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content

637.黑狼

初级会员
  • 帖子总数

    296
  • 注册时间

  • 上次访问

论坛帖子 由 637.黑狼 发布的

  1. 我挂着队标是没错,可你们不要忘了,这是我的注册号,不能随便改的,本来是我出于无知,只想到正大光明的表明身份,没想过居然被其他人抓住不放大做文章

    关于我挂着队标说话就代表战队一事,我想说的是:馒头战队的人在签名处出示了他们的队员证,并且明目张胆的辱骂他人,算不算是代表馒头队在骂人,请说明,谢谢

    如果大家需要来个形势主义,让我换个名字出现,我也可以接受,不过我并不认为这个能代表出什么东西来,为什么中国人就喜欢搞形式主义而不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呢,为什么做同样的事,我就非得被说得狗屎一堆而他们依然潇洒如故呢?

  2. 楼主一直有严重自虐倾向,从以前的在游戏里怕别人不知道自己位置报位置让人虐到现在还时不时跑出来吼两下让人来虐,而且还喜欢让多人一起虐,我们出于人道,会满足楼主的癖好,但是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如要治本,请咨询赛考涝吉斯特,按最新的说法就是心理医生,老说法大家都知道。

    如果你非要说是想给我治疗的话,请你解释一下为什么还要给其他人来上那么一手,谢谢

  3. 首先它虽然捆绑了PB,但却不能防止作弊,退一步说就算能防止作弊,也防不了人家吃大力丸,这样的话,大家的最起码在武器选择和实战效果中就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了,刷过分的占尽了绝对优势

    其次,作为新一代游戏,它的画面确实很华丽,但是。。。。。华丽就意味着复杂,复杂就意味着需要高性能,而且它华丽到影响到了视觉观察,尤其在没有能力开4X抗锯齿的时候,所以有高性能电脑的人占的先天优势不是一般的大,反观COD2就很不错了,画面干净清晰,对战很不错,当然大家也可以说战争就是这样的,但不能否认,现实中的场景再怎么复杂,在人眼中也绝对比游戏里好分辨

    最令人讨厌的是升级制,因为分是可以刷的,可大多数人不会,刷过分的人,武器是最好的,射速几倍的增加,杀伤力成倍的加强,居然还有加血技能,扮超人啊?再加上各种我不知道的其他挂件。。。。大家快出来看神仙啊~

    没办法,时代在进步,COD2刚打出头,就到沦落到COD4里的菜鸟,只能偶尔回COD2泄泄愤了

  4. 在纳粹魔头希特勒临死的时候,这个一心妄图奴役世界的野心勃勃的恶棍,到底在想些什么呢,透过荣格小姐的回忆,结果令人大跌眼镜:最令这个恶魔愤恨的,竟然不是他的敌人,而是他的将军们。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希特勒在军事策略上经常和他的将军们发生冲突,此间夹杂着彼此的厌恶和不满,特别是曼斯坦因的把希特勒贬损得几乎一文不值,透过曼帅的回忆录,我们看到了一个浅薄,无耻,贪婪,暴戾,顽固的领导人,而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们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失去的胜利”主要是由于希特勒造成的,而古德里安将军的回忆录,则更加深了人们的这一印象。

    希特勒是个不折不扣的卑鄙的种族主义者,但是关于他的才干,我却总是尽可能通过史实来看待.每当读史的时候,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一句俾斯麦的名言:历史不是产生的,历史是胜利者造出来的.而回忆录就是:当事人把自己该做的好事写上去,把自己做过的坏事藏起来,做给别人看的日记.一个能够征服整个欧洲的人,果真如同他的将军所描述的那样不堪吗?对于鲍卢斯的战败,身为南方集团军群的曼斯坦因难道一点责任都没有吗?

    今天当我们只看这些受过他们元首(尽管希特勒是个大坏蛋)无情批判的人的书,能保证自己会对历史有个清晰的认识吗?帝王素好聪明,都容易听信一面之词,而对一个人做出错误的评价,况且是我们这些庸人.所以,我不得不多看一些书,以使自己对于某些问题和历史人物的看法更加客观.

