师长冯轶裴:1925年9月20日任 第二任师长卫立煌:1927年1月27日任 第二十师(1926年1月4日——1927年9月26日调新成立的第三十二军,先为教导师,1926年2月26日改称第二十师) 第一任师长王柏龄:1926年1月4日任 第二任师长钱大钧:1926年3月21日任 第二十一师(1926年10月——1927年9月26日调新成立的第九军) 第一任师长严重:1926年10月任 第二任师长陈诚:1927年1月任 第三任师长孙常钧:1927年9月任 第二十二师(1926年10月——1928年7月25日整编为第一师第一旅) 第一任师长涂思宗:1926年10月任 第二任师长陈继承:1926年11月任 第三任师长蒋光鼐:1927年3月任 第四任师长胡宗南:1927年10月26日 独立第四师(1926年9月——1927年9月26日调新成立的第三十二军) 师长张贞:1926年9月任 新编第—师(1927年5月——1927年9月26日调新成立的第三十二军) 师长蔡熙盛:1927年5月任 五、军部人事 1.军长: 第一任军长:蒋介石(1925年8月——1926年1月) 第二任军长:何应钦 (1926年1月——1927年3月) 第三任军长:刘峙(1927年3月——1928年7月) 2.副军长 第一任副军长:王柏龄 (1926年7月——1926年9月) 第二任副军长:蒋光鼐 (1927年3月——1927年10月) 第三任副军长:蒋鼎文 (1928年1月——1928年7月) 3.党代表: 第一任党代表:廖仲恺 第二任党代表:缪 斌 4.参谋长: 第一任参谋长:蒋伯诚 第二任参谋长:王时 第三任参谋长:毛侃 第四任参谋长:唐俊德 5.政治部主任: 第一任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第二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 第三任政治部主任:何玉书 六、主官简历: 蒋介石(1887—1975)浙江宁波人,原名周泰。后名中正,以字行。日本振武学校炮兵科毕业。历任攻浙先锋队指挥官、沪军5团团长、粤军司令部作战科主任、第二支队司令、大元帅侍从官、粤军2军参谋长、广 州大本营参谋长、黄埔军校校长兼粤军总部参谋长、广州卫戍司令、国民革命军1军军长、组织部部长、军委会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军委会委员长、鄂豫皖三省剿匪军总司令、兼任第4、5、1、3、8战区司令长官、国民党总裁、中国战区统帅、陆海空军大元帅、陆军大学校长、中华民国大总统等职。1975年4月5日病逝台北。(注:由于蒋介石担任及兼任职务较为繁杂,只择其主要职务摘录) 何应钦(1889—1987)贵州兴义人,字敬之。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十一期步兵科毕业。历任驻沪军都督府一等科员、江苏陆军7师1旅连长、营长、黔军1师4团团长、贵州讲武学校校长、混成5旅旅长、黄埔军校总教官、军校教导1团团长、国民革命军1军1师师长、军长、1路军总指挥、北伐军总参谋长、讨逆军总参谋长、 广州行营主任、军政部部长、兼武汉行营主任、郑州行营主任、南昌行营主任兼围剿军总司令、赣闽粤边区剿匪总司令、代理军委会北平分会委员长、兼任广州行营主任、讨逆军(讨伐张杨)总司令、川康军事整理委员会主任、 军政部部长兼4战区司令长官、军委会参谋总长、陆军总司令、中国战区受降最高长官、重庆行营主任、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国防部部长、联合国军事代表团团长、行政院院长、国防部部长、“总统府”顾问委员会主任。19 87年10月21日病逝台北。 刘峙(1892~1971)中国国民党军将领。字经扶。江西吉安人。卒于1971年1月15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步科毕业。历任黄埔军校教官、第2师师长、第1军军长。1928年整编后的第1师师长、第一军团总指挥、河南省主席等职。1933年任赣粤闽湘鄂“剿匪”军北路总司令,后改任豫皖绥靖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党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二集团军司令。日军占领平津后沿平汉路南犯时,率部在正面抵抗,未经激烈战斗便自行退却,十余天内溃退千里,被称为“逃跑将军”。1938年改任鄂湘川黔边区主任兼第五预备军司令。1939年任重庆卫戍总司令。1945年2月,调任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1946年1月任郑州绥靖公署主任。1948 年任徐州“剿匪”总司令,在淮海战役中被人民解放军击败。1949年移居九龙。1953年去台湾。翌年任台湾“总统府”国策顾问,后改任“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 贰、刘峙所部(1929年3月——1929年5月)(中央军嫡系) 一、部队沿革 1929年2月26日,蒋介石电令徐州刘峙、蚌埠顾祝同、兖州缪培南、庐州朱绍良、新蒲蒋鼎文、扬州方鼎英、芜湖曹万顺、寿州夏斗寅各师密作出师准备。 1929年3月2日为讨伐桂系,编成第一军。以刘峙为军长,辖第一师、第二师和第九师。编入第一集团军战斗序列。第一军集中潜山、太湖。 3月28日,蒋介石以中央军第一、二两军改为第二路军,沿江西攻武汉。3月30日,蒋介石在九 江下总攻击令,4月21日胡、陶通电表示离军出国,李宗仁所统率的第四集团军就这样冰消烟散了。 攻占武汉后,5月8日刘峙任湖北部队编遣特派员,该军结束。 二、隶属关系: 第一集团军 (1929年3月2日——1929年3月28日) 第二路军 (1929年3月28日——1929年5月8日) 三、序列沿革: 1929年3月时的第一军序列: 军长刘峙,副军长蒋鼎文,参谋长黄裳 第一师师长刘峙,参谋长刘德芳 第一旅,旅长徐庭瑶 第二旅,旅长胡宗南 第三旅,旅长唐俊德 第二师顾祝同,副师长李明扬,参谋长邹文华/赵启騄 第四旅,旅长楼景越 第五旅,旅长黄杰 第六旅,旅长李明扬(兼) 第九师师长蒋鼎文,副师长岳相如 第二十五旅,旅长甘丽初 第二十六旅,旅长李延年 第二十七旅,旅长岳相如(兼) 四、主官简历: 刘峙(1892~1971)中国国民党军将领。详见“壹、蒋介石所部”的主官简历。 叁、顾祝同所部(1929年10月——1936年4月)(中央军嫡系) 一、 部队沿革 1929年10月10日西北军起兵反蒋,为讨伐西北军,10月15日任命顾祝同为第—军军长,所辖为第一、第二师和独立第三旅。后又任命李明扬为副军长。1930年参加中原大战。 1931年7月4日顾祝同调任警卫军军长。是月石友三在顺德起兵反蒋,为讨伐石友三,任命陈继承为第—军军长,辖第一师、第三师。1932年6月该军隶属豫鄂皖“剿匪”总司令部参加“剿共”。下辖第1师和第3师,胡宗南、陈继承(兼)分任师长。1932年5月李玉堂接任第3师师长。其中第1师下辖3个旅,第3师下辖2个旅。1932年以后,第一军基本上就从来没跟着军长陈继承打过仗,此时第一军只是一个空番号。1936年4月25日任命胡宗南为军长,部队重新组建,下面就分章另述了。 二、 隶属关系: 第二军团 (1929年10月——1930年10月) 第十六路军 (1930年10月——1931年7月) 剿共军南路集团军(1931年7月——1932年6月) 豫鄂皖“剿匪”总司令部(1932年6月——1935年2月) 军事委员会 (1935年2月——1936年4月) 三、序列沿革: 1930年中原大战时序列: 军长顾祝同,副军长兼参谋长李明扬 第一师 师长徐庭瑶/胡宗南(均为副师长代理,师长为刘峙) 第一旅 胡宗南/李铁军 第二旅 黄杰 第二师 师长顾祝同,副师长楼景越,参谋长邹文华 第四旅,旅长王敬久 第六旅,旅长柏天民 独立第三旅 旅长李云杰 1931年7月4日陈继承接任军长后序列: 军长陈继承,参谋长陈琢如 第一师师长胡宗南,副师长彭启彪/彭进之/范汉杰,参谋长胡受谦/于达 第一旅,旅长李铁军/李正先 第二旅,旅长黄杰/袁朴/李文 独立旅,旅长彭进之/丁德隆 第三师师长陈继承/李玉堂,副师长贺光谦/杨挺亚,参谋长史文桂/阮永祺 第八旅,旅长李玉堂/冯剑飞/许永相/赵锡田 第九旅,旅长李思愬/李仙洲/陈应龙/刘秉哲 四、主官简历: 顾祝同(1891—1987)江苏涟水人,字墨三。保定军校第六期步兵科毕业。历任长江上游总部4旅连长、 湖南清乡司令部卫队营营副、粤军2军教导队区队长、东路讨贼军副官长、黄埔军校管理部代理主任、军校教导2 团1营营长、团长、党军3师参谋长、副师长、师长、9军军长、第1军2师师长、第1军军长、警卫军军长兼1师师长、 江苏主席、湘鄂赣粤闽几沤肥军北路总指挥、南昌绥靖公署主任、四川行营主任、贵州主席、讨逆军总司令兼1集 团军总司令、3战区副司令长官、代理司令长官、司令长官兼江苏主席和24集团军总司令、赣州行辕主任兼第3战区司令长官、徐州绥靖公署主任、参谋总长、代理“国防部”部长、“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国防会议秘书长、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总统府”战略顾问。1987年1月17日病逝台北。 陈继承(1893—1971)江苏靖江人,字武民。保定二期步科毕业,历任黄埔军校教授部教官、国民革命军9军21师师长、3 师副师长、师长、1军军长、洛阳卫戍司令、豫鄂皖剿匪军中路军2纵总指挥、赣粤闽湘鄂剿匪军西路军3纵司令 、第1绥靖区司令官、湘鄂赣剿匪军总指挥兼武汉警备司令部司令、豫鄂陕绥靖公署主任、中央军校教育长、兼任军训部次长、重庆卫戍司令、川鄂陕甘边区总司令、第6战区副司令长官、第11战区副司令长官、北平前进指挥所主任 兼北平警备司令、保定绥靖公署副主任兼北平前进指挥所主任和北平警备司令、华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副总司令、南京卫戍司令、战略顾问委员会顾问。1950年5月逃台。1971年12月10日病逝台北。 五、简评 30年代,在围剿红军期间成立的大多数军部都具有临时指挥机构的性质在这些军的编制表上虽有固定下辖单位,然而在正式作战时,往往因为各种情况而临时指挥其它部队作战,自己所辖部队也有配属给其它指挥机构作战的情况发生。而军长大都是挂职。底下虽然有部队,但都是分割使用。 第一军在陈继承接任第一军长后,第一军就名存实亡了,但是这个第一军并没有空缺。只不过这个第一军只存在番号而已,连一个军直部队都没有,可以说是空番号,属于加官晋爵的性质。虽然在编制表上明确配属了第一师和第三师,但是这两个师陈继承从来就没指挥过。 肆、胡宗南所部(1936年4月——1949年12月)(中央军嫡系) 一、部队沿革 1.长沙建军 1936年3月陕北红军组织东进,第一师重新入陕,驻于潼关。并派遣第1旅挺进晋南运城、闻喜,配合晋军堵截红军。但因阎锡山不希望第一师继续北进而停止。 1936年4月25日胡宗南被任命为第一军军长,范汉杰为副军长。当时没有成立军部,军部以第1师师部兼。第一军序列: 第一军军长胡宗南,副军长范汉杰,参谋长于达 第一师师长胡宗南(兼),参谋长于达(兼) 第一旅,旅长李正先 第二旅,旅长李文 独立旅,旅长丁德隆 西北补充旅,旅长杨德亮 军直骑兵团(原第一师骑兵团)团长许良玉 1936年6月两广事变发生后,湖南何键不稳,蒋介石命令胡宗南率第一师开赴长沙、岳阳进行监视。 随着内战的绵延,第一师日益庞大,下辖最高时达十六七个团,比通常的军都大得多。胡宗南却自忖资望尚浅,惟恐树大招风,故不拟迅速改编成军。这样一来,局限于师的架框,胡部旅、团长们无法升迁,颇生怨尤。其中数人不安于位,策划离开胡部,另谋发展,或已实现,或告假滞归。加之南京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基于理顺编制的目的,也要求胡部晋级,胡拒从,何以停发经费施压。面对内外威逼,胡宗南反复考虑,终遂于1936年9月在长沙正式组建第一军。军辖第一师和第七十八师及西北补充旅。胡为军长兼第一师师长,升丁德隆为第七十八师师长,表示“慰留”,并将李文升任第一师副师长。此时第一军序列: 第一军军长胡宗南,副军长范汉杰,参谋长于达 第一师师长胡宗南(兼),副师长李文,参谋长于达(兼) 第一旅,旅长李正先 第二旅,旅长詹忠言 第七十八师师长丁德隆,副师长罗历戎,参谋长吴允周 第二三二旅,旅长廖昂 第二三四旅,旅长李用章 西北补充旅,旅长杨德亮 军直骑兵团(原第一师骑兵团)团长马戴文 2.败战山城堡 1936年9月14日刚完成改编的第一军部队就奉命经粤汉路、平汉路、陇海路到达陕西咸阳。10月又经西秦公路入甘,想乘红军立足未稳,把红军歼灭或赶过黄河。第一军调至川甘陕追堵红军后,被编成“剿匪”军第三路军第二纵队。 胡宗南部第一军与毛炳文等部紧追红四方面军,逼近红军渡河口的靖远及打拉池一线。红军被迫全部离开黄河东岸撤至海原以北,西渡攻宁接取援助的宁夏战役计划自然也因此而告夭折。  随着红军被切为两段,中央军步步北进,红军不仅根本无法实现接取援助的计划,而且因为被压缩在定边、盐池以北,豫旺以东,曲子镇以南这一狭小空间内作战,周旋的余地越来越小,不要说部队越冬被服无处解决,就连筹粮和休息的时间都得不到。 1936年11月17日,因为王以哲部一下子缓进三天,使第一军暴露在红军的面前,红军决定乘机集中全力放手作战,消灭丁德隆第七十八师。以红四军担任正面诱敌任务,然后集中四个军先打胡敌右路之丁德隆师,同时放正在南来途中的周祥初、孔令恂两师北进数十里,在我军消灭丁师后,争取再横扫周、孔二师之侧后,打一两个大胜仗。 彭德怀率红军西征主力逐次转移集结隐蔽于环县山城堡南北地区。