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content
主视角中国

抗战期间国军火炮杂谈


BF1942

Recommended Posts

1。少见的“哈依哈”(HIH)75毫米步兵炮

国军阅兵式上的哈依哈75毫米步兵炮,上面涂有国军特有的四色实边迷彩

在一二八淞沪抗战的战场上国军曾使用过一种较为现代的步兵炮,称之为荷兰哈依哈(HIH)75毫米步兵榴弹炮。滕昕云所著《抗战时期陆军武器装备-野战炮兵篇 》一书中提到过此炮。但他认为是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的产品,与荷兰没有什么关系。其实他的这种说法既可以说对也可以说不对。说不对是因为此炮的确是在荷兰生产的,HIH的意思就是Holland Industry & Trading Company(荷兰工业及贸易公司),荷兰文的缩写是H.I.H;说他对是因为HIH正是莱茵金属公司为了躲避凡尔赛公约的限制而于1922年在荷兰开设的一家境外企业。当时莱茵金属公司开设的另一家知名的境外企业是在瑞士的索罗通(Solothurn)公司。

HIH的主要管理和设计人员都来自德国,莱茵金属公司将其大量一战的库存火炮零部件运到荷兰由HIH重新组装后出售。但是其试图成为荷兰军方主要的军火供应商的企图却未获得成功。于是在1930年,莱茵金属公司将大部分股份转让给了荷兰当地的投资银行,公司也更名为H.I.H. Siderius N.V。随着德国开始公然军备扩张,德国军火公司纷纷将资本、设备和人员撤回本国,最终HIH于1940年关闭。目前有关该公司的记载很少。

HIH公司车间内即将运往中国的75毫米步兵炮

据记载,30年代初HIH曾向中国出售过一批75毫米L/13步兵(榴弹)炮,数量不详。该炮射程3700米,重367公斤。可以分成4~6件由骡马驮运。该炮的设计开发源自于一战时期的克虏伯75毫米山炮(中国曾大量仿制)。应为HIH曾替荷兰陆军装备的大量克虏伯山炮进行现代化改装,所以仔细看还能从此炮身上看出克虏伯75毫米山炮的影子。

此炮曾频繁出现在反映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的的照片上,由此推算应该是在1931年购买的。十九路军不是蒋介石的嫡系,不太可能装备这在当时属于最先进的武器,所以应该是当时参战的张治中所率的第5军所装备的。但是在全面抗战爆发后,确极少看到此炮的身影。目前在国内的各博物馆、纪念馆内也没有见到此炮。由此我估计此炮当年购买的数量很少。

从这张图中国军所戴的大檐帽看应该是30年代初的中央军。

一二八淞沪抗战中的哈依哈75毫米步兵炮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HIH也生产过舰炮,并曾一度成为荷兰海军主要的舰炮供应商。而中国在30年代也曾向HIH购买过一批舰炮,如当时逸仙舰的150毫米主炮和75毫米高炮等。

逸仙舰

2。 M1939卜福斯75毫米高炮

gallery_977_19_2073.jpg

75毫米的卜福斯M1930 m/30高炮是抗战期间国军装备的最先进和最得力的防空武器之一。

就像HIH和莱茵金属公司的关系一样,卜福斯也是一战结束后德国克虏伯公司迫于凡尔赛条约的限制而在瑞典成立的境外企业。而卜福斯75毫米高炮是完全由德国的工程师设计的一款经典之作,对后来各国的大口径高炮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至在二战中赫赫有名的88炮身上也能看到它的影子。

30年代初国军购入28门卜福斯75毫米高炮并组成了7个高炮连,其后又陆续购买的相当一批数量的同类火炮。随同火炮一起购入的,还有当时十分先进的射击指挥仪、听音器、探照灯等,使得国军获得了完整的防空火控系统。这在当时各国的防空装备中都属于领先的。