    希特勒的军事才能:根据资料,希特勒在就任总理和之前,曾自学过几乎所有军事课程,并经常与手下的将军们探讨军事问题,也常参观指挥演习,而且其还熟悉任何一种常用武器的相关参数,与墨索里尼,斯大林和丘吉尔相比,绝对算不上军盲(其中大家别忘了希特勒可怕的邪恶的天赋)。

    1934年,当狡猾的希特勒决定与波兰签订时,国防军大部分将领表示反对,而这仅仅是因为无法放弃对于波兰的仇恨,"总理府中客厅再一次响起了元首愤怒的声音!""终于,将军们屈服了,尽管还不能理解."被将军们不能理解的德国对波兰的友好,却换来了1935--1938年失去东方伙伴的法国对于德国的软弱,为德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

    1940年初,野心勃勃毫无道义的希特勒命令他的军队向西进攻法国,,但是陆军将领们对此表示反对,他们认为德军无法突破英法的防务,战则必败,一位叫奥斯特的军人甚至和英国取得联系,想暗杀希特勒,布劳希契将军对西线进攻计划则阳奉阴违,他向希特勒报告说:"军队无法作战,很多联队在波兰战役中出现了逃兵."希望以此打消希特勒进攻的念头,但希特勒反过来问他,"哪支部队,为什么不处理?"陆军司令顿时哑口。从年初到五月,大部分时间希特勒都在为他的将军们打气,希特勒不明白将军们为什么总是被敌人过去的辉煌吓倒,他对将军们吼道:”英国连11个师都征集不起就仓促应战,法国在两个月内仅仅能动员100个师,而我们轻易出动170个最精锐的师,难道这个都不能说服你们进攻吗?”对于希特勒(希特勒也曾构想过和曼帅类似的行动方案)修改过的曼斯坦因的黄色方案,除了古德里安和希特勒,没有一个人抱有信心,因为希特勒和古德里安知道坦克的发动机能提供足够的动力使坦克通过阿登山脉。

    在攻打列日要塞的战斗中,邪恶的希特勒亲自策划了方案,他精于繁琐的数学计算和种类庞多多各种参数,他构想出了用滑翔机攻击的方案,尽管遭到反对,但还是实施了,预计一个星期才能攻克的要塞,2个小时就拿下了。

    法国受降时,将军们要求灭亡法国,彻底占领,但是阴险的希特勒立即拒绝,他将法国变成一个傀儡,大大降低了英帝国手里自由法国的利用价值。“他就像一个下棋的绝世高手,往往走出敌人最害怕的那一步。”(王牌飞行员汉斯•乌尔里希•鲁德尔《戳进梦想的匕首Dolchstoeoder Legende"(Daggerthrust or Legend)》)

    当南斯拉夫西莫维奇发动反对德国的政变后,心狠手辣的希特勒果断命令军队趁南斯拉夫混乱之际立即进攻,将军们虽然反对而且不理解,但还是按照命令发动了行动,几天内,在损失了120多名士兵之后,南斯拉夫被征服,在缴获的南斯拉夫文件中,德军知道了西莫维奇和丘吉尔的可怕计划,丘吉尔要西莫维奇先向德国显示出无害的友善,然后,当他的英军在希腊大规模集结后,就联合土耳其、苏联(斯大林与西莫维奇签订了同盟条约)发动对德国的战争。这时候,将军们才不得不佩服希特勒可怕的远见。

    1941年11月,尽管已经造出了大量冬衣,但是由于绵延的持续的降雨使得道路状况极其恶化,冬衣无法到达前线部队手中,(而冬衣无法到达,也与波兰地方军人和后勤部门的利益纠纷有关。)到了12月初,气温大幅下降,德军处于崩溃边缘。博克、布劳希契和古德里安(正是这三位将军极力主张进攻莫斯科,否定了希特勒原先的向两翼进攻中间防守的计划。)纷纷向希特勒请求撤退,为了稳定恶化的局势,身患严重胃病(此时已经得了帕金森)的希特勒不顾责难后勤部门(因为其曾保证冬衣一定可以在11月份到达)立即亲临前线。

