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content
  • entries
    44
  • 评论
    24
  • 查看
    144,992

阿道夫·希特勒


May28

623 查看

gallery_292_77_51335.jpg

“回归帝国之乡”

正如里宾特洛甫和希特勒事先所预料的那样,西方列强对于“合并”的反应仅仅限于提出一些抗议照会而已。希特勒此时可以放心地去猎取他的下一个目标—— 捷克斯洛伐克。

约计三百万的苏台德德国人成为希特勒此项目标的起点。他们居住在波希米亚盆地周围的山区,捷克斯洛伐克效仿法国人的榜样在波希米亚盆地构筑了要塞设施,重要的工业中心也设在此地。苏台德区的德国人组织起了不同的政治党派,其中最大的党派是“苏台德德国党”,它的领袖是一位体操运动员,名叫康拉德.汉莱。汉莱自从一九三七年起就开始公开拥护纳粹主义。奥地利“合并”以后,“苏台德德国党”根据希特勒的建议于一九三八年四月在他们的《卡尔斯巴德》纲领中要求实现全面自治、自由宣传“德意志世界观”的权力以及赔偿他们自一九一九年以来所受到的经济损失。苏台德地区出现了紧张空气,发生了与捷克警方的冲突事件。

五月二十日,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给它的武装部队下达了进行局部动员的命令,这是由于政府担心德国方面会发动进攻。五月二十八日,希特勒把最高军事指挥官们召集到一起并且告诉他们说:“把捷克斯洛伐克从地图上抹掉,乃是我不可动摇的决心!”进攻日期确定在十月一日。同时,希特勒下令,不惜一切力量加速“西部壁垒”工程,完成西线的防御工事,确保德军能够在那里扼守住阵地防线。

尽管希特勒下令准备了《绿色方案》(进攻捷克斯洛伐克计划的密码代号),但从当时的情况分析来看,估计希特勒尚无意发动一场战争,而只是企图利用军事上的压力对西方列强采取一次讹诈行动。但是,正如他在占领莱茵兰以及“合并” 奥地利时的情况一样,他也作好了应付一场战争的准备。希特勒当时曾经对他的一名心腹人士说过:“您知道,我就好比是一个必须踩着刀刃走过深渊的流浪者。但是,我必须得走过去,一定要走过去".希特勒的将军们又一次对于这场德国将冒着同法、英两国进行一次战争的风险的赌博游戏表示了他们的疑虑。参谋总长贝克将军看到了一场欧洲战争的危险,并且认为它将会以给德国带来的一场灾难而告终。贝克千方百计——然而却是徒劳地——设法说服希特勒放弃他的计划,并于八月十八日挂冠辞职。继贝克将军之后出任参谋总长的是哈尔德将军。哈尔德将军试图与外交部中以及以反间谍机关首脑卡纳里斯海军上将为首的那些反对派小组结成联盟,准备发动一场政变。政变者们计划,一旦希特勒发动战争,则由驻柏林的部队将其逮捕。此项政变计划成功的前提是需要英国保持其强硬态度。如果希特勒在此前提下退缩惧怕,他在国内的政治威望则会因此发生动摇,假如他在英国的强硬态度之下仍然敢冒战争的风险,那么,对于德国的公众舆论来说,他的垮台便也是颁理成章的事了。

九月十二日,纽伦堡党代会期间,希特勒对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发出了威胁: “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国人既非是手无寸铁,也非是孤立无援。这一点,我想人们应该认识到。”

希特勒这席话所造成的后果是使苏台德地区更加混乱。汉莱提出了“回归帝国之乡”的口号。在埃格尔地区:数千名群众要求实行自治,捷克警察开枪射击,打死了一名示威者。

随后的二十四小时里继续发生着流血冲突事件。布拉格政府宣布进入戒严状态,颁布了边境省份战争法律。一场战争似乎已经迫在眉睫、一触即发。

在此种局势之下,英国首相张伯伦通电希特勒,建议举行一次只有他们俩人参加的会晤,希特勒立即采纳了张伯伦的这一建议。九月十五日那天,从未坐过飞机而且年近七旬的英国首相登上了专机,前往贝希特斯加登与希特勒进行会晤。在三个小时的会谈中间,希特勒灌满他那客人双耳的全都是对于捷克政府的谴责。“我不会任其长此以往的,”希特勒终于失去了控制,放声喊道:“我将在最短的时间以内——无论如何——用我自己的主动精神来处理这个问题。o张伯伦打断他的话说:如果希特勒已经是破釜沉舟,要对捷克斯洛伐克采取行动的话,那么,再谈下去也只会是白自浪费时间。希特勒见说后似乎有些回心转意,他问张伯伦,英国是否能够承认处理苏台德德国人间题的那项民族自治法的原则(民族自治的实现将按照此项原则的规定兑现)?张伯伦答复说,他准备将此问题带回去同他的内阁以及法国政府磋商一下,然后再和希特勒举行下一次会晤。