胡宗南部兵分三路,企图两面合围红军于盐池以南地区:左路第一师第一旅由惠安堡东进;中路第一师第二旅向萌城、甜水堡东进;右路第七十八师由西田家原向山城堡前进,并于20日占领山城堡;第九十七师、四十三师作为第二梯队,进至豫旺堡及其附近地区。 经过几天准备和诱敌作战,彭德怀终于指挥红军在21日晨抓住了这一战机。丁德隆师当日孤军突向山城堡时,遭到红军将近两个军的全力打击。11月22日午时,红军集中兵力全部包围了在山城堡的第七十八师主力,突前的第232旅廖昂部首先中伏被歼,一个旅被歼灭大半。增援之第234旅亦被红军阻击部队击溃,全师溃散。丁德隆师迅速全线败退萌城一带。 在甜水堡的第一师第二旅也遭红28军打击,第1旅第2团团长杨定南殉职。红军取得了山城堡战役的胜利。 此战开创了红军首次全歼胡宗南一个旅的战绩,大挫了胡宗南的锐气。胡宗南部因此迅速与红军脱离了接触,并告诫王以哲务必小心行事。 3.西安事变和准备抗战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第一军被编为“讨逆军”第二纵队,胡宗南任指挥官。再度入陕,驻于凤翔。 1937年4月24日胡宗南辞兼第一师师长职,第九十五师师长李铁军改任第一师师长。 1937年5月20日丁德隆调升他职,以第一师副师长李文继任第七十八师师长,李正先升任第一师副师长,詹忠言接任第一旅旅长。 1937年5月,第一师移驻徐州、海州、连云港等地,第七十八师移驻河南商丘、归德等地,守备战略要点,准备抗日战争。 4.淞沪抗战 胡宗南率第一军参加淞沪抗战,军部及第一师,于8月30日由徐州出发,第七十八师归德上车。前往无锡集中,值宝山杨步飞六十一师溃败,夏楚中军危急,第一师至无锡,尚未下车,即由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陈诚将军令改东开,就宝山增援,至则夏楚中阵地以失,第一师逐奋勇应战,9月2日以后,第七十八师各旅亦陆续投入战争,在毫无工事掩蔽之下,遭日军陆炮及空军轰炸,苦战五昼夜,虽官兵血肉横飞,而寸土必争,愈战狱勇;尤其在顾家镇之线,第二团团长杨杰、第四团团长李友梅先后阵亡,负伤者尤重,9月4日夜奉命移守杨行至罗店之线,旋又转进刘行,续苦战半月之久,方调至昆山整补。时淞沪阵地宝山为一线,杨行、罗店为一线,张家楼、大场又为一线,蕴藻滨、北新泾等地属之。 9月中旬第一军扩编为十七军团,胡宗南任军团长,罗列任军团部参谋长,仍就第一军军部为指挥机构。在刘行时,补充陕西兵二千一百人,10月上旬,奉命守大杨,并增援蕴藻滨,原命胡宗南守七天,以待后方部署完成,但坚守了四十二天。苏州河之役,虽左右翼友军退却,而第一军两师阵地,屹立未动;且分兵拦击,阻敌强渡,以待援军之至。日寇不得逞,乃自金山卫登陆。 第七十八师李文所部,在无锡苦战三昼夜,方将敌拒止。11月20日奉命在镇江渡江,至扬州整理一周,补充新兵三个团。12月2日胡奉召赴京,初命守南京,将畀以南京卫戍副司令,为唐生智之副,令未下,寇已沿江北岸进犯,又命仍回浦口督战。5日胡至浦口,日寇已攻南京,10日分兵掠浦口,胡率部击却之。12日首都陷落,16日奉命在滁州布防,守一周,在滁北白米山击退来犯之日军。迄12月下旬奉命西进,年底至寿州,以后经阜阳、固始、潢川至信阳。在信阳整理部队后入陕。 1938年1月第一军开回陕西西安、凤翔附近整补,接收新兵。经过近6个月的整补军力才逐渐恢复。 5.兰封战役 1938年5月12日李铁军升任第一军军长,副师长李正先升任第一师师长。 1938年5月中旬因日军第十四师团土肥原部南渡黄河,越归德趋豫东。胡宗南奉命率第17军团(第一军的第一师、第七十八师)增援郑州。第七十八师随第一军军部、第一师在第一军军部后乘火车沿陇海路东进。20日到达兰封以西的罗王车站时,正好日军装甲部队袭击罗王车站,使刚到车站的27军36师和胡宗南先头部队受损。击退日军后,第一军奉命为总预备队。 此时的第1军经过松沪会战,伤亡过半,调陕西休整,补充的新兵训练未完,就被紧急调来前线。 第一军率第七十八师全部和第一师(师直属部队及1个团,其余的1个旅和1个团在郑州、开封一带守备)由张司茅、顺河集、田寨向曲兴集攻击。激战到27日攻占高堂寨、陈留口,包围日军于曲兴集。此时徐州情况发生变化,28日,日军华北方面军向第2军下令,加快向开封进军。第2军立即下令将混成第13旅团配属16师团西援,攻占商丘、涡阳等地,乃退守杞水、巩县。 6.武汉会战——信阳、罗山战役 1938年7月28日第一军军长李铁军与第76军军长交换职务,陶峙岳担任第一军军长。 1938年8月下旬,日军第2军从合肥分南北两路进攻。北路日军第10师团于8月28日突破第51军防线攻占六安后,强渡淠河和史河,9月6日进占固始,继续西进。第27军团第59军在春河集(属固始)、潢川一带组织抗击,鏖战旬余,19日潢川失守。 为了守住信阳,蒋介石命令出动第1军,临时配属第17军团指挥的还有川军第45军。9月中旬,第45军军长陈鼎勋中将率第124师、第125师由襄樊赶赴信阳。立即在罗山以东竹竿铺南北地区布防,拒止敌军西进,以掩护第1军主力集结。 9月19日,日军第10师团占领潢川后,当即派第8旅团的冈田资少将率部队向罗山方向发展攻击。冈田部队进至罗山以东15 公里处的竹竿铺附近时,遭到凭借竹竿河设防的第45军部队的抵抗,双方激战一天,阵地没有大的变动。第二天凌晨,日军在高空观测的校正下,日军的炮弹像长了眼睛一样倾泻到中国守军的头上。守备罗山县城的第124 师师长曾苏元眼见第125师部队退向罗山以北,怕困守孤城遭日军包围,又见第1军部队已赶到罗山以西栏杆铺占领了阵地,遂不顾军长陈鼎勋派员督战,擅自下令弃城撤退,打算在栏杆铺地区协助第1军防御。 9月21日,日军冈田资少将的第8旅团终于突破第17军团第45军阵地进占罗山城,然后向信阳方向展开追击,从而形成了与师团主力脱节的冒进之势。 这时第1师(附炮兵第11团、战防炮营)已经进入小罗山张湾阵地,阻击日军的进一步进攻。 9月22日,胡宗南命令第1军(第1师、第78师)和第45军部队从西、北、南三面反攻罗山,打算包围吃掉冈田旅团。初期进展顺利,逐步从罗山以西地区将日军逐村驱逐,压进罗山城内,两翼部队也已前伸到冈田旅团的后侧,形成了包围,冈田旅团处境笈笈可危,仅步兵第39联队的2800人就已骤减至不足800人。于是日军第2军军司令官稔彦王中将严令筱冢义男的第10师团主力驰援罗山。 9月28日,日军主力到达,重新发起攻势,胡宗南第17军团各部只好撤围退回栏杆铺一线转入防御,双方在信阳以西顶了牛,战况出现僵持。 一方为了守注信阳,另一方为了尽快占领信阳,都在紧急调兵遣将。稔彦王中将只剩下一个第3师团了,现在,他决心把最后一支机动兵力投放战场。 9月底至10月初,藤田进中将的第3师团以及岩仲义治大佐的坦克第7联队的数万大军,沿着合肥一信阳公路浩浩疡荡西进。公路上坦克、装甲车和各类汽车昼夜不绝,厚厚的烟尘把路两边行军的步骑兵们遮盖得如同土猴。10月1日,藤田进的师团司令部到达潢川。 与此同时,从汉口至信阳的京汉铁路线上也在超负荷地紧急军运。为保住信阳,中国军事委员会从长江及江南方面紧急抽调部队,与信阳地区的第17军团合组为第5兵团,任命武汉卫戍总司令罗卓英上将为兵团总司令,中国统帅部也使出了最后的力量。 然而,第5兵团尚未集结部署就绪,信阳地区的胡宗南第17军团先自垮了下来。胡宗南光顾了防御罗山到信阳的公路正西,忽略了日军惯用的两翼迂回的战术。l0月初,日军第10、第3 两个师团放弃正面死打硬推的企图,主力分两路向信阳南面和北面迂回进攻。第10 师团主力冲破胡宗南薄弱的右翼,嵌入信阳以南地区,并于10月6日占领柳林镇车站,切断了京汉铁路。 第3师团在坦克第7联队配合下,攻击胡宗南的左翼,于10月11日切断信阳北面的京汉铁路。信阳无法再守了,1O月12日,胡宗南命部队放弃信阳。第1师负责全军的掩护任务,激战2天后,第1师阵地被突破,伤亡惨重,但完成了掩护任务。 信阳、罗山战役,胡宗南部队歼敌五千余,但自身伤亡惨重。 7. 驻扎陕西 武汉会战后,1938年10月第一军撤回陕西,进行整补。1939年1月第一六七师加入第一军序列,师长赵锡光。 1939年1月第一军担任第一战区的总预备队,第一军军部驻扎在合阳;第一师驻扎在韩城,第七十八师、第一六七师驻扎在合阳。 1939年3月根据南岳军事会议精神,第一军下属各师取消旅级编制,部队改编为三团制(另有野战补充团)。 1939年11月第一师移防潼关,第一六七师驻守阕底镇,依天险与日军隔黄河对峙。 1940年4月第七十八师进驻陕西华县、澄城整训,并负责该段黄河河防;1940年4月第一六七师进驻华阴、华县之间整训,并负责该段黄河河防。 1940年6月15日蒋介石指定陆军大学特别班第四期第一名毕业的丁德隆接任第一军军长。 1941年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全国成立四个攻击军作为战略机动部队,第一军作为西北战场的战略预备队也名列其中,军的直属部队有:炮兵团、工兵团、辎重兵团、搜索营、高射炮营、战车防御炮营、通讯兵营、特务营等,人数超过一个师。 1941年5月25日,丁德隆改任新组建的第57军军长,调原第80军第97师师长韩锡侯继任第1军军长。 1941年5月,日军向中条山发动大规模进攻,战役紧张时胡又再次命令第76军、第1军167师出潼关进入灵宝一线增援作战。撤回后,第一六七师进驻大荔、朝邑河防。 1942年4月,韩锡侯调任第37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91军军长,调前庐山军官训练团办公厅副主任张卓继任军长。 8.豫中会战 1944年春,日军发动豫中会战,第一战区溃败。1944年5月25日洛阳失守,蒋介石命令胡宗南率部出击,以缓解第1战区压力。 胡宗南于是命令第8战区增援部队集结灵宝,整补第1战区溃败军队。日军华北方面军冈村宁次为了彻底击溃第1战区部队,打击第8战区部队,命令日军第12军一部与第1军进行灵宝会战。 胡宗南以第16军之109师、预1师守备韩城、合阳、朝邑、平民河防。命第1军之第78师、第167师开赴豫西增援。 1944年5月日军进攻河南,第78师东出潼关,进驻阌底镇;第167师直抵灵宝第一线。并以第57军第8师为前卫部队,第16军之预3师为第二梯队,出潼关迎战日寇。 胡宗南本人在华阳前进指挥所指挥督战。 胡宗南命令第一军军长张卓为前敌指挥官,指挥第1军第167师、第57军第8师、第16军之预3师在灵宝抵御日军进攻。灵宝会战历时约10天,虽付出第8师副师长王剑岳阵亡的代价,依然未能成功。第167师师长王隆玑因战败于1944年11月被撤职并降为上校军衔,由李昆岗任代理师长。 1945年1月9日,第1军军长张卓升任第29集团军副总司令,同日调原第8战区副司令长官胡宗南指挥部参谋长罗列为第1军军长。 1945年3月,第一师开赴贵州赤水整训。4月接受中国战区参谋长魏德迈将军之检阅,受到好评。抗战胜利后,第一师于1945年10月从贵州回驻陕西华县。 9.部队整编、第一旅被歼 1946年5月第一军整编为第一师,下属整编第1旅、整编第78旅、整编第167旅,整编旅各辖两团。为了保存实力,将原第1师第2团改为整编第1师独立团,原第167师第501团改为整编第1师补充团;只将第78师的第234团裁撤,官兵补充整编第1师的各部缺额。 1946年7月,全面内战爆发,胡宗南为了控制晋西黄河东岸河防,以确保关中地区的安全,便调其整编第一军的三个师和整编第三十师联合阎锡山部队进犯晋南解放区。集中于夏县、运城。进攻闻喜。 整编第1师的第1旅开赴山阳、紫荆关堵截由中原突围之新四军。1946年8月入山西南部,驻于临汾。第167旅驻扎晋南运城。第78旅于9月10日占领曲沃,9月20日前往临汾协助防守。 1946年9月整编第1旅沿同蒲路北进,进犯晋南。在浮山、临汾间的陈堰村附近被第四纵队陈赓部包围(临浮战役),24日凌晨整编第1师第1旅全部被歼,旅长黄正诚被俘。号称“天下第一”的胡宗南起家部队第一师第一旅的被歼,使胡宗南伤心万分。 1946年10月3日,第1战区司令长官部以整编第1师独立团(原第1师第2团)、整编第1师补充团(原第167师第234团)及原整编第1旅残部在山西运城重新成立整编第1旅。 10.抢占延安 1947年3月11日,胡宗南在洛川召集作战部队旅长以上的军官,开了一次军事会议。布置进攻延安,消灭陕甘宁边区的解放军,摧毁中共首脑机构的任务。 3月中旬,董钊第一军、刘戡第二十九军编成左右两个兵团,采取钳形攻势,包围歼灭陕北的解放军,占领延安乃至整个边区。攻击时间定在3月14日,限令17日务必到达延安。 整编第1师于1947年3月9日进攻延安,第1旅在整编第1师的右侧前进,第167旅在在整编第1师的左侧前进,第78旅跟随整编第1师师部走在中间。3月19日占领延安。 3月18日,战事已进行到了第5天,整编第1军董钊部的先头部队整编第九十师进抵延安近郊。 3月19日拂晓,胡军前线部队报告:大部队已围住延安城。凌晨一时许,第一旅插进整编第九十师的攻击正面,强占了整编第九十师的前进道路。抢先进入延安。第一旅抢先进入延安,用意在于表示它不但没有被歼灭,而且这支曾被吹嘘成“天下第一”的胡宗南的起家部队还到“天卞第一”。 11. 扫荡陕北 1947年3月24日董钊率整编第一军五个旅兵力于由延安出发向安塞“扫荡”,第78旅与整编第1师师部在右侧,第1旅在整编第1师的左侧前进。由于道路狭窄,军队骡马过多,董钊部队行动极缓。他们在西北黄土高原的山梁上爬上爬下,直到深夜才抵达安塞。 3月25日,董钊部按原计划向蟠龙方向前进时,突然接到胡宗南“即日赶回延安”的电报。待他拼命赶回延安时才听说:胡宗南命第31旅到青化砭掩护刘戡兵团搜剿,结果,当该旅进入青化砭时,突被解放军四面包围吞食,只经过了几个小时的残喘,就被全部歼灭了。 3月27日,董钊、刘戡率领第1师等9个旅直奔延川、清涧而来。日夜兼程,走了6天,也未遇解放军主力,只是碰到一些小部队和地方民兵时而出兵牵制。结果,这一次“扫荡”计划又落空了。 4月13日,董、刘率领9个旅又在蟠龙以西地区铺开数十里的扇面,开始向北“大扫荡”。继续到第二天,胡军果然遭到了解放军在广大正面的逐次阻击。他们判断这次可能是解放军主力了。官兵无不欣喜若狂,认为这下子总算没白费力,兜住了解放军主力。于是,胡命第135旅由瓦窑堡向南出击,策应刘戡兵团南北夹击解放军主力。