为了便于输送,国军还从英国进口了维克斯-阿姆斯壮5吨级通用牵引车。这张图片的牵引车车头上有防空学校的标志。

这是处于拖曳状态下的卜福斯高炮。其十字脚架合并装上轮架,炮身上部总成整个反转安放在拖架上,这种拖曳方式比较繁琐,在后来的高炮中就很少采用这种拖曳方式了。

gallery_977_19_23929.jpg

这张照片是当年粤军的维克斯75毫米高炮转成拖曳状态时的照片,应该和卜福斯高炮的转换方式差不多,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卜福斯75毫米高炮在八一三淞沪抗战、南京保卫战和之后抵御日寇的重庆大轰炸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未曾看到有用于反坦克作战的记载。而日本后来根据在中国缴获的卜福斯75毫米高炮仿制出了4式75毫米高炮,这种炮后来也成为日本四式坦克的坦克炮。

3。中日双方都大量装备的火炮——日本41式山炮及中国的仿制品

军博中展出的日41式山炮。用作步兵炮时加装了防盾。

41式山炮细节

抗战期间中日双方使用的相同的武器不多,其中日本的41式75毫米山炮及其中国的各种仿造品可能是双方共同使用最多的武器了。

日本的41式75mm山炮(也称大正六年式山炮)是日本侵华战争中使用的主要火炮之一,初期主要装备其野战部队的步兵大队或一般野战师团的步兵联队,是日本步兵大队主要的压制火力。但很多后期组建的野战师团所属的师团炮兵联队也开始装备这种原本属于步兵大队与步兵联队用的山炮。

41式75mm山炮的特点是重量很轻,2个士兵就能推着到处跑,机动性很好,在各种地形使用都很方便。94式山炮后来取代41式山炮的师炮地位。41式山炮则下发至各步兵联队的步兵炮中队,担负直接支援步兵作战的任务,改称41式步兵用山炮,外观上多了一个防盾。而41式山炮的防盾有两种,一种是较辙距窄的,另一种是宽于辙距的。

使用41式山炮的日军

处于行军状态下的41式山炮

山地作战分解状态下的41式山炮

淞沪战场上日军使用41式山炮

这是一张很著名的照片:八一三淞沪抗战期间日本海军陆战队在其驻沪司令部楼顶架起41式山炮抵抗国军的进攻。

当年国内许多兵工厂都仿制过41式山炮,并成为早期中央军和各地方部队的炮兵主力。主要的仿制品有汉阳兵工厂的汉十年式75山炮,太原兵工厂的晋造13式山炮,沈阳兵工厂的辽14式山炮。在卜福斯M1930式75毫米山炮购入前,这是当年中国方面装备的最好的山炮,被广泛用于抗战的各个战场。

gallery_977_19_68214.jpg

仿41式山炮的汉十年式山炮

1936年百灵庙战役期间晋绥军装备的仿41式山炮的晋造13式山炮

gallery_977_19_32789.jpg

同样是晋绥军德晋造13式山炮,注意其炮手背着的晋造仿汤姆森冲锋枪,当时晋绥军曾大量装备。

gallery_977_19_58868.jpg

gallery_977_19_46616.jpg

参加八一三淞沪会战的中央军校教导总队装备的仿41式的汉十年式山炮

gallery_977_19_47541.jpg

国军用汉十年式山炮向日军轰击

gallery_977_19_34887.jpg

抗战中第32集团军装备德辽14式山炮

来源:战争艺术 作者 不沉的镇远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抗战期间中国军队装备的火炮总数虽然不多,但型号和生产国却是五花八门,留下的图文资料不多,考证起来很困难。这里也只是很粗浅地把手头能收集到一些图片资料整理了一下。其中肯定有不少谬误,欢迎大家拍砖。

二战期间德军采用的FH18:

gallery_977_19_24686.jpg

说到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使用的火炮,名气最响同时也是威力最大的非150毫米的德制FH18榴弹炮莫属,FH是Field Howitzer即野战榴弹炮的意思,也有称为sFH18的,s是德语中远程的开头字母,相对与le即短程的意思。FH18是德国国莱茵金属公司与克虏伯公司在1926-1930年期间联合研制,莱茵金属公司研制炮身,克虏伯研制炮架。由于全炮较重,1935年莱茵金属公司又研制了一种减轻重量的版本,重新设计了炮架以减轻重量,但初速和射程也减少了,而且由于采用合金,成本上涨,所以德国国防军没有采用。而这两种版本的FH18在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前中国都有引进,装备了两个炮兵团,将近50门,成作为当时中国炮兵火力的中坚。