    下面是引用一位欧洲历史学家的文字(不代表本人看法,因为在全世界正义者的眼里希特勒永远是无耻的卑鄙的下流的愚蠢的大傻瓜):

    “在那年冬天的几个阴郁的月份里,希特勒显示出了钢铁一般的决心和使人不得不服从的领导才能。我们将看到,这些气质和德国士兵的传奇般忍受艰苦的能力,是怎样使德国的东方军队在那年冬天免遭惨败的。在他的将军们认为只有蒙受撤退之辱才有活路的地方,希特勒让他们固守勿失,直到春天冰雪消融,在他们表示异议、争论乃至拒绝服从时,希特勒就撤他们的职,贬他们的官,乃至他自己接任了德国陆军的指挥,直至东方前线渐渐呈现出一种新气象。

    当有报告说一个师正在撤退,希特勒就给这个师的指挥官打电话。他听见了这位将军的沮丧的声音,这是从几百英里以外的冰天雪地的荒野传来的微弱得近乎耳语的声音。希特勒呵斥了他:‘你完全知道再后退三十英里也是一样冷!德国人民的眼睛在瞧着你。”他的三言两语给这位将军注入了新的意志,结果,这个师坚守原地未动。不久,久经锻炼的指挥官们郑重其事地说,他们在战斗最严酷时看见了希特勒——“我们以为一切都完了,可是这时元首视察了我们战区,号召我们再拿出最后一份力量,于是我们就转危为安!”其实,希特勒冒险离开大本营,还是好几个月之后的事。

    “我不得不采取冷酷无情之举。我甚至不得不把我最亲密的将军们撵走。比如,两位陆军将军(鲍克和古德里安),他们已是智穷力竭……冬天,他们中的一位来我这里声称:“我的元首,我们再也坚守不住了,我们该撤退了。”我问他,“先生,你到底想往那里撤退呀?撤多远哪?”“啊,”他回答,“说真的,我也不知道!”——“你打算后退三十英里?你以为那里就不那么冷了吗?你想过你的运输和供应问题到那里能有所改善吗?还有,如果你撤退,你想把重型武器带上吗?”这个人回答,“不带,这不可能。”——“那么你是想把它们留给俄国人了。你要是没有一点儿重型武器,将来反攻时,你认为该怎么打呢?”他回答说:“我的元首,即使武器损失很大,也该抢救军队吧。”于是我问道:“你是打算马上撤到德国边境,还是什么别的地方?你打算在什么地方喊停住?”“晤,我的元首,”他回答说:“我们大概不会有选择余地。”我只对这些将军们说:“你们自己尽快回到德国去——但是留下军队,由我来管。军队就在前线停住了””(千年帝国,戴维欧文)

    其实,在莫斯科战役德军最艰难的时刻,勃劳希契却出于对最高统帅部的怠慢和推卸责任的动机,向希特勒(此举知命后果是使希特勒误以为战事顺利,于是对美宣战)隐瞒了前线司令们发来的紧急的重要情报,毫无理由地扣压了包克在13日的险情报告(这个愚蠢的错误无疑大大有利于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为此12月下旬,希特勒向德军务指挥部颁发了一项“基本命令”,提醒他们必须重视这类报告,这是必不可少的一种领导手段——“真实地报告未完成命令的情况和本人的错误,是每个战士的职责”,而且报告时不许渲染夸张或大事润色文字,以免贻误战事。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将领们认为应该让鲍卢斯撤军,但是希特勒认为在缺乏补给和极度疲惫的情况下,让部队撤退只会加快军事上的失败(因为难逃被围歼的命运)........