该旅奉命仓促上路,结果当行至羊马河附近时,忽然遭到解放军的突袭,经数小时的激战,该旅4000余人被全部歼灭,代旅长麦宗禹被俘。后来,胡才得报,原来引诱董、刘两个兵团9个旅北进的只是解放军一部分兵力,而在羊马河围歼第135旅的才是解放军主力。 12.第167旅蟠龙被歼 羊马河战役后,西北野战兵团主力撤至瓦窑堡至清涧大道以南,隐蔽待机。此时,国民党军统帅蒋介石获悉中国CCP中央及西北解放军主力在绥德附近,并已开始陆续渡黄河。遂令第1战区胡宗南部由蟠龙地区北上,并令榆林国民党军南下,企图聚歼中共中央机关及西北野战兵团于葭县(今佳县)、吴堡地区。 1947年4月26日,胡军主力整编第1、第29军共九个旅从蟠龙、永坪分两路向绥德北进,邓宝珊部由榆林向米脂、佳林出动策应。企图将共军一举歼灭在佳县、吴堡地区,或逼我东渡黄河,只留整编第一六七旅旅部率第499团在蟠龙修筑工事,守备其前进补给基地(第167旅的500团随整编第1师师部前进)。 5月2日,正当胡部主力占领绥德,兴高采烈地庆祝“胜利”之际,蟠龙战斗突然打响了。激战到5月4日解放军野司严令即日结束战斗。解放军于黄昏终于突破第167旅残部的防线,双方展开巷战。胡宗南发报给刘戡:严令火速南下,救援蟠龙。等刘戡赶到蟠龙,已经是5月9日了。 5月5日凌晨,第167旅旅部失守,旅长李昆岗、副旅长涂建被俘,6700人全军覆没,蟠龙被解放军占领。 1947年6月以第167旅副旅长匡泉美为旅长,将延安的残部撤到潼关接收3个团的新兵整补。而第167旅500团改称第3团,编入整编第1旅。 蟠龙战役后,整编第1师第78旅接替第167旅防守蟠龙。 在蟠龙休整以后,整编第1师(缺167旅)等部队于1947年6月10日向永宁前进,配合马家军进攻西北野战军,7月2日到达安塞,但没有遭遇到西北野战军主力。 13.黄龙战役 1947年8月18日,整编第36师奉胡宗南之命,追击解放军骑六师到达米脂北沙家店附近,但立足未稳,于深夜1时左右即遭解放军围攻,至19日晨战斗形势急转直下,解放军由正面和右侧同时发起攻击,向该师全线阵地猛冲,混战将近黄昏,该师终于不能挽回失败的命运,遭致全师覆灭。此时董钊率领整编第1师(缺167旅)等5个旅来援,但因第36师失败太快而来不及增援。 沙家店战役后,胡宗南因为部队深陷陕西最北部,1947年8月27日胡宗南命令董钊、刘戡率所部主力自绥德地区交替掩护,南撤到延安地区一线,9月20日左右第一师到达延安附近休整。 胡宗南以8个团分散驻守黄龙山区白水、石堡(今黄龙)、宜川等地。西北野战军于9月下旬,以第2、第4纵队分别从延安以东甘谷驿和栒邑(今旬邑)东北马栏等地向黄龙山挺进。至10月4日,攻占劳山、石堡、白水等地,全歼黄龙保安警备队。两纵队在石堡会师后,继续向东发展进攻,11日攻克韩城,歼国民党军第53旅一部,俘1700余人。15日,以一部兵力向合阳(今合阳)以北佯动,两纵队主力北上,于20日夜向宜川城发起攻击,21日攻克该城,全歼守军2个团,俘3300余人,缴获山炮4门、野炮6门。同日,国民党军整编第1军以5个旅由延安南下增援,第一师(缺167旅)配合友军占领瓦窑堡。西北野战军第2、第4纵队被迫于23日撤出宜川,分别转移至黄河以东和延长县东南地区。 14. 转战晋陕 1947年8月底,陈、谢兵团渡过黄河后,分兵向东西两路发展,东面威胁洛阳,蒋遂命令胡宗南由陕北抽调兵力,开往豫西。接命后,胡在自顾不暇的情况下不得不命令整编第1军从陕北撤往西安、潼关一带,由新成立的裴昌会第五兵团统一指挥,在将陕北这个烂摊子完全交给了刘戡负责。整编第一师罗列部、整编三十师鲁崇义部和整编三十六师钟松的残部,也都急忙地集结豫西。 这时发生了晋冀鲁豫军区部队二打运城的战役。在阎锡山的要求下,11月9日胡宗南召回增援陇海路的整编36师师长钟松率领第1旅、第27旅、第28旅、第83旅等4个旅(12个团),增援运城。使晋冀鲁豫军区部队二打运城又告顿挫。 15.西府陇东战役 1948年3月罗列升任整编第1军(相当于兵团)军长,调第16军(未整编的军,相当于整编的师)副军长陈鞠旅任该整编第一师师长。 1948年3月5日,西野便匆匆结束修整,兵分三开始南下。10日完成了对洛川的包围。我军开始攻城后,洛川守军在整编61旅副旅长杨荫寰的指挥下依托完备的防御工事进行顽强的抵抗。接到杨荫寰的求援电后,胡宗南派出了裴昌会兵团从豫西调回进行增援。鉴于裴昌会的行军十分谨慎,打援计划很难实现。彭德怀把注意力转向了敌后的西府地区。 3月16日,西北野战军三路大军同时开拔,揭开了西府战役的序幕。西府战役打响后,西北野战军主力先后攻克麟游、扶风、岐山等9个县城,切断了西兰公路。兵锋直指宝鸡。胡宗南电令裴昌会部分三路驰援宝鸡。 25日深夜,西北野战军向宝鸡发起了猛烈进攻。至26日上午,一纵、二纵相继攻入城内。整76师长徐保被解放军炮弹击中,被俘后不久即阵亡。解放军攻陷重镇宝鸡,缴获了足够使用两年的弹药物资。 在蒋介石的严厉督促之下,裴昌会兵团主力整编第1师等10多个旅的兵力,向宝鸡杀来。负责陇东防务的国军整编第82师马继援部也奉命日夜兼程向长武等地急进,截击西北野战军。 彭德怀命令一、二纵将兵工厂、军火库以及来不及转运的军事物资统统炸毁,两纵队主力于28日拂晓前全部撤出宝鸡,迅速摆脱国军。 在西北野战军左右两路相继打援失利、攻克宝鸡又迅速撤离的情况下,整编第82师马继援部切断西北野战军和陕甘宁根据地的联系。 彭德怀准备寻找战机,5月6日在马头坡遭遇战中,马继援几乎毙命。但是裴昌会兵团实行几路并进长追不舍的战术,使解放军寻歼马继援部主力的计划再次落空。 在国军重兵“围剿”之下,彭德怀等人率领西北野战军主力,从5月5日开始历经屯子镇、荔镇、肖金镇、三不同、东平镇等数次苦战。于12日转移到老解放区马栏、转角、高王镇地区,终于摆脱了国军的追击。  16.澄合战役 西府陇东战后,7月上旬,胡宗南将主力整编第1师、第17师、第36师、第38师共78000余人分左右两路进攻黄龙山区。整编第1师从同官北进宜君,随时准备东援。四个整编师齐头并进,日进夜退,稳扎稳打,步步为营。7月下旬整编36师到达冯原,因为整编第1师占领马栏后,被西北野战军骑兵第6师阻击,行动缓慢;而整编第17师、第38师继续北进,拉大了与整编第36师的距离。 西北野战军于8月8日起集中第1、2、3、4、6纵队兵力在壶梯山等地围歼整编第36师,至13日整编第36师大部被歼。其它国军部队因惧怕被歼,不敢增援。 1948年9月整编第一师恢复原军番号,第一军军长由陈鞠旅担任。 17.荔北战役 1948年10月5日,西北野战军第1、2、3、4、6纵队及警备第4旅对以大荔为中心的第5兵团(整17、36、38师)发动进攻,依次攻击整17、38、36师。战役发起后,于10月6日歼灭整48旅旅部及第140、141团,整12旅第34团大部;7日歼灭整177旅第529团及整55旅一部,整12旅第36团全部。 荔北战役第一阶段结束后,10月10日,胡宗南以整1、36、65、76、90师及整55、135旅等13个旅9万余人反攻。西北野战军决心乘敌立足未稳之际,以求歼整65师(2个旅)为目标,集中主力1、2、3、6纵队于12日拂晓发起总攻,整编65师依托野战阵地拼命顽抗,战斗中我虽大量杀伤敌军,但自己伤亡也相继增加。在此情况下,西北野战军立即改变决心,除以一部兵力与敌保持接触外,主力后撤。13日,敌又调来整76师等7个旅连同前一天之6个旅对我实施反击,因不易割裂敌人,乃决定将主力迅速北移。国军逐步推进,直至收复失地后于17日停止前进。 荔北战役中,第78师的232团受到打击,副师长兼232团团长景纯庵战死,这是解放战争以来第78师受到最重的损失。 18.西北冬季战役 1948年11月,荔北战役后,国民党军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以第1、第76、第90军共9个主力师,分作3个集团,驻蒲城、澄城、邰阳一线(其中第1军附第30军的第30师在蒲城),以阻止西北野战军南进,其它部队分别集结于富平、三原、大荔、临潼等地区整补。 11月上旬,西北野战军发起冬季战役。15日,第2纵队在合阳以东临皋、乳罗山歼灭胡宗南部第144师大部。胡宗南急调第1军、第65军等部由蒲城、富平东越洛河增援,19日进至澄城、永丰镇、露井镇地区。为分散与疲惫胡军,彭德怀以第l、第4纵队及警备第4旅、骑兵第2旅组成右翼兵团,出击铜川、耀县,调胡宗南主力西援;以第2、第3、第6纵队组成左翼兵团,隐蔽集结于蒲城永丰镇以北洛河东西地区,伺机歼灭西援之胡军。21日至23日,右翼兵团先后在康庄、草滩、军台岭等地歼灭守军第3军第17师、第254师各一部。 胡宗南误认为西北野战军主力在铜川、耀县地区,改令第1、第65军调头西进,并将驻守澄、邰以南地区的第76、第90军南撤西援。23日,第76军撤至永丰镇及洛河以西石羊地区,发现有解放军设伏,遂停止前进;就地固守,第90军进至永丰镇以南乌泥村、唐家堡地区后,亦就地防御。西北野战军乘此时胡宗南兵力分散,以一部兵力阻击第90军,以第2、第3纵队主力于25日向第76军发起攻击,至28日,全歼第76军。当胡宗南部主力又赶至永丰镇增援时,西北野战军早已撤出战斗。 19.撤出延安 1949年2月20日西北野战军发动春季战役,进攻陕中渭北及泾河、洛河地区,胡宗南指挥部队逐步后撤,伺机反攻,第1军撤退到泾河以西地区。3月5日马步芳派第82军4个骑兵团加入战斗,胡宗南集中第1、36、65、38、69、90军共11个师向北反攻,第1师在第1军的编成内参加战斗;至3月24日,收复失地。 4月下旬,人民解放军开始向全国进军,胡宗南集团慑于被歼,从陕西蒲城、铜川、耀县等地后撤,企图与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马步芳、马鸿逵所部相配合,防御陕中、陇东。 5月20日,第一野战军第6军占领西安。至5月底,宝鸡以东,渭河南北地区均获解放。胡宗南主力撤至宝鸡及秦岭西段布防。第一军撤往宝鸡。 此时,马步芳、马鸿逵集团见处境孤危,为了拖住胡宗南部,以确保甘、青、宁3省,遂以三个兵团联合胡宗南部5个军共30多个师20万人,于6月9日和10日分别由永寿、长武、宝鸡地区向第一野战军实施反击,第1军也向渭水河畔前进,掩护第5兵团的南侧。第一野战军以运动防御且战且退。16日,“胡马”主力进抵咸阳、兴乎、终南镇、王曲镇一线。此时,由晋入陕的解放军第18兵团、第19兵团先头部队已到西安、咸阳地区,加入阻击战斗,其主力也正向西安急进,“胡马”部队遂分头撤返原防。第一野战军就地休整。占领了以西安为中心的陕中地区。 战后,胡宗南带着陈鞠旅的第一军退踞汉中,只留其“绥署”副主任兼第五兵团司令裴昌会在宝鸡指挥,执行所谓持久抵抗的任务。在裴昌会指挥下的部队,有三十八军、五十七军的一个师、六十五军和九十军。 20. 最后结局 1949年7月下旬,第1军防守凤县以北秦岭地区。 1949年8月下旬,反攻宝鸡失败后,第1军退到双石镇。 1949年11月第1军退到广元,防守大巴山防线。 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三兵团挺进西南,突破川东门户,直逼山城重庆。蒋介石急调第一军来重庆保驾。第一军原定20日出发,由于车辆征调困难,至22日始勉强征调到大小杂车六十辆,所辖第78师及第167师自广元分批运出,于25日运完。第一军第1师先期已乘汽车800辆运到重庆机场保卫蒋介石,掩护其撤离。第一军运重庆原已呈奉蒋中正核可,集结于九龙坡、大坪、石桥铺、歇台子地区统一使用,但是第167师先头于26日抵达綦江附近时,知綦江已遭共军攻陷,罗广文之第十五兵团,亦在南川失利,正向重庆转进中,即转而布防于重庆以东的海棠溪至南温泉一线。 三兵团先遣部队十二军103团于11月26日飞兵直插重庆南大门——山势险峻的南温泉,与国民党第167师和罗广文残部发生激烈战斗。经激战三天三夜后,第167师溃退,乘胜追击,沿海南公路通道长驱直入市中心。 第78师亦于26日起,逐次到达重庆以南的江津一带,但因“车辆破损,驾驶兵故意刁难”,至28日尚未到齐。然而当时罗广文部已全数退回长江北岸,江津当面已成真空。为防止共军向北进攻,该师以残缺之师布防于沿江津至海棠溪一线长江北岸,另以一团兵力守备白市驿机场。29日,共军二野第十二军进攻江津,以海军江防舰队所辖永安、郝穴两舰投共,其余民权、常德、英山、英德、永平亦不稳,未奉令往江津待命,致使江防尽失,共军渡江北进,第78师当面迎敌,陷于苦战。但是至二十九日晚,蒋介石以重庆大势已去,乃至白市驿机场,离渝赴蓉。行前,蒋氏决定将固守长江南岸的第167师撤回北岸,第78师则仍在渡江之共军对战中。30日,重庆沦陷。第一军奉重庆卫戍司令杨森电话指示,尽速向璧山撤退,待全军抵璧山时,又奉命共军已由永川向璧山进犯,全军应向铜梁急进。而共军二野第三兵团第十、十一、十二军及四野第十五兵团第四十七军,分沿成渝及绵璧公路,向西、北进犯。12月1日至5日,璧山、铜梁、永川、荣昌、隆昌等地,相继失陷。当第一军于五日由铜梁转进至潼南时,与尾追之共军第十二军展开激战,第167师师长赵仁伤重不治殉国,残部沿遂宁、安岳、简阳向成都转进。第1师第3团也在任务完成后,撤退回成都途中被包围,激战后第三团溃散,团长刘自强阵亡。第一军经此次消耗,实力大损, 对胡宗南而言,为一严重打击。 1949年12月25日第一军由成都向西康突围,至邛崃被解放军堵击,突围不成,第一军遭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创,第167师代理师长谭文纬举枪自杀,副师长高宗珊战死。12月27日第一军被迫投诚。参加投诚的主要将领为第1军军长陈鞠旅、第1军副军长陈坚等人。 21.尾声 胡宗南部退踞汉中后,胡宗南派李昆岗为“西安绥署”西昌办事处主任, 1949年10月15日,李昆岗先赴西昌;及后第一师第二团(团长朱光祖)也从汉中空运西昌。 1950年1月胡宗南决定以在西昌的第一师第二团朱光祖部为基础,扩编为第一师,由朱光祖任师长,作为胡宗南在西昌的军事基本力量。 1950年3月26日随罗列逃窜到西康越西县甘相营山中,于4月1日晚上,被彝人配合解放军将其全部消灭。朱光祖被俘杀。 