值得一提的是,sFH18也是第一种世界上采用火箭增程弹的火炮,采用火箭增程弹的最大射程可达到19公里,不清楚中国当时是否也进口了这种弹种。但总体上说FH18在射程上逊于当时苏联的同类火炮。

抗战期间中国军队装备的FH18(与德军采用型号的一样):

gallery_977_19_29931.jpg

gallery_977_19_31233.jpg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目前所知在国内保存完整的FH18至少有两门。其中一门在锦州的辽沈战役纪念馆,采用的是克虏伯公司的炮架(借鸣的图片一用,特此感谢!),可惜露天陈列已经开始锈蚀。

另外还有一门保存在军博。采用的是莱茵金属公司改进的炮架,其阻退筒明显比克虏伯的型号要大。

gallery_977_19_15653.jpg

gallery_977_19_8916.jpg

由于莱茵金属公司减轻炮架版本的FH18生产数量很少,现在已十分珍贵。也许是馆方意识到了此炮的价值,现已将其移至室内展出。

gallery_977_19_15197.jpg

从淞沪会战开始,FH18历经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昆仑关战役等几

乎所有重大战役。从南京撤退途中沉入江中若干,后又随远征军入缅。第三次长

沙会战中部署在岳麓山的两门FH18曾给予日军重大杀伤。据参加淞沪会战的国民

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2旅第4团第2营营长贾亦斌的回忆:他在从上海撤退的过程中

,曾看到一个重榴弹炮团(实际上为一个营),因公路桥被埋了雷,只好将8门

150毫米重榴弹炮全部推入河中。

这是长沙会战时第9战区炮兵总指挥王若卿在sFH18旁的留影:

gallery_977_19_2433.jpg

德军的FH18采用8吨的Sd Kfz 7半履带牵引车:

gallery_977_19_18497.jpg

中国与FH18一同引进的是亨舍尔TYP33G1轮式牵引车:

gallery_977_19_19320.jpg

gallery_977_19_7629.jpg

gallery_977_19_11570.jpg

滇西战役中中国远征军配备的sFH18(借用Sergent图一用):

FH18射击的视频:

http://www.tarrif.net/wwii/movies/150mm_sfh18.wmv

说到中国当时从德国引进的火炮,还有一种赫赫有名,这就是105毫米的leFH18榴弹炮, le是德语中短程的开头字母。LeFH18是二战期间德军的标准野战火炮,大量装备,并被改装为各种自行火炮。中国引进的数量不详。下面这张图曾在个别出版物中被误作为sFH18。

德军当时的部分leFH18用马来牵引,不知道当时中国是否也是用马牵引:

gallery_977_19_12083.jpg

leFH18射击的视频:

http://www.tarrif.net/wwii/movies/105mm_lefh18.wmv

此外中国还从德国进口过一部分75毫米le.IG18步兵炮,这是一战结束后德国国防军装备的第一种新型火炮,其炮管很短,整个二战其间曾大量生产并广泛应用于各个战场,有点类似日本的92式步兵炮。军博现保存有一门。

gallery_977_19_5416.jpg

gallery_977_19_47128.jpg

南京保卫战中国军的le.IG18步兵炮:

gallery_977_19_35525.jpg

除此之外,战前国军还装备了老式的克虏伯75毫米山炮和法国的施奈德75mm山炮,这是现在保存在军博的克虏伯75mm山炮:

gallery_977_19_32597.jpg

gallery_977_19_31834.jpg

gallery_977_19_12464.jpg

这是武汉会战中国军的克虏伯山炮

37毫米的PAK35/36战防炮是当时从德国引进的另一种火炮,虽然当时这种火炮在欧洲战场已显得力不从心,但对付鬼子的薄皮坦克还是游刃有余的。

淞沪会战中中的中国军队PAK 37炮:

gallery_977_19_33502.jpg

操炮训练的国军士兵:

gallery_977_19_30990.jpg

gallery_977_19_11318.jpg

用于牵引PAK35/36的一同引进的戴姆勒-奔驰牵引车:

gallery_977_19_14902.jpg

说道当时中国引进的德制火炮,最有神秘色彩也是大家最感兴趣的当属88炮了。据记载当时中国进口过一批88毫米Flak18高射炮,曾用于江阴保卫战,但在整个抗战期间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除了德制火炮,中国在抗战前还曾从其他欧洲国家进口过各种火炮。其中另一种比较常见的是瑞典博福斯(Bofos)的75毫米L20山炮(M1934)。L20是博福斯在克虏伯的帮助下在20年代开发的,整门炮可以分拆成8部分由骡马驮载。中国在1932年购买的72门L20原来是土耳其政府订的,由于土耳其政府出现资金困难,而当时刚经历了淞沪抗战的中方痛感火力不足,所以就卖给了中国。而最早卖给荷兰的一批L20,后来在印尼被日军俘获并使用,所以当时中日双方都装备了L20。

gallery_977_19_528.jpg

4_415809.jpg

这张国军操作高射炮的图片在不少场合都出现过,但都没提具体的型号,其实这门炮是从意大利进口的20毫米贝蕾塔(Breda)K35高炮:

gallery_977_19_25620.jpg

gallery_977_19_21205.jpg

4_420449.jpg

除了Breda 20毫米高炮外,中国当时还引进过其他几种高炮,这些高炮既可以防空,也可用做反坦克之用。其中有德国的37毫米Flak18高炮:

4_419627.jpg

操作博福斯40mm高炮保卫机场的中国军队:

4_419629.jpg

博福斯40毫米高炮射击视频:

http://www.tarrif.net/wwii/movies/40mm_bofors.wmv

其他的还有如丹麦的麦迪森(Madsen)20毫米高炮、瑞士苏罗通(Solothurn)20毫米高炮

1937年的淞沪会战后,苏联向危难中的中国提供了军火援助,其中包括76.2毫米的M1902 Pushka野战炮

长沙会战中中国军队的M1902野炮:

gallery_977_19_19308.jpg

除了PAK35/36, 中国还从意大利引进了47毫米的M1935贝蕾塔(Breda)战防炮:

gallery_977_19_17139.jpg

gallery_977_19_28609.jpg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150毫米榴弹炮

在本人上次的帖子里,以为国军在37年前进口过两批德制sFH18 150毫米口径榴弹炮,其中一批是莱茵金属公司和克虏伯合作生产的,即当年德军采用的制式榴弹炮;另一批是莱茵金属公司生产的改进炮架的sFH18。后参考了更多资料,发现其实当年国军只进口过一批sFH18。1934年国军从德国进口的第一批共24门150毫米榴弹炮不是sFH18,而是莱茵金属公司生产的32倍口径的150毫米榴弹炮。德方的具体型号没有查到,就姑且称之为L/32吧。

当时国军对那批榴弹炮要求的射程是15公里,而30倍口径的sFH18的射程只有13公里,不能达到国军要求。于是莱茵金属公司专门为中国设计了这种32倍口径的150毫米榴弹炮,并最终在几家厂家的投标中胜出。该炮中方的全称是“32倍15公分重榴弹炮”,简称“32倍15榴“。由于莱茵金属公司也是sFH18的制造商之一(克虏伯生产炮身莱茵生产炮架),所以这种火炮和sFH18仍然有着密切的渊源。

这批155毫米榴弹炮当年由中方派遣技术人员前往德国进行了严格的监工和验收。今天保存在军博室外展馆(东区)的即为这批火炮中的一门。至今上面还能看出当面中方验收人员的验收戳记和有中方人员书写由德方刻制的金属铭牌。