张伯伦很快便同法国总理达拉第取得了一致的意见,即双方应该通过施加“友好的压力”来迫使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把苏台德区的某些部分割让给希特勒德国。苏台德地区剩下的那部分领土,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则应该采取国际托管的办法求得保护。一种耸人听闻的事情发生了:西方列强竟然变成了希特勒实观其野心的帮凶。他们的调解举动无异于是一个最后通牒。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被它的伙伴们十分卑鄙地遗弃了,最后则被迫违心地踏上了屈服之途。

九月二十二日,张伯伦飞往巴特格德斯贝格,同希特勒举行了第二次会晤。他把自己在同法国政府和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会谈中取得的所谓成果原原本本地告诉给希特勒,然而使他感到大吃一惊的是希特勒对此却并不满意。此君的胃口要大得多,他要求苏台德区应该立即由德国军队实行占领,并且还替匈牙利以及波兰提出了对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要求c张伯伦气昏了头,大夫所望地飞回了伦敦。他的调停使命以失败而告终。希特勒向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发出了一项最后通牒,通牒的期限截止到九月二十八日。看来,一场战争是无法避免了。

九月二十八日,希特勒在柏林体育宫发表了一次演讲,对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极尽讥讽之能事。不过,有一点却并没有逃过他的眼睛,即德国的居民们并没有打算去进行一场战争。当摩托化部队开过柏林的大街时,人们的反应是冷淡中间掺杂着保留。希特勒又一次降低了他的调子,建议张伯伦再次出面进行调解。张伯伦此次拉上了墨索里尼,后者则建议大国之间召开一次会议,希特勒对此表示同意。

九月二十九日,希特勒,张伯伦、达拉第和墨索里尼在慕尼黑举行会晤。慕尼黑会议一致决定,德军进入苏台德区的行动将于十月一日开始,截止到十月十日以前完成。在一个归属尚未确定的地区应该举行全民投票表决(后来此次投票表决实际上也被取消),法国和英国发表声明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其它领土提出了担保,德国和意大利表示赞成此项声明。捷克斯洛伐克的另外一个条约伙伴苏联没有参加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九日《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并对此提出了强烈抗议。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在此事件中被人置于既无人过问亦无人通告的可怜境地。

十月一日,德国军队——按照《慕尼黑协定》——开进了苏台德区。当张伯伦和达拉第回到自己的国家时,兴奋的群众热烈地欢迎了他们,因为如当时所云,正是他们拯救了欧洲的和平。至于对捷克斯洛伐克在此事件中不得已而蒙受的牺牲,以及西方列强妥协让步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只有为数甚少的人在进行着思考。希特勒在通往“大德意志帝国’的道路上完成了一个阶段性的目标。

“帝国的玻璃粉末之夜”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七日,一位在巴黎的波兰籍犹太人开枪企图刺杀德国使节。此举的目的是为了对德国迫害犹太人而进行报复。这位犹太刺客击毙了一名德国使馆的随员。这一事件被纳粹分子们作为理由,对国内的犹太人以及他们的财产采取了大规模的行动。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九日到十日夜间,整个德国的犹太教堂都处于熊熊烈焰之中,犹太人开办的商店被捣毁,犹太人本身则倍受凌辱或惨遭杀害。由于在北事件当中,犹太人住宅和商店的玻璃被砸得粉碎,故在纳粹宣传中被称为 “帝国的玻璃粉末之夜”。根据官方所公布的数字,计有八百一十四家犹太人店铺遭到了洗劫,一百七十一家犹太人住宅被人捣毁,一百九十一座犹太人教堂被置人火海,九十一名犹太人被杀害,三十六名犹太人身受重伤。迫害延续了数日,截止到十一月十二日,约有三万名犹太人被赶进了集中营。