二、隶属关系: 军事委员会(1936年4月——1936年10月) 剿匪军第三路军(1936年10月——1937年4月) 军事委员会(1937年4月——1937年8月) 第十五集团军(1937年8月——1937年9月) 第十七军团(1937年9月——1939年1月) 第三十四集团军(1939年1月——1945年9月) 第三十八集团军(1945年9月——1946年11月) 整编第一军(1946年11月——1948年6月) 第五兵团(1948年6月——1948年10月) 第十八兵团(1948年10月——1949年9月) 第五兵团(1949年9月——1949年12月) 三、序列沿革: 1.1936年9月成军时的序列: 军长胡宗南,副军长范汉杰,参谋长于达 第一师师长胡宗南(兼),副师长李文,参谋长于达(兼) 第一旅,旅长李正先 第二旅,旅长詹忠言 第七十八师师长丁德隆,副师长罗历戎,参谋长吴允周 第二三二旅旅长是廖昂 第二三四旅旅长是李用章 西北补充旅旅长杨德亮 军直骑兵团(原第一师骑兵团)团长马戴文 2.1937年7月抗战爆发时的第一军序列: 军长胡宗南,副军长范汉杰,参谋长于达,副参谋长罗列 第一师师长李铁军,副师长李正先,参谋长詹忠言 第一旅,旅长刘超寰 第二旅,旅长曹日晖 第七十八师师长李文,副师长罗历戎,参谋长吴允周 第二三二旅,旅长周士冕 第二三四旅,旅长李用章,副旅长许良玉 西北补充旅旅长杨德亮(留在西北,1937年9月归第17军团指挥) 3.1938年5月李铁军任军长时序列: 军长李铁军,副军长范汉杰,参谋长罗列 第一师师长李正先,副师长陈鞠旅,参谋长张仲雷 第一旅,旅长陈鞠旅(兼) 第二旅,旅长曹日晖 第七十八师师长李文,副师长李用章,参谋长沈策 第二三二旅,旅长康庄 第二三四旅,旅长许良玉 3.1938年7月陶峙岳任军长时序列: 军长陶峙岳,副军长范汉杰,参谋长曾震五 第一师,师长李正先,副师长陈鞠旅,参谋长张仲雷 第一旅,旅长陈鞠旅(兼) 第二旅,旅长曹日晖 第七十八师,师长刘安祺,副师长李用章,参谋长沈策 第二三二旅,旅长康庄 第二三四旅,旅长许良玉 4.1940年6月丁德隆任军长时序列: 军长丁德隆,副军长罗历戎,参谋长冯龙 第一师,师长李正先,副师长陈鞠旅,参谋长张仲雷 第七十八师,师长刘安祺,副师长许良玉,参谋长温祖铨 第一六七师,师长周士冕,副师长王隆玑 5. 1941年5月韩锡侯任军长时序列: 军长韩锡侯,副军长罗历戎,参谋长冯龙 第一师,师长李正先,副师长杲春涌,参谋长张仲雷 第七十八师,师长许良玉,副师长温祖铨,参谋长乐典 第一六七师,师长周士冕,副师长王隆玑 6.1942年4月张卓任军长时序列: 军长张卓,副军长罗历戎,参谋长李汝和 第一师,师长李正先,副师长杲春涌,参谋长张仲雷 第七十八师,师长许良玉,副师长严映皋,参谋长乐典 第一六七师,师长周士冕,副师长王隆玑 7.1945年1月罗列任军长时序列: 军长罗列,副军长刘超寰,参谋长沈策 第一师,师长杲春涌,副师长杨厚采,参谋长戴涛 第七十八师,师长薛敏泉,副师长陈坚,参谋长乐典 第一六七师,师长王隆玑 8.1946年5月该军整编为第一师时序列: 师长罗列,副师长刘超寰,参谋长朱侠 整编第一旅,旅长黄正诚,副旅长杨厚采,参谋长戴涛 整编第七十八旅,旅长许良玉,副旅长陈坚,参谋长乐典 整编第一六七旅,旅长李昆岗,副旅长涂建、匡泉美,参谋长柳届春 9.1948年9月陈鞠旅任军长时序列: 军长陈鞠旅,副军长许良玉,参谋长张铭梓 第一师,师长周环,副师长王菱舟,参谋长王学勤 第七十八师,师长陈坚,副师长景纯庵,参谋长徐海涛 第一六七师,师长曾祥廷,副师长赵仁,参谋长高锐 四、下属部队简介: 第一师(整编第一旅)(1936年4月25日——1949年12月27日) 师长: 胡宗南 (1932年4月25日——1937年4月24日) 李铁军 (1932年4月25日——1938年5月12日) 李正先 (1938年5月12日——1943年6月30日) 杲春涌 (1943年6月30日——1945年9月15日) 黄正诚 (1945年9月15日——1946年9月23日) 许良玉 (1946年10月3日——1947年6月18日) 吴 俊 (1947年6月18日——1948年3月20日) 周 环 (1948年3月20日——1949年1月) 袁书田 (1949年1月——1949年12月27日) 第七十八师(整编第七十八旅)(1936年9月9日——1949年12月27日) 师长: 丁德隆 (1936年9月9日——1937年5月20日) 李文 (1937年5月20日——1938年7月7日) 刘安祺 (1938年7月7日——1940年9月) 韩锡侯 (1940年9月——1941年5月) 许良玉 (1941年5月——1946年9月) 沈策 (1946年9月——1948年4月) 陈坚 (1948年9月——1949年12月27日) 第一六七师(整编第一六七旅)(1939年初——1949年12月27日) 师长: 赵锡光 (1938年9月——1940年5月) 周士冕 (1940年5月——1942年6月) 王隆玑 (1942年6月——1944年11月) 李昆岗 (1944年11月——1946年6月)王隆玑撤职后代理 李昆岗 (1946年6月——1947年6月) 匡泉美 (1947年6月——1948年6月) 曾祥廷 (1949年6月——1949年11月) 赵仁 (1949年11月——1949年12月5日) 谭文纬 (1949年12月5日——1949年12月25日)赵仁战死后代理 西北补充旅(1936年4月25日——1937年9月调归第十七军团指挥,一直留在西北后改编为191师) 旅长:杨德亮 五、军部人事 1.军长: 胡宗南 (1936年4月——1938年5月) 李铁军 (1938年5月——1938年7月) 陶峙岳 (1938年7月——1940年6月) 丁德隆 (1940年6月——1941年5月) 韩锡侯 (1941年5月——1942年4月) 张卓 (1942年4月——1945年1月) 罗列 (1945年1月——1946年5月) 罗列 (1946年5月——1948年3月) 1946年5月改编为整编第一师 陈鞠旅 (1948年3月——1949年12月) 1948年9月恢复第一军番号 2.副军长 范汉杰 (1936年4月——1938年9月1日) 李英 (1938年7月18日——1939年) 张坤生 (1939年1月13日——1939年9月8日) 罗历戎 (1939年4月29日——1942年10月) 李正先 (1942年10月15日——1943年6月) 李用章 (1943年3月14日——1945年1月3日) 严明 (1944年4月15日——1945年1月) 杨彬 (1944年4月15日——1944年12月20日) 刘超寰 (1945年1月9日——1946年9月) 许良玉 (1946年9月——1947年12月) 段成涛 (1947年12月——1949年7月) 陈坚 (1949年7月——1949年12月) 3.参谋长: 于达 (1936年——1937年) 罗列 (1937年——1938年) 曾震五 (1938年——1940年) 冯龙 (1940年——1942年) 李汝和 (1942年——1944年) 沈策 (1944年——1946年) 朱侠 (1946年——1947年) 陈佐武 (1947年——1948年) 张铭梓 (1948年——1949年) 乔治(代)1949年 六、主官简历: 胡宗南,字寿山,别号琴斋。1896年4月4日,出生于浙江镇海县。后移居孝丰县。黄埔军校第一期生。是黄埔系第一个进衔陆军上将和战区司令长官的人。   1925年春天,他在黄埔军官学校毕为业,被分配到教导第一团第三营第八连任少尉见习,后调任机枪连排长。2月开始第一次东征,讨伐叛逆陈炯明,因为作战有功,晋升机枪连上尉副连长。6月又参加讨伐杨希闵、刘震寰的战争。接着第二次东征,胡宗南在战斗中冲在最前,杀敌勇敢,升任第一团二营营长。   不久,黄埔学生和国民革命军歼灭了陈炯明的叛军,统一了广东、广西。7月1日广革命政府成立,革命声威大震,许多国民党要人都赶到了广州。戴笠也赶到广州投奔黄埔军校来了。胡宗南把戴笠带到蒋介石面前,专门给蒋介石作了介绍。蒋要他们两给他当耳目。这样,胡宗南和戴笠就成了蒋介石安插在学生总队中的耳目。“中山舰事变”前,胡宗南和戴笠把当时在国民政府第一军里的CCP员名单和国民党左派分子活动的情况,包括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的情况都一一的报告了蒋介石。   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之前,蒋介石以两个教导团为基础,扩编成第一军的教导师,胡宗南改任教导师第二团第二营营长。后晋升为第二团团长。1926年秋天,教导师在江西南昌一带与孙传芳部队作战,恶战十余天,惨遭溃败,师长王柏龄受撤职处分。胡宗南却在这次战斗中打的很出色。一个团打败孙传芳一个精锐师,俘虏了军长李彦春和他手下官兵八千余人,深得蒋介石的赞赏。   1927年5月,蒋介石为表彰胡宗南的功绩,晋升他为第一师少将副师长。蒋介石由日本回国后,继续进行北伐。胡宗南在协助刘峙攻打蚌的作战中,指挥有方,升任第一军第二十二师师长。不久,进行整编,胡宗南的第二十二师改为第一师第二旅,他改任旅长。   中原大战,第一师在河南开封附近与冯、阎部作战。胡宗南升任第一师师长,奉命沿着陇海线‘击孙良诚部队。胡宗南一心想让第一师“出名”,指挥三个旅拼命厮杀。孙部不愿意和胡宗南的第一师纠缠,听说胡宗南的第一师来了,就收兵撤退。卫立煌的第十师和其它师、团听说孙良诚见到胡的部队就撤,就冒充胡宗南的第一师,一面冲锋一边大喊:“孙良诚的部队听着,我们是胡宗南第一师|”真假第一师的故事传到蒋介石的耳朵里,蒋高兴地说:“还是我的第一师能打仗。”胡宗南以作战有功任第一师中将师长。   1932年2月,蒋介石宣布第二次下野后复职,当了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并决定成立由胡宗南、贺衷寒、康泽等人发起的组织,定名“复兴社”,自兼社长。胡宗南是“复兴社”的“十三太保”之一。   1932年6月,蒋介石亲自出马,纠集四十万大军进攻大别山的红四方面军。胡宗南率领第一师“追剿”红军。胡宗南一直尾追红四方面军到陕南,想跟随红军入川,但这到四川军阀刘湘、邓锡侯等拒绝,只得呆在陕南,而陕南又是杨虎城的地盘。这件事使他认识到:光有自已的军队不行,还要有自已的地盘。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进行万里长征。胡宗南部伙同王耀武等部妄图在松潘拦截、围歼红军。结果,胡部伤亡过半,回到天水后,他伤心地生了一场大病。红军到达陕北后,   “七、七”事变后,日寇于1937年8月13日又突然向上海发动了大举进攻。胡宗南奉令率部到上海杨行、蕴藻浜、纪家桥一带阻击日寇对上海的进犯。结果战斗失利,一个师几乎打光,连师政治部主任沈上达也被日寇打死。   1938年5月下旬,胡宗南已升任第十七军团军团长,开赴兰封地区对日作战。1940年初,蒋介石掀起了反共高潮,胡宗南部奉命在空军的配合下,向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封锁,抓获了大批投奔延安的有识之士、爱国学生和热血青年。 1942年初,胡宗南被提升为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仍驻西安。1944年4月,蒋介石重划占区,任命陈诚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改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胡一向只服蒋介石一人指挥,对别人概不买账,他乘陈诚即将赴任之际,愤而上华山养病去了。 胡宗南在华山小病大养的时候,日寇第十二军集中了五六个主力师团,包括一个战车第三师团,总兵力约十二万人,突然向中原发动了进攻。先头部队到达陕西,潼关告急、西安震动,胡宗南害怕老巢被端掉了,慌忙下山,亲自到华阴指挥。几个师团分别在灵宝和时家山一带打了几次小规模的胜仗,日寇就主动撤退了。对此,胡宗南大肆宣传战绩,吹嘘他自已的部队,挽救了豫西和中原的危局,并对参战的营长以上指挥官记功进级,传令嘉奖、请勋。胡宗南本人也因此进升为第一战区代司令长官,授给胜利勋章一枚。不久胡又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委员。 1945年8月,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胡宗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西北王”,拥有第三十四、第三十七和第三十八三个集团军以及甘肃一个警备总司令部的兵力,合计四十余万。其势力遍及于西北诸省。为了巩固自已的统治,他建立了“帮会”组织——铁血团,平时考察军官思想言行,战时执行督战任务。 1947年3月,蒋介石严令胡宗南夺取延安。3月19日,中共中央、人民解放军总部撤出了延安,留下一座空城,他的部队才侵入延安。胡宗南捏造战绩,上报国防部,谎称俘虏敌五万余,缴获武器弹药无数。蒋介石特发电嘉奖,并奖给胡宗南一枚二等大授云麾勋章,将胡进升为中将加上将衔。胡宗南的几十万大军在延安,始终侦察不出解放军主力的动向。西北野战军以运动战一口一口地吃掉胡部,先后在青化砭、蟠龙镇、沙家店、清涧等地歼灭胡的有生力量。1948年,在宜川歼灭敌二十九军军长刘戡自炸身亡。这个败讯传到南京,将介石震怒。胡宗南连电要求撤职查办,赴京请罪,结果获撤职留任;参谋长盛文被撤职查办,送京候讯处理。4月21日胡宗南全部撤出延安,延安解放。5月20日西安解放。 1949年下半年,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已突破宋希濂的防线,宋吓得朝泸州方向逃跑。11月28日蒋介石亲自给胡宗南打电话,要他快速调第一师来重庆机场。同时命令胡宗南本人也由汉中直飞成都,好亲自为其保驾。11月30日凌晨,蒋介石由重庆仓皇来到成都。 