    到了战争中后期,德军将领主张放弃占领的土地,缩小战线,但是希特勒主张坚守误失,而希特勒下达的所有坚守令的建议开头,全部写着:“不能失去。。。这样我们就会失去锰。。。失去镍。。失去。。。”因为德国本土完全不具备这些东西,甚至铜矿。。。

    ----------从1933年到1945年希特勒死去,由于纳粹党和普鲁士军人之间权力纠纷,希特勒与他将军们的恩怨不断,往往互相指责,这对德军的指挥影响是巨大的(这是正义力量的胜利)。

    我们无法知道谁对谁错,因为历史没有假设。但我记得在希特勒一名卫士的回忆录中,他写下了这么一段话,“突然听到了会议厅里的咆哮声,我不知道是不是应该进去,等了一会儿,将军们走了,他(希特勒)则独坐在椅子上,听着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似乎无限痛苦地沉思,见我进来了,他颓然惨笑着对我说:‘看来即使瓦格纳也无法让我安静的休息啊。'此刻,我发现他的确是老了.”

    结尾时,讲两个故事,意大利要求德国派一名将领统帅军队去非洲挽回北非的局势,陆军部推荐曼斯坦因,但希特勒选定了当时名气还不大的隆美尔,而希特勒对出身教官的隆美尔的赏识仅仅是因为希特勒读过隆美尔的一书,看出了其中的军事天才.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在意大利防御战中,陆军部推荐隆美尔,但希特勒任命了凯塞林(空军元帅)。

    德国的将领在二战中,几乎没有不称职的,现代的人们往往乐道之,但是很少有人记得,这些将领们是谁把他们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兵中提拔起来的。(曼帅1940年二流军的军长,1942年南方军群总司令;隆美尔1940任师长,1941年,非洲军总司令;古德里安1940年装甲师师长,1943年装甲兵总监)(不得不承认,魔鬼在识别人才方面的确厉害,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政治)

    后记:

    1939年开战后,希特勒“希特勒把林格叫到餐室内,令他此后为他准备更简朴的饮食。“请你注意”,他说,“普通德国人能有什么吃的,你就给我吃什么。我有责任作出典范。”” 他只要一穿上军服,生活方式便大大改观。他俨然是大战中的前线的老兵,把“元首司令部”搞得简朴到有点苛刻。他的新座右铭是“司令与士兵同甘共苦”。每天早晨,在向施洛德小姐口述当天的命令后,他便带上手枪和皮鞭向战地出发。只要天气许可,他便坐敞篷车,好让仆人和副官向士兵们扔纸烟,也好让士兵们认识他是谁。使随行人员目瞪口呆的是,他竟孜孜不倦地研究各次战斗的教训。例如,他会花上几个小时去视察伙房和饭厅,强令军官吃士兵的伙食。对于战场上的一切事务他仍兴趣盎然——只有一件事例外。当施蒙特将军要他给第一列车伤员讲讲话时,他拒绝了。他承认,他们受苦的惨象他受不了。”(乞丐到元首)(希特勒天天假惺惺收买人心,够阴险吧)

    在另一位秘书克里斯塔•施罗德的回忆录中,“身患帕金森和严重肠胃病的他住着一个没有炉火,只有一条光板床黑暗的小屋子里,一天中,他都在为焦头烂额的问题繁忙,为了将领们的阳奉阴违而烦恼,一天睡眠不到3个小时,毫无疑问,他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这人太变态了,当了元首,也不知道像人家其他元首学学,娇妻美妾,温柔乡里,多爽阿,天天过得像个高僧,果真是人类的垃圾)

    (强烈谴责希特勒匪帮的无耻野心,和平万岁)

    附文:

    德国总参的军人们,他们军事素养是很高的,但是作为军人,他们却极其缺乏政治和经济的头脑,对于现代战争中资源的影响的认识也是肤浅的.而且他们有时候也很幼稚.所以他们与希特勒在策略上的冲突就不可避免了.比如关于俄国的问题,将领们主张夺取莫斯科,而希特勒却认为应该打断俄国的经济命脉,消灭它的军事力量潜能.