捣毁与迫害的狂潮卷过之后,牺牲者们竟然还要对此次事件所造成的损失负责。根据希特勒的命令,德国的犹太人必须为赔偿损失拿出十亿马克,并且还要负责赔偿事件所造成的一切物质损失。在此期间,人们不仅剥夺了犹太人的自由职业,而且还对犹太人封闭了几乎所有的工作场所。现在,犹太人既不能够当农民,店主,掮客,个体商人,也不能够当企业中的经济人。他们既不允许接受借债,也不许出售货物。犹太族的房客和职员可以被任意解约而不再享有法律上的保护。犹太人不能经营手工业并被从那些合作单位中扫地出门。犹太人被禁止去澡堂,电影院,剧院、音乐会,并不得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犹太人进入大学和高等院校的道路已被封死,现在他们连上高中一类学校的机会也被剥夺,甚至就连犹太儿童享受小学义务教育的权力也被取消。犹太人的护照上观在被印上了一个醒目的“J”字,以示区别。一九四一年以后,所有的犹太人都必须佩带一种黄颜色的六星标志。

截止到大战爆发之前,第三帝国迫害犹太人的政策愈演愈烈,发展到了肆意掠夺和驱赶犹太人的地步。德国半数以上的犹太人(约计二十七万五千名)于一九三九年底之前流亡国外,然而他们却仍然未能摆脱掉困难的处境,因为国外的人们毫不欢迎这些大难未死却不名一文的犹太人。

一九三九年一月三十日,希特勒在国会中宣布说:“如果欧洲内外的国际金融犹太集团把各国人民再一次推入一场世界大战的阴谋得逞的话,那么,战争的结果绝对不会是整个地球的布尔什维克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犹太集团的胜利,而是欧洲犹太种族的彻底覆灭!”这里,希特勒在他此次讲话中间就已经宣告了从对犹太人法律上的歧视和经济上的摧毁升级为生理上的消灭。

踌躇满志

一九三八年,希特勒所达到的目标远远超过了他在一九三三年以前所许下的诺言。他已经把看来毫无希望的事情付诸实现:失业者不复存在,德国入境况空前好转,国家内部出现了“安定与秩序”,“凡尔赛枷锁”被粉碎,德国又重新享有国际威望;德国有了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奥地利人和苏台德德国人业已“回归帝国之乡”。

就连在一九三三年没有投希特勒选票的那些人,那些并没有被希特勒演讲所俘虏的人和那些对于希特勒歧视犹太人有反感的人现在都——不论他们是否情愿—— 受到了这些“成果”的影响。大多数德国人尽管不是狂热的纳粹主义分子,但他们却是第三帝国的子民和“元首”虔诚的信徒。往后的历史将证明,那种对于“元首” 的信赖是不会被轻易动摇的,许多人直到战争的最后岁月,仍然未改初衷,死抱着此种信赖不放。

希特勒撕毁了“慕尼黑协定”

即将进入一九三九年三月十五日的那个夜间,希特勒通知在柏林的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哈查,德国军队已经在向布拉格进军。假如捷克军队进行抵抗的话,他就将下令轰炸市拉格。哈查患了软骨病,在希特勒的讹诈面前屈膝投降。德国军队在没有遇到任何抵抗的情况下便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三月十六日,希特勒在布拉格城堡上宣布了捷克斯洛伐克国家的解体以及“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的成立。

这样,希特勒就迈出了实现他那东方计划的第一步。但是,由于出兵占领布拉格以及在“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

的幌子下“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希特勒便撕毁了自己亲笔签立的协定,并且暴露出他的那个除苏台德地区之外不再有领土要求的庄严保证不过是一个虚伪的骗局。

德国进兵布拉格之后,国际舆论彻底转向反对希特勒德国。英国政府结束了它的“绥靖政策”。一九三九年三月三十一日,张伯伦在下院宣布,假如波兰的独立一旦受到威胁,英国将与法国通力合作支援这个国家。

事实上,波兰在希特勒的日程表上已经被列为下一个牺牲者。希特勒现在已是年交半百,他立志在有生之年彻底实现他那在东方占领生存空间的美梦,因为“天晓得,他还能活上多久”。四月二十三日,希特勒下令为完成《白色方案》——对波兰的战争——而进行军事上的准备。四月二十八日,希特勒在一次通过无线电广播传遍整个世界的国会演说中,作为对英国为波兰所做的保证声明的一种回答,宣布了德一波友好条约以及德一英海军协定。一九三九年五月二十三日,希特勒在同他的最高司令官们的一次谈话中露骨地说道:“但泽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对于我们来讲,是要扩大在东方的生存空间,为我们的食品来源提供保障以及解决波罗的海的争议问题。生活资料的供应只有从那些居民稀少的地区才有可能得到。”