12月,胡宗南感到成都危急,决定将长官部撤离到西昌。他同参谋长罗列等人由凤凰山机场乘飞机去西昌,起飞后,因西昌气候不好,改飞海南岛三亚机场降落。胡宗南飞往海南岛后,所部群龙无首,更加混乱。当天晚上,裴昌会兵团在德阳宣布起义;第三天,李振兵团宣布起义,接着李文的第五兵团也投向人民。1950年3月26日,胡宗南乘飞机逃到了台湾。蒋介石的最后一张“王牌”——胡宗南的四十万大军被干干净净地歼灭了。 1951年夏天,胡宗南被任命为“江浙人民反共游击总指挥”兼“浙江省政府主席”。他化名秦东昌,前往大陈岛就任。 1953年8月,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上将顾问。1955年9月,蒋介石任命他为澎湖列岛防守司令长官。 1962年2月14日深夜,胡宗南因心脏病突发而去世,时年六十七岁。 李铁军(1901年3月23日——2002年6月9日)字虞午,广东梅县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国民革命军中将。李铁军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历任第二师排、连、营,第一师第一旅第三团团长。一九三零年任第一师第一旅旅长,第一师副师长。一九三六年二月任陆军第九十五师师长。一九三七年四月二十四日任第一师师长。 一九三七年八月参加淞沪抗战,在吴淞、宝山、月埔一带抗击日军。一九三八年五月十二日胡宗南辞第一军军长职,李铁军升任第一军中将军长。一九三八年七月调任七十六军军长,一九四二年六月升任第三十七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七十六军军长。一九四四年三月以第四十二军和新编第二军编成第二十九集团军,李铁军升任第二十九集团军中将总司令兼新二军军长,驻防甘肃河西走廊。 一九四六年四月李铁军接任河西警备总部总司令。一九四七年胡宗南抽调整编第三师、整编第十五师、二O六师等部队会同洛阳守军共八个旅,组成第五兵团,以李铁军为司令官;这年九月,国民党和三青团合并成立新的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他被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一九四七年十二月第五兵团部及整编第三师在豫西西平县西南的祝王寨、金刚寺一带被歼。李铁军率少数残部逃跑。 一九四九年李铁军前往台湾,任“中央”监察委员、“国防部”部员。后定居美国。1998年曾回广州过节。1901年3月23日生,2002年6月9日病逝 陶峙岳(1892-1988)湖南宁乡人,字敏毓。保定军校第二期步科毕业。历任湘军参谋、教导员、营长、团长 、30师副师长、代理南京卫戍司令、24旅旅长、8师师长、76军军长、1军军长、34集团军副总司令、第1战区政治部主任、37集团军总司令、甘肃酒泉警备总司令、新疆警备总司令、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主任。194 9年于新疆起义。建国后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兼22兵团司令员、国防委员会委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国防委员会委员、政协副主席等。1988年12月病逝。 丁德隆,(1904—1996),字冠洲,湖南攸县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历任国民革命军排长、连长、营长,参加了两次东征、平定场刘叛乱和北伐。1928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六团团长。1931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师独立旅旅长。193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十八师师长、此间参加过第二次北伐、蒋桂战争、蒋唐战争、中原大战及“围剿”红军。 1936年10月22日任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 抗日战争爆发后,率部参加上海保卫战、兰封战役和武汉会战。 1940年在陆军大学特别班第四期以成绩第一名毕业后,蒋介石手令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次年调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兼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七军军长。1944年4月20日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七集团军总司令。1945年3月8日晋任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并任军事委员会高级参谋、中央训练团将官班主任、副教育长。同年当选中国国民党第六届候补中央监察委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专任中央训练团副教育长。1949年去台湾后,受训于革命实践研究院第二十—期,被递补为“国民大会”工人团体代表、并任“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委员。在台湾主要从事写作和学术研究,着有《大同大道的理则》、《心物一元观》、《易经原理》、《知之原理与方法》等。1996年2月24日,病逝台北。 韩锡侯(1902—?)河北雄县人,字荫五。保定军校第八期步科、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二期毕业。历任军职:第43师参谋处处长、18军之团长、第97师团长、旅长、副师长、师长、第1军军长、第37集团军副总司令、第91军军长、第9军军长、西安防守司令。1946年被撤职。后不详。 张卓(1891——1951),名永德,字叔达,1891年生,汉族,贵州台江施洞镇人。幼年父母双亡,靠胞兄伯修抚养成长,青少年时代先后在镇远官立高级小学、北京清河军官学校学习,后入日本士官学校十三期步科就读。民国十一年(1922年)学成回国。历任施洞区立高等小学教员,云南、湖南讲武学堂教官、北伐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咨谋官、陆军整理处教育处长、遵义、渭潼警备司令、庐山军官团办公厅副主任、将官班班长、第一军军长、第二十九集团军副总司令等职,主编中国近代第一部《步兵操典》。后接任中央步校教育长,在步校任职十年,培养师职以下军官近万余人,蒋介石赞赏其才,时嘉奖召见,并亲书“艰苦卓绝”四字相赠。军政部授予“干城勋章”和“云麾宝鼎勋章”各一枚。 1944年3月,张卓任三十四集团军中将副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其间,日寇企图打通纵贯中国大陆的交通线,向国民党战场大举进攻,张卓化名金钟,率第九十军、第七十六军、第五十七军、新三军,在潼关一带抗击日军。曾于灵宝大败日军。军政部授予“忠勤勋章”一枚。第一战区部队整编成第一军和第九十军,任命其为第一军副军长,他辞而不就。1946年任绥署中将高参,后复任胡宗南部副司令。1948年胡部被解放军击败后返回故里,1951年身故。 罗列(1907—1976)福建长汀人,原名先发,号冷梅。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毕业。陆大第十期毕业。历任军校入伍生1团 排长、连长、国民革命军1军2师连长、营长、总司令部大队长、陆军大学战术教官、兵学院教官、1军副参谋长、参谋长、第17军团参谋长、34集团军参谋长、48师师长、5战区干训团教育长、军校8分校主任、8战区副 司令长官部参谋长、1军军长、整编1师师长、整编1军军长、西安绥靖公署副主任兼参谋长、西南军政长官公署 参谋长、“国防部”参议、“陆军”副总参谋长、1军团司令官、“国防部”联合作战研究督察委员会主任、三军联 合大学校长、“国防部”副总参谋长执行官、陆军总司令、联合作战研究委员会主任呢、“国防研究院”副主任。1970年退 役,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国策顾问。1976年9月3日病逝台北。 陈鞠旅(1899—1952)广东梅县人。黄埔军校第五期步科毕业。历任排长、连长、教官、59师参谋、团副、军校7分校教导大队大队长、86军教导旅副旅长、16军预3师师长、16军副军长、整编1师师长、 1军军长、18兵团副司令官。1949年12月于川西投诚。后任西南军区高参室高参。因牵涉特务问题被捕, 1952年3月2日被镇压。 七.简评: 第一军的基本部队是由第一师扩建为第一师、第七十八师组建的。而第一六七师是由赣军第五师和第九十六师各一部组成的,虽然在归属于第一军后早已被中央化,但是在第一军中仍处于杂牌地位,战时在前,如豫中会战作为先头部队(第一师和第七十八师为预备队),1945年底进攻晋南也是先行。在蟠龙战役后,其没有被消灭的第500团反而被抽调到第一师,使其全部是新兵,连个核心部队都没有(后来经过反复争取后才调回)。 由于第一军在淞沪战役和信阳战役中损失了绝大部分精锐,而后长期驻防潼关黄河河防,1938年10月后没有进行过较大规模的战斗,所以此后的战斗力不强。如全美械的第一师在临浮战役中不到两天战斗就被消灭。 第一军在干部任用方面也出过一些奇招,如将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张卓任为第一军军长,将炮兵军官黄正诚任命为第一师师长。但是在实战中张卓在灵宝战役中失败,黄正诚在临浮战役中被消灭俘虏,效果都不好。
  14. 中华民国(1912~1949.9) 从清王朝灭亡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的国家名称和年号。简称民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转变的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阶段。 中华民国的创立 民国是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而建立的共和国家。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成兴中会,提出推翻清王朝,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20世纪初,一批公开或秘密反清的革命小团体在国内出现。如湖南有黄兴组织的华兴会,江浙地区有以蔡元培为会长的光复会。由于孙中山和黄兴的联合倡导,流亡到日本的革命党人于1905年8月20日在东京成立了同盟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政党。同盟会成立后,发行《民报》等多种书刊报纸,揭露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祸国殃民的罪行,抨击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宣扬的君主立宪主张,鼓动人民加入革命行列。与此同时,同盟会在南方一些省区不断组织会党和新军起义。 1911年5月清政府下令实行铁路国有。由此,很快形成全国性的保路风潮,以四川保路运动最为激烈。当清政府由湖北抽调新军入川镇压民众时,武昌新军中的革命党人乘机于1911年10月10日发动武昌起义,光复汉口和汉阳。新军协统黎元洪被举为湖北军政府都督。军政府宣布中国为中华民国,主权属于人民;号召各省响应革命,推翻清政府。12月2日革命军攻占南京,长江上下游革命势力联为一气,南方各省均告光复。经过反复协商,革命党领导人多主张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定国号为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以五色旗为国旗。 新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府三权分立的精神建立起来的,掌握政府实权的是以孙中山、黄兴为首的一批同盟会员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结束了绵延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后,受到多方面的重大压力,存在着严重的财政危机。列强以政治经济手段压迫临时政府与袁世凯举行南北和谈。经过几个月的讨价还价,终于达成协议。清帝于2月12日宣布退位 。次日袁世凯通电全国宣誓效忠共和。孙中山辞职,并推荐袁世凯继任。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拒绝到南京就职。孙中山等人被迫让步,允许袁氏在北京宣誓就职,并将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北方各省的巡抚、总督一律改称都督。中华民国在形式上接收了北方的统治权,完成了国家统一。 北洋军阀的统治及混战 袁世凯为独揽统治权,他逼迫唐绍仪辞职,换上心腹赵秉钧。