      

      卑鄙无耻的希特勒是很不喜欢这些军人的,:“你们伤过军事学校而我没有,但我读得克劳塞韦茨并不比你们少,而且你们缺乏经济和政治头脑.”这一半是军事会议希特勒的开场白。

      而且,施佩尔《第三帝国内幕》虽然对于自己的问题说了很多慌,但他说到希特勒的军事才能的时候“。。。。到了43年。。似乎大家开始对元首的军事才能有所怀疑了。。。。”(在此之前,无人怀疑)

      

    1943年对于德国人来说最大的问题是战略储备已经行将枯竭。顿巴斯的矿物无法被舍弃。希特勒下达坚守令之前往往要先召施佩尔询问矿产的储备,而回答往往是:“还能坚持。。月。。月”德国的战争机器运转已经不良了。这不是几十万人能够带回来的东西。

  5. 发现Lz总是发一些

    既跟COD没关系

    又是很久以前的众人皆知的东西

    还只有文字没有图

    还不是原创

    一点面子也不给,只是想让大家知道用国产步枪也能打狙,跟COD2的关系在于:他们都是响应号召为国打仗

    至于以前有没有贴我不知道呀,不过温习一下总没有坏处,你怎么就知道新注册进来的人就看到过了咧!

  6. 在抗美援朝的英雄史册上,中国人民志愿军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曲英雄的赞歌,刷新着现代战争史上从没有过的记录,编织着一个个别惊心动魄的故事。这个年仅22岁的年轻战士,志愿军214团8连狙击手张桃芳,在金化郡上甘岭狙击战中,用442发子弹,歼敌214名,创造了朝鲜前线我军冷枪杀敌的最高记录。

    张桃芳的军龄很短,年龄也不大。1951年3月,19岁的他自愿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9月随部队进入朝鲜战场,1953年1月中旬到一线阵地。这时距朝鲜停战只有半年多的时间了。 练就一手好枪法靠得是勤奋和锻炼;成就一名优秀的狙击手则靠得是勤奋加才华;而要成为一名狙击英雄,在很大程度上就要靠天分了。张桃芳称得上是天生的狙击手。天分加勤奋,使他成为了一名狙击英雄。

      张桃芳所在连队据守的阵地,是上甘岭战役中英雄黄继光牺牲的597.9高地。自从进入阵地的那一刻,这位年轻战士就对狙击手的行当入了迷。闲暇功夫,他不是向老狙击手请教射击要领,就是端着步枪瞄个不停。因而当他真正成为一名狙击手时,很快就进入了角色,第二次参加狙击作战就击毙一名美国兵。此后40多天时间,他用240发子弹,毙伤了71个敌人,成为全连一号狙击手。

      连里的干部发现张桃芳是一名可造之材,立刻选送他到团里举办的射击训练班深造。在训练班中,他与其他狙击手们相互交流体会,经验和技术又进一步。训练班结束,团长亲自考核射手们的枪法。轮到张桃芳时,他没有打靶子,却五枪打落四只飞鸟,让所有人惊叹不已。

      回到阵地之后,张桃芳更是一发不可收拾,每次出战均有斩获,很快闯过了毙敌100名的大关,在志愿军的狙击手中崭露头角。他的事迹也上了报纸,在战友中间广为传诵。不过,对张桃芳狙击技艺最大的肯定,还是来自敌人方面。尽管不知道张桃芳是何许人,但597.9高地有位志愿军狙击手,枪法如神,对面阵地上的美国兵们却一清二楚,也恨之入骨,专门调来了狙击手,决意要拔掉张桃芳这个眼中钉、肉中刺。这就引出了一场两位顶尖狙击手之间的精彩对决。

      1953年初夏的一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张桃芳照例一早就上了阵地。他刚沿着交通沟走进三号狙击台,就有一串机枪子弹贴着头皮飞过。张桃芳脑袋一缩,趴在了交通沟里,神经陡然紧张,感觉到了一种异样的气氛。“今天苗头不对,看来对面有人在等着我”。