1936年国军又从德国进口了24门155毫米榴弹炮,这批就是德军在二战期间使用的sFH18。据当年接收人员回忆,这批火炮其中一些明显使用过,有的炮身上甚至还有标有德军的番号。可见当时预感到抗战即将全面爆发的中国政府的要货之急,以至德军把自己部队刚刚装备的sFH18也装箱发给中国。这让人联想其国军向德国定购的M35钢盔,当时德军自己也刚刚开始换装M35盔。但由于中国要货要的急,以至当年德国国防部指示工厂生产出的M35盔要优先供给中国。

分辨sFH18和L/32还是比较容易的。一是看左右平衡机:sFH18的平衡机较小而L/32的较大。另外火炮的轮毂也不一样:L/32的轮毂比sFH18的轮毂外侧多一圈突起,看起来更宽。

可以比较一下当年的照片,这张图里的就是FH18:

gallery_977_19_29931.jpg

神秘的150毫米要塞炮

在当年曾参与过第一批32倍15榴验收的王国章先生的回忆录《我所接触过的炮兵兵器》中提到,1936年“南京政府为了加强江防要塞火力,防止日本军舰沿长江上驶威胁南京,在对德国的军火交易中定购了150毫米口径的远射程要塞炮4门,和88毫米口径的高射平射两用炮8门。并决定把4门150公分要塞炮和4门88高射平射炮安装在江阴要塞”。他本人于1937年6、7月间负责这批火炮的安装工作。

文章中还提到,当时那批“十五公分要塞重炮的炮管长度是55倍口径,长约9米”,由于炮弹引信没有运到,而日军日益逼近,情急之下,他们想到了用“32倍口径,长约6米”的十五榴(应该是L/32)的引信代替,并做了许多实验,最后证明可以安全替换。可惜由于“日军沿公路由陆路迫近江阴,要塞炮无法发挥作用,要塞部队放弃了阵地撤走,撤退前把炮闸拆下,丢进了江中。”

但文章中没有提到这种要塞炮的具体型号。有网友猜测是当年日德青海战争时克虏伯式的岸防炮。但本人觉得不太可能。因为从当时中国向德国进口的武器来看,都是德国当时新锐的装备,许多连德军也是刚刚装备。所以德国卖给中国一战时的武器的可能性不大。

当时德军较新的150毫米55倍口径的火炮有K39了。K39原本是克虏伯应土耳其的需求而发展的兼具野战重炮和海防炮的双重用途武器。当做野战重炮时,K39装在一般的开脚式轮型炮架上;作海防炮使用时,火炮装在1个机动旋转平台上,可作360度旋转,但此种旋转平台构工颇为费时。这批火炮后因二战爆发而没有交货而最后被德军采用,并定型为K39,39代表1939。那么当年中国购买的会是K39吗?但时间上有些碰不上。

本人在杜隆基撰写的《抗战中的江阴要塞》发现更多的线索:“同时还运来四门十五公分加农炮,命名为“丙炮”,装在西山为丙一台,弹药和观测、通讯器材齐全,弹蓬为五十公斤,弹型尖锐,弹种有穿甲、爆炸两种,最大射程为二万二千公尺,“丙炮”亦为当时最先进的火炮。”

所以我们知道了其射程是“二万二千公尺”,也知道是“当时最先进的火炮”,加上王国章文中的线索“55倍口径”。K39虽然也是150公厘55倍口径,但其射程确实“24500公尺”。这样看起来最满足这些线索的应该是K18!!!时间上也碰得上。

性能参数:

口径: 150 毫米

长: 8.20 米

炮弹重: 43公斤

最大射速: 2发/分

出膛初速度: 865 米/秒

最大射程: 22000 米

德国150毫米K 18重炮,是1933年开始研制,1938年开始量产的大口径重炮。150毫米K 18重炮性能非常优秀,是德军二战中非常重要的重型支援火炮,其较远的射程和巨大的威力足够完成对步兵的远程火力支援。150毫米K 18重炮拥有2种不同的炮架,一种是运输和行军状态的四轮炮架,还有一种是战斗射击状态的2轮炮架。

gallery_977_19_4009.jpg

gallery_977_19_4498.jpg

gallery_977_19_5748.jpg

可惜在杜隆基的文章中提到,江阴要塞失手前,他们通过灌硫酸的方法把那几门炮都破坏了。

75毫米克虏伯野炮

上个世纪初,克虏伯公司生产的一系列75毫米火炮被许多国家使用和仿制。这些火炮由于品质优良一直在二次大战里还被许多国家使用。

抗日战场上,中日双方都在使用这个系列的克虏伯火炮。当时日本的三八式75毫米野炮就是仿克虏伯M1903 L/29野炮的。而中方除了使用德国原装进口的75毫米克式野炮外,还有间接仿造的,即奉天兵工厂和汉阳兵工厂仿日式三八式野炮的辽造一三式野炮和汉造二九倍七五野炮。

gallery_977_19_32597.jpg

这张克式75毫米野炮的照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国军普遍采用的实边四色迷彩的图案:

4_985456.jpg

土法上马的“高射炮”

30年代初,国军尚未大规模装备现代防空火炮,也了对付日益形成威胁的日本空军,当时的汉阳兵工厂根据克式75野炮弹道平伸的特性,将仿制的一三式75毫米野炮装在一个支架上充当防空火炮。当然这种“高射炮”的准确性只有天晓得。

gallery_977_19_22111.jpg

1933年的长城抗战,由于缺乏防空武器。国军炮兵也曾通过在炮架下挖坑以调大火炮角度的方法权且将克式75毫米野炮当作高射炮用。

4_985444.jpg

有意思的是,一战初期的德军也曾因为没有专门的高射炮,而将克式野炮改成高射炮用。不知道这个点子是不是当年的德国军事顾问传授给国军的:

4_948756.jpg

在二战爆发初期,在比利时作战的法军,也曾因为防空火力的不足,而将75毫米野炮(估计是施奈德75毫米野炮)的榴弹配备延时引信充当高射炮。并用多门75毫米炮发射这种炮弹组成防空屏障来狙击德国的飞机。

中国军队最早的现代化防空火炮——厄利孔

gallery_977_19_4381.jpg

1930年左右从瑞士进口的20毫米厄利孔(当年叫奥利冈)Mc.S机关炮是中国军队装备的最早的现代化防空火炮,并兼具战防炮的功能。从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开始,厄利孔20毫米机炮的身影几乎贯穿在所有早期抗战的对空防御作战里,直到后来进口的了更多的索罗通、麦迪森机炮和卜福斯高炮后,业已力不从心的厄利孔小炮才喘了一口气。

一二八淞沪抗战中的厄利孔小炮:

4_922326.jpg

4_922327.jpg

4_922330.jpg

4_922331.jpg

1936年绥远百龄庙战役中国军的厄利孔小炮:

4_985475.jpg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中的采用轮式脚架和放低的三脚式脚架实施反战车任务的厄利孔小炮:

4_985478.jpg

4_985482.jpg

这也是八一三淞沪抗战执行防空任务的厄利孔小炮,为了增加稳定性,脚架前还趴了两名士兵起稳定作用。

4_985484.jpg

早期由于国军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的训练,以至在厄利孔小炮的使用中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譬如说发现发射的炮弹在没有击中目标的情况下自毁装置失效,结果落在友邻队伍中造成伤亡。后来才发现是因为发射角度太低,其弹药中的自毁装置在低于45度发射角的情况会失效。这种问题原厂家的使用说明中是会有警示的,可见当时国军缺乏系统的训练。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 3 weeks later...

Join the conversation

You can post now and register later. If you have an account, sign in now to post with your account.

访客
Reply to this topic...

×   Pasted as rich text.   Paste as plain text instead

  Only 75 emoji are allowed.

×   Your link has been automatically embedded.   Display as a link instead

×   Your previous content has been restored.   Clear editor

×   You cannot paste images directly. Upload or insert images from URL.

×
×
  • 创建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