接着派人暗杀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镇压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还联合梁启超、汤化龙等组织进步党与由同盟会改组的国民党对抗。1913年10月袁动员军警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接着便下令解散国会,另行组织政治会议、约法会议和参政院等机构。1914年5月,袁世凯公布《中华民国约法》,集军政大权于一身。1915年5月袁世凯承认了二十一条的大部分条款。同年12月,袁世凯公然称帝,改称中华帝国,以洪宪为年号。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激起社会各阶层的愤怒。袁世凯于1916年3月22日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 袁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冯国璋为副总统。段祺瑞为国务总理,握政府实权,极力主张对德国宣战。1917年,坚决反对参战的黎元洪解除了段的总理职务。驻扎徐州的张勋乘机率兵进入北京,拥清废帝溥仪复辟(见张勋复辟)。在天津进行幕后策划的段祺瑞,立即组织讨逆军,攻入北京,赶走张勋,重掌北洋政府大权,迎冯国璋代理大总统,并对德宣战。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为恢复《临时约法》及国会,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召开国会非常会议,于9月组成中华民国军政府。孙中山任海陆军大元帅,唐继尧和陆荣廷为元帅。段祺瑞为了实现武力统一,于10月派兵进入湖南,陆荣廷等为了和北洋军妥协,迫使孙中山辞去大元帅,离粤赴沪。 袁世凯死后,北洋集团逐渐形成皖、直、奉三大系。在南方则有唐继尧为首的滇系军阀和陆荣廷为首的桂系军阀。为争夺中央政府控制权,军阀进行大规模战争,主要有3次。第一次是1920年7月发生的直皖战争。奉军入关助直,皖军一败涂地。曹锟坐镇保定,成为北京政府的太上皇。对此,张作霖不甘心。1922年发生了第一次直奉战争,张作霖败退关外,宣布东北“自治”。与此同时,两广发生粤桂战争。此时联省自治的政治思潮应运而生,希图自保的地方军阀如湖南、云南、四川、贵州纷纷宣布自治。 直系战胜奉系后,独占北京政权。它先推黎元洪复任总统,把徐世昌赶下台;接着便高价收买国会议员,操纵选举,于1923年10月抬出贿选大总统曹锟。曹锟贿选后,全国各阶层代表人物纷纷表示反对。浙江督军卢永祥和张作霖及孙中山建立了联系,形成反直三角同盟。吴佩孚派孙传芳进入福建,又支持江苏督军齐燮元,以威胁卢永祥。1924年9月发生齐卢战争(又称江浙战争)。张作霖趁战争爆发率奉军攻入关内。曹锟任命吴佩孚为“讨逆军总司令”。于是爆发了第二次直奉战争。10月中旬,冯玉祥发动政变,软禁曹锟,吴佩孚战败,仓皇南逃。11月,张作霖、冯玉祥推戴段祺瑞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 国民革命的兴起和失败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变化及其发展,孕育了新的革命因素,为国民革命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袁世凯的专横统治和其后形成的军阀混战局面,使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深为不满。他们从改造社会入手,发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给封建主义以沉重的打击,但是这场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范围内。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消息很快传到中国,给发动护法战争失败的孙中山及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很大的鼓舞。李大钊率先著文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 1919年1月,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代表团关于收回山东主权的合理要求,而决定将德国在山东掠夺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群情激愤,舆论鼎沸。5月4日,北京爆发五四运动。并很快形成了全国性的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在这次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此后,宣传各种新思潮的各种社团和刊物,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于1920年先后在各地组成共产主义小组。次年7月,各小组代表在上海召开了中国CCP成立大会。次年又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和组织民主联合阵线的主张,指明了中国革命发展的方向。中国CCP成立后,积极组织工人运动,1922年由香港海员工人罢工开始掀起了全国工人罢工的高潮。但次年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血腥镇压,从此工人运动转入低潮 。1923年6月召开的中国CCP第三次代表大会,确定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决定CCP员以个人身分参加国民党,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积极推动国共合作。 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深感中华革命党和旧国民党的组织形式都不能适应革命需要 ,在1919年10月,进行了一次整顿,更名为中国国民党。1921年4月,国会非常会议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建立正式政府。但陈炯明在广州发动政变。孙中山于8月被迫离开广州到上海。共产国际代表G.马林向孙中山提出改组国民党的建议。孙中山在几经挫折以后,深感国民党内许多人日趋腐败,中国革命必须改弦易辙,开始同CCP人建立联系,真诚希望同CCP人合作,并欢迎苏联对中国国民革命的援助。中国CCP在1922年6月发表的对时局的主张中,也指出:“中国现存的多政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 ,比较是真的民主派 。”1923年1月,苏俄政府代表A.A.越飞到达上海,与孙中山共同发表了《孙文越飞联合宣言》。同时孙中山将陈炯明逐出广州。2月孙中山回到广州设立大元帅府,就任大元帅。继又聘苏联代表M.M.鲍罗廷为政治顾问,协助改组国民党。1924年1月20日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使其成为国共合作的共同政治基础。中国国民党一大确立了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从此在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组织和领导下,国民革命运动在中国南部广泛展开,并迅速扩展到北方。 在鲍罗廷等人的帮助下,孙中山决心建立一支革命军队。1924年6月, 新创立的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正式开学,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1924年10月,孙中山依靠军校学生组成的革命武装,平定了以陈廉伯为首的商团叛乱,巩固了广东革命政府。与此同时,孙中山率军北伐,支援江浙卢永祥的反直战争。这时北方政局发生变化,卢永祥和奉天的张作霖及广东的孙中山结成了反直三角同盟。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10月中旬冯玉祥乘机发动北京政变,结束了直系军阀的统治。冯玉祥将所部改称国民军。同时又请段祺瑞出山。段祺瑞于11月出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执政。应段、冯、张等人的邀请,孙中山决定北上。段上台后立即宣布,尊重不平等条约,以此换取列强承认,并于1925年初召开善后会议,下令查禁北京国民会议促成会等团体。孙中山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临终遗嘱唤醒民众,将革命进行到底。 同年4、5月间,日、英、美等国在华势力连续制造了几起屠杀中国人民的惨案,继福州惨案和青岛惨案之后,又在上海造成五卅惨案。惨案引起了全国性的五卅运动。在中国CCP领导下,上海的罢工、罢课、罢市斗争,迅速波及全国。香港工人大罢工坚持一年多(见省港大罢工)。 孙中山北上后,广东政府先后举行两次东征,进一步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1925年7月1日,改组大元帅府,成立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以汪精卫为主席,所属军队一律改组为国民革命军。1926年3月,广西李宗仁、黄绍竑接受国民政府领导,其部队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自孙中山逝世后,坚持三大政策的国民党左派廖仲恺在广州被刺杀,谢持、邹鲁等在北京西山非法召开所谓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接着在上海另立所谓中央党部,与广州的国民党中央相对抗。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宣布北京西山会议为非法(见西山会议派)。1926年1月又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重申接受孙中山遗嘱,对右派分子给予党纪处分。新成立的中央常务委员会,由汪精卫、蒋介石、谭延闿、胡汉民、林祖涵、陈公博、甘乃光、杨匏安等九人组成。蒋介石通过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削弱了CCP人在军内的力量,并将CCP人排斥出国民党中央领导机构。汪精卫被迫出国之后,他出任军事委员会主席,掌握了军政大权。1926年6月,国民政府任命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7月9日誓师北伐。北伐军节节取胜(见北伐战争)。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全为北伐军占有。同时在北方,退到绥远的国民军有力地配合了北伐进军 。1926年12月,广州国民政府及国民党中央迁武汉。蒋介石由南昌到达上海后,发动四一二政变,在南京另立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宁、汉两个政府经过一段时间的对峙和谈判,至7月中旬武汉政府主席汪精卫公开宣布“分共”。中共中央和国民党左派宋庆龄发表声明,宣布退出武汉政府,国共合作至此破裂,国民革命宣告失败。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与CCP领导的革命斗争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1927年9月,南京政府以李宗仁为首 的桂系联合汪精卫集团,逼迫蒋介石下野。武汉政府宣布并入南京政府。但蒋介石依靠其掌握的军事实力,于1928年1月东山再起。通过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蒋介石出任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军事委员会主席。谭延闿为国民政府主席。但还没有力量控制地方,不得不于广州、武汉、开封、太原设立四个政治分会,分别由李济深、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担任主席,表示承认地方实力派的地位。 当南方政局陷入混乱之际,盘踞北方的张作霖及孙传芳乘机反攻,因此南京国民政府决定继续北伐。张作霖的安国军节节败退。1928年6月,张作霖退回关外,北伐军进入北京。张作霖于撤退途中被日军炸死(见皇姑屯事件),其子张学良继任“东北保安司令”。张学良于12月29日通电服从南京国民政府,改易旗帜(见东北易帜)。至此,中国南北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南京国民政府在内政、外交各方面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以巩固其统治。蒋介石颁布“训政纲领”,由国民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国民政府总揽治权”。蒋介石担任国民政府主席兼陆海空军总司令 。