希特勒——斯大林条约

英国做出保证声明之后。进攻波兰自然而然地要冒英国卷入的风险。为了避免陷入一场两线作战的危险,希特勒开始热衷于同斯大林签订一项条约。这个打算的实质究竟何在,他在八月十一日对国际联盟驻但泽高级专员、瑞士人卡尔·雅各布· 布克哈特未加丝毫掩饰地讲到:“我所傲的一切:都是针对俄国的,假如西方笨到和瞎到连这一点都看不出来的话:我将追于无奈只好同俄目佬取得谅解,而用武力去打击西方,待打败西方以后再集中我的全部力量把矛头指向苏联。我需要乌克兰,有了乌克兰,别人就再也无法家上一次世界大战那样用饥饿来迫使我们投降了。’ 自从慕尼黑协定签立以来,斯大林便认为他同西方列强合作的计划已经失败。他担心西方列强继续会对希特勒进行纵容让步,最终则以他的牺牲达成一致。最好的办法看来还不如由他直接和希特勒取得谅解。

在上述背景之下,德——苏两国关于签订一项经济协定的谈判在莫斯科开始了,双方的政治关系也开始改善。与此同时,关于波兰问题的德——英会谈也在伦敦进行。一个英、法代表团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莫斯科,代表团想通过谈判使苏联也参加到他们中间,发表对波兰的保证声明。

然而,这次会谈却陷入了僵局,因为波兰政府根本无意为红军提供过境权。斯大林此刻开始怀疑,西方列强这样做只是为了在与希特勒取得谅解之前故意先拖住他。希特勒这时又开始变得越发地不耐烦了,因为德——苏会谈也没有取得什么进展,而他进攻波兰的日期却已经确定:战争必须在一九三九年八月底或九月初开始,以便能够在秋天雨季到来之前按期结束,以免使德军的推进陷入泥泞而停滞不前。

八月二十二日,希特勒召集起最高司令官们和指挥各路集团军的将军们,对他们解释说:对于波兰的战争现在已是一件势在必行的事情,“我们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损失,而只会赢得好处。由于受到限制,我们的经济状况只能维持很少的几年了”。东方则将会提供德国所需要的一切。联想到慕尼黑协定,希特勒的担心仅仅在于, “不知道哪一个无赖又会在最后关头向我提出调停方案”。对于发动战争的理由,他则丝毫也不担心:“我将为战争的起因提供宣传上的理由,至于它是否讲得通则是无关紧要的。胜利者在事后是不会被人间起他当初是否说了实话。在发动战争和进行战争的过程中间,关键问题不在于是否有理,而在于是否取得胜利。" 八月二十三日,里宾特洛甫和莫洛托夫签订了一项德——苏互不侵犯条约。最要害的东西当然没有写进这一公开的条约,而是附在了一项秘密的补充备忘录里。希特勒和斯大林在这项秘密备忘录中划定了双方在东欧各自的利益范围。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纳累夫河、魏克塞尔河、桑河以东的波兰领土属于苏联利益范围;立陶宛以及上述三河以西的波兰领土则属于德国的利益范围。

这项秘密备忘录使斯大林在对付始终存在的希特勒德国进攻威胁方面以及在对巴尔干和中东欧地区施加政治影响方面获得了一个极为有利的战略地位。希特勒则由此去掉了担心出现一场两线战争的心病并经常不断地从苏联那里得到了粮食和原料的供应。一旦希特勒赢得了对波兰和对西方列强的战争,那他还会重新“夺占” 他现在不得不给予斯大林的全部地盘。

事实就是如此,这两个迥然不同的谈判伙伴都有着各自的内心打算。但是,条约对于波兰却意味着一场灭顶之灾,意味着国土被第四次瓜分。

0 评论


Recommended Comments

没有要显示的评论。

访客
Add a comment...

×   Pasted as rich text.   Paste as plain text instead

  Only 75 emoji are allowed.

×   Your link has been automatically embedded.   Display as a link instead

×   Your previous content has been restored.   Clear editor

×   You cannot paste images directly. Upload or insert images from URL.

×
×
  • 创建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