1929年3月,蒋介石通过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使汪精卫的改组派等一切反蒋派别都受到打击和削弱。蒋介石授意陈立夫、陈果夫、贺衷寒、戴笠等人建立特务组织,于20年代末组成CC集团,于30年代初组成力行社(其外围组织称中华民族复兴社)。这两个组织后来分别改组为中统和军统。同时还在各省市推行保甲制度,加强对城乡人民的控制和压迫。为了取得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国民政府声明对北洋政府遗留下来的外债,一般均予承认。同时,国民政府否认列强协定关税和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经过谈判,列强承认了中国关税自主,但仍附有一些不平等条件。在经济方面,南京国民政府提高关税,对盐税大加整顿,又裁撤厘金,对工业产品统一征收统税。同时整理金融外债,成立中央银行。此外,进行币制改革,统一全国货币,逐步确立了政府对金融的垄断地位。随着国民政府一系列经济措施的实行,到30年代,中国开始出现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官僚资本。 1929年初,蒋介石召开“编遣会议”,企图裁减冯玉祥、阎锡山和李宗仁的军队。这就激化了他与地方实力派之间的矛盾。同年3月,首先爆发的是蒋桂战争,以桂系失败告终。接着发生蒋冯战争、第二次蒋桂战争和蒋唐(生智)战争。以国民政府名义下“讨伐令”的蒋介石在这些战争中都取得了胜利。蒋阎冯大战结束后,蒋介石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制定《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企图以此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蒋的主张遭到立法院长胡汉民的激烈抨击。蒋于1931年2月将胡扣押,并于5月在南京召开“国民会议”,通过了《训政时期约法》。于是,国民党各派要人集中到广州召开非常会议 ,于5月28日成立了国民政府,推汪精卫担任主席,与南京国民政府对抗。正当此时,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全国各阶层人民要求抗日,国民党各派系也不得不停止混战。12月,蒋介石被迫辞职。宁、沪、粤三方改组南京政府,以林森为国民政府主席,孙科为行政院长。但孙科于次年1月辞职。蒋介石重新上台,出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兼军事参谋部参谋长,汪精卫担任行政院长,从此开始蒋汪合作的局面。 当国民党新军阀混战的时候,CCP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在南方农村蓬勃展开 。中国CCP领导的军队2万余人,由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指挥,于1927年8月1日举行南昌起义。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纠正和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分到湖南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2月,张太雷、叶挺等发动广州起义。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队伍撤退到井冈山,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此后,朱德、陈毅、彭德怀率领部队先后到达冈山,壮大了革命队伍。以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四军主力,开辟了中央革命根据地。此外,还有鄂豫皖、湘鄂西、左右江、陕北等十几块根据地。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毛泽东任主席。 从1930年蒋阎冯大战结束后,国民党一方面在其统治区内加强对文化教育事业的控制,发动新生活运动。一方面抽调庞大兵力,对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四次军事“围剿”。工农红军打破了军事“围剿”,发展成为国内举足轻重的一支力量。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 。蒋介石下令不抵抗 ,张学良的东北军不战而退 。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 ,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抗战(见一二八事变),国民政府与日本侵略者签订《淞沪停战协定》。同年2~3月 ,日本公然以清废帝溥仪为傀儡,于长春成立伪满洲国。日本侵略军于1933年上半年大举进攻热河。驻守长城一线的国民党驻军奋起抵抗,屡败日军。冯玉祥同CCP人合作在张家口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收复察哈尔失地。11月,十九路军在福建发动反蒋抗日,成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见福建事变)。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塘沽协定》,中国军队被迫从察北和冀东撤退。1934年,日本侵略势力深入华北 ,制造“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策划“华北五省自治” ,取消河北、北平、天津的国民党党部,禁止人民排日 ,撤退在河北境内的中央军 。1935年11月 ,国民政府又屈从日本的压力,撤销北平军分会,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指派宋哲元为委员长,使冀、察两省特殊化。 1933年7月蒋介石在庐山举办军官训练团,训练了大批军事人员;并于9月向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军事“围剿”。当时,由于CCP内“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占了统治地位,致使国民党统治区的CCP组织遭到严重破坏。1933年初,中共临时中央局被迫由上海迁入中央革命根据地。由于“左”倾错误路线,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及中央机关共8万余人,开始长征。1935年1月中央红军在贵州遵义城,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1936年10月,中央红军与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胜利地结束了两万五千里长征。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华北实行军事扩张,中国CCP于1935年8月1日发表了《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2月,在中国CCP的领导下,从北平开始的一二九运动,使抗日救亡的呼声响彻全国。在1935年底召开的国民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势力坚持不承认伪满洲国的立场,对日态度转趋强硬。中日谈判陷入僵局。国民政府在经济和军事方面开始作了一些抗日准备,但对内仍坚持反共方针。当时奉命在西北“围剿”红军的张学良和杨虎城对蒋介石的内战政策不满,并同CCP建立了抗日合作关系。1936年12月12日他们发动西安事变。经过谈判,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共同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和民族和解的起点。 中华民族团结抗战 日本于1937年7月7日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武装挑衅,并由此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见七七事变)。驻守平津的中国二十九军官兵奋起抗战。中国CCP发出通电,号召抵抗日本的侵略。蒋介石一面密令军队北上增援,一面在庐山发表谈话,表示事变的任何解决,都不得侵害中国主权与领土完整,否则只有抗战到底。政府虽表明应战决心,但仍幻想英、美列强出面干涉,平津终被日军占领。日本侵略者又于8月13日侵犯上海(见淞沪会战)。蒋介石下达全国总动员令。淞沪地区的中国军队奋勇抵抗达3个月之久。国民政府召开国防最高会议,决定以军事委员会为抗战最高统帅部,蒋介石出任陆海空军大元帅。经过国共两党谈判,承认了中国CCP的合法地位。抗战开始不久,中国CCP即公布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阐明动员全国人民实行全面抗战的主张。为了表示共御外侮的决心和诚意,CCP宣布取消中华苏维埃政府名称和停止土地革命,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陆军新编第四军,相继奔赴抗日前线。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新纪元。 在强敌进攻面前,南京国民政府为了坚持长期抗战,于1937年11月决定迁都重庆。由于蒋介石及政府中枢主要人员迁往武汉,所以1938年10月以前,武汉是中国抗战、内政及外交活动的中心。为了发展战时生产,支援抗战,资源委员会所属工矿及私营工厂迁往内地,为战时西南和西北大后方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还有一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大中学校师生也陆续内迁 。南线日军攻战上海后分3路进犯南京。12月13日南京陷落。日军占领南京后,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约有30万中国人被杀害(见南京大屠杀)。在李宗仁指挥下,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大捷,消灭日军万余人。 日本一面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一面向中国政府提出“和平谈判”条件 。但中国政府拒绝接受日本的苛刻条件。1938年,国民党对军事、政治、经济及文化工作都加以改善。同时组成各党派和民主人士参加的国民参政会,取代了国防参议会。中国CCP支持国民党当局的抗战活动,毛泽东在延安作《论持久战》的讲演,驳斥了亡国论及速胜论等错误思想,阐明了抗日战争的总方针。国民党为强化其组织,实行总裁制,以蒋介石、汪精卫为正副总裁,继续坚持一党专制和独裁政策,又成立三民主义青年团,作为国民党控制和训练青年的组织。 日军在台儿庄受挫后,便从南北夹击徐州。在徐州一带的中国军队奉命转移。日军占领徐州后,目标是攻占武汉。为了保卫武汉,中国调集约100万军队,历时4个月,但终未能阻止日军的进攻,国民政府最高统帅部于10月24日下令放弃武汉。与此同时,日军在广东沿海登陆。武汉撤退后,国民党军政机关迁到长沙。 由于国民党最高当局实行片面抗战的方针和战略战役上指挥失误等因素,抗战仅1年余,国民政府退到西南一隅,大片国土遭到日军蹂躏。但中国军队的抵抗和战略退却,也消耗了日军的力量。从1938年底起,日本暂时停止了对正面战场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推行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以实现以华治华、以战养战的企图。以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屈从日本的压力,于1938年12月从重庆逃往上海敌战区,先组成伪国民党中央,接着于1940年3月在南京组成傀儡政权“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前此, 日本制造的北平“华北临时政府”和南京“维新政府”均并入汪伪政权。日本侵略军在沦陷区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建立大东亚新秩序 ,实行烧光、抢光、杀光的三光政策。 与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败退的同时,坚持全面抗战的中国CCP,领导八路军和新四军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迅速地开辟了敌后战场,建立了大小十余块抗日民主根据地。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吸引了侵华日军的主力和几乎全部的伪军。陕甘宁边区首府延安(中共中央所在地)成了全国抗日的中心。1941年和1942年,中国CCP发动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普遍展开反“扫荡”斗争。 1939年初,蒋介石在重庆召开国民党第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最重要的议题是制定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政策。这次会议标志着国民党开始推行消极抗战和积极反共的方针。会后,国民党多次制造反共军事摩擦。1941年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对于蒋介石国民党的反共活动,中国CCP人作了有力的回击,但为了民族的利益,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博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同情。1939年,美国政府开始向中国提供贷款。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对日正式宣战,中国战场与世界反法西斯战场联为一体,美、英与中国正式结盟,在重庆召开了东亚军事会议。蒋介石出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美国将军J.W.史迪威为总参谋长。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配合盟军作战,给日军以重创。1943年经过谈判,中国政府与美英等国签订新约,废除了不平等条款,取消了领事裁判权。中美英三国首脑举行开罗会议,商定了联合对日作战计划。 抗战以来,国民党统治集团始终拒绝实行民主改革,顽固地坚持独裁制度。1943年8月林森逝世后,蒋介石接任国民政府主席,并兼行政院长,直接掌握党、政、军大权。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改为中国民主同盟)等党派团体不断要求结束一党专政,实行民主政治。中国CCP派驻重庆的、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积极领导和支持国民党统治区人民要求民主的斗争。 1944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大规模的战略反攻阶段。侵华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企图打通大陆交通线,并摧毁中国西南部的空军基地。至1944年底,日军侵占了河南、湖南、广西等省大部和贵州、福建省的一部分领土。1945年春,中国陆军在西南各战区开始反攻,取得湘西战役的重大胜利,并收复南宁、柳州、桂林等地。与此同时,中国CCP领导的敌后战场向日伪军展开全面攻势作战。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夕,国共两党都在考虑战后中国的命运。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中国CCP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制定了党的路线,通过了中国CCP章程,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他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指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才是时局的出路。5月5~21日,国民党在重庆召开了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国民党政纲、政策及有关措施,但拒绝成立联合政府。在这次大会上,国民党还为发动反共内战作了准备。蒋介石连任总裁。美国为了利用中国抗战力量战胜日本侵略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任命史迪威为中国战区统帅部总参谋长。他与国共两党都保持合作的关系,但1944年10月史迪威被调回国(见史迪威事件),美国对华政策即从联共抗日向扶蒋反共转变。美国对华政策的重大变化,扩大了中国内战的危机。 欧洲战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后,1945年7月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但日本拒绝接受。8月,以外交部长王世杰为首的中国政府代表前往莫斯科,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国被迫承认有损中国主权的《雅尔塔协定》。同时,美国在日本掷下两枚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红军进入中国东北。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9日,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在南京接受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投降 ,历时8年的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南京国民政府的垮台与中华民国的终结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内政治形势发生急剧变化。蒋介石命令国民党的部队照计划推进,而命令CCP的军队,就原地驻防待命,勿擅自行动。国民党接收了上海、南京、北平、天津等大城市及许多战略要地,收编伪军数十万人。蒋介石借口恢复铁路交通派国民党军队进犯解放区,造成严重的内战危机。在舆论的压力下 ,蒋介石于1945年8月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进行和平谈判。蒋介石一边谈判一边派兵进攻华北各地解放区,施加军事压力。CCP实行自卫反击。蒋介石不得不承认CCP提出的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和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共商国事。10月10日发表《双十协定》。11月,美国政府派G.C.马歇尔为特使来华(见马歇尔调处),调解国共争端,在中国组成一个以蒋介石国民党为核心的联合政府 。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发布停战令,由张群、周恩来和马歇尔组成三人小组,负责调处国共军事冲突,执行停战令。在停战令颁布的当天,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否定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国民党虽然也宣布批准政协决议,但提出许多保留条件。接着,在3月间召开的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上则公然不承认政协会议的约束力,继续鼓吹一党专政。同时制造流血事件。国民党为独占东北三省,蛮横地拒绝与CCP谈判有关东北问题。苏联军队自东北撤退后,国民党部队进驻长春、沈阳等城市。对于国民党挑动内战的种种行径,CCP一方面坚持与国民党谈判,另一方面积极准备自卫战争。 1946年5月,国民政府从重庆还都南京,国共谈判也转到南京举行。蒋介石借口CCP拒绝从苏北、皖北等地撤退,于6月大举发动全面内战。全面内战爆发时,国共双方实力对比甚为悬殊。战争初期,国民党军攻占了解放区的一些城市,1946年11月11日攻占张家口时,达到了国民党进攻解放区的高峰。占领张家口后 ,国民党当局在南京召开“行宪国民大会” ,通过“中华民国宪法” 。1947年1月马歇尔宣布调解失败回国,美国退出军调部;中共驻南京、上海等地军调处的代表被迫撤回延安 。国民党一意孤行 ,于同年3月又召开“行宪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为总统,李宗仁为副总统。 对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中国CCP采取了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为主的方针,主要目标在于歼灭敌军有生力量,而不是保守或夺取城市。因此,人民解放军进行积极防御作战,挫败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至1947年2月,解放军以24万人的损失,歼灭国民党军队71万人。由于兵力不足,蒋介石自1947年3月被迫放弃全面进攻。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大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大反攻的序幕。1947年,CCP向全国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开始全力开辟中原地区。在国民党统治区,由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和美国垄断资本控制了经济命脉,民族工商业破产。财政经济急剧恶化,民不聊生。在京、沪、平、津等大城市里接连发生以学生为主体的抗暴运动和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形成反美、反蒋的第二条战线,抢米风潮席卷全国。1947年7月,蒋介石发布“戡乱总动员令”,解散了民主同盟。一大批爱国民主人士抛弃了中间路线,拥护中共的主张。国民党进一步分化,一些地方实力派开始与中共联系,反对蒋介石的独裁、内战政策。 为了挽救危局,1948年7月底8月初,国民党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决定集中兵力于沈阳、北平、西安、汉口、徐州五大战略要地,以卫立煌、傅作义、刘峙、胡宗南、白崇禧分别担任总司令,掌握各战区的军政大权。中共中央发动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华东野战军及中原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在淮海战役接近结束时,东北野战军与华北野战军会合,发起平津战役,攻占天津、张家口等城市。1949年1月31日北平宣布和平解放。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政府在军事、政治和经济等方面,都已濒临绝境。国民党的总兵力下降,经济情况迅速恶化,金圆券急剧贬值,物价飞涨,政府财政枯竭,翁文灏内阁无法维持政局宣告垮台。国民党统治集团四分五裂,南京政府已陷入“一国三公”的境地。但蒋介石一方面在长江以南及西北地区继续拼凑军事力量,另一方面于1949年元旦提出以保存“宪法”,“法统”和国民党军队作为国内和平的前提 。中国CCP提出八项条件,作为进行和平谈判的基础。蒋介石求和失败以后,被迫于1月21日宣布引退 。副总统李宗仁代行总统职权。蒋氏退到浙江奉化家乡以后,仍以国民党总裁的身分操纵南京政府。 李宗仁上台后表示愿意以8项条件作为和谈的基础,派遣以张治中为首的和谈代表到北平谈判。中国CCP也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和谈代表团。南京代表团要求人民解放军不渡长江,以维持国民党在江南地区的统治。中共拒绝了南京代表团的要求 ,于4月15日提出《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对国民党作了一些让步,限定以4月20日为签订日期。李宗仁拒绝签字,和谈破裂。国民政府行政院迁往广州。4月21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令,强渡长江,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防线,于23日攻占南京,宣告国民党在大陆22年统治的结束。接着,解放军攻占上海、杭州、武汉等城市,取得了渡江战役的胜利。残余的国民党军队纷纷退向两广、西南、西北及台湾等地。蒋介石在广州成立国民党非常委员会,直接掌握军政大权。后又退到四川。人民解放军分路展开追歼战,席卷两广、福建、西南及西北地区。绥远、新疆、湖南、云南等省的国民党军政人员通电起义。蒋介石带领余部逃往台湾省,仍沿用中华民国。 1949年9月,在中国CCP领导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重要文献;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平,改名北京,采用公元纪年,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布北京政府的成立。从此,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华民国时代结束,开始了CCP在中国的统治
×
×
  • 创建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