      交通沟里丢着一顶破钢盔,张桃芳顺手拾来,用步枪将它顶起露出交通沟。以前他曾多次用这种方法引诱对手暴露位置。可这次钢盔晃了半天,他的对手却一枪未发,显然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射手。

      “总算遇到对手了,这种小把戏糊弄不了他。”张桃芳暗道。他在交通沟里匍匐前进,到了交通沟尽头,突然窜起,几个箭步穿过一段小空地。他刚要进狙击台,对面的机枪又是一个点射,子弹紧追着他的脚跟,打得地面尘土飞扬。张桃芳双手一伸,身子一斜,像被击中似地摔进了狙击台左边的掩体里。

      这个假动作显然蒙骗了对面的射手,他暂时停止了射击。张桃芳慢慢地从掩体里探出头,开始搜索对面阵地。他先仔细观察了美军阵地上的机枪掩体,发现有两挺机枪正向其它方向射击。张桃芳没有出枪,因为他明白,这在某种程度上是诱饵。真正的对手肯定躲在其它地方,也在搜寻他的位置。只要他一开枪,马上就会引来杀身之祸。张桃芳很清楚,自己此刻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对面那个最狡猾也是最可怕的对手。

      他耐心等待着,搜索着。终于在对面山头上两块紧挨着的岩石缝隙,发现了对手的位置。张桃芳立即出枪,将枪口对准了对手的脑袋。然而就在他要扣动扳机的一刹那,他的对手也发现了他,脑袋一偏,脱离了张桃芳的枪口,紧接着手中的机枪就吐出了火舌!张桃芳再次被压制在掩体内。这一次,他的对手显然也意识到了他的厉害,机枪枪口始终对准了张桃芳的狙击台,几秒钟就是一个点射。张桃芳稍微露头,立即就会引来一个长点射。张桃芳没有着急,坐在掩体后面,静静地观察着对手的弹着点。

      过了很长时间,他忽然发现对手似乎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狙击台左侧,也就是他现在所呆的位置,而对狙击台右侧打的次数不多,并且中间常常会有一个间隙。他在砂袋的掩护下,慢慢地爬到了狙击台右侧,轻轻地把步枪紧贴着砂袋伸了出去,但没有开枪,因为他需要判定这究竟是对手的真正疏漏,还是设下的一个圈套。

      他足足等了十多分钟。机枪的弹着点表明,他的对手的确没有发现他已变换了位置。时机终于到了!当他的对手刚刚对狙击台右侧打了一个点射,把视线和枪口转向左侧时,张桃芳猛地站起身,枪托抵肩,即刻击发。几乎与此同时,他的对手也发现了张桃芳,立即转动枪口扣动了扳机。

      高手对决,胜负只在瞬间。张桃芳的子弹比对手快了零点几秒。就是这零点几秒,决定了两位的结果。当张桃芳的子弹穿过对手的头颅时,对手点射的子弹却贴着张桃芳的头皮飞了过去。

      到1953年5月初,张桃芳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以436发子弹,毙伤214个敌人,这是志愿军狙击手单人战绩的最高记录。他因此而荣获志愿军特等功臣、二级英雄称号,并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一级国旗勋章。

  7. 话说鬼子让山东八路整惨了,最后忽然思想上冒出了火花——八路整我,我不能用八路的招整美国人吗?这游击战我们头疼,不见得美国人不头疼啊。

      事实上,日军这个思路还是挺靠谱的。朝鲜战争中,美军就被志愿军八路式的游击战折腾得晕头转向。

      于是,日军决定——为了防御盟军登陆山东,我们要学习游击战,老师呢?就是八路。

      要说鬼子够虚心的,在战争中能够迅速认识到对手的优秀之处,并有学习的决心,这一点真值得我们学习。“明治维新”应该说日本人就是这么学出来的,学的把老师都给打了。

      但是,向八路学习游击战和明治维新显然不同,不能真找个八路来教吧。一来八路大概不肯教,二来八路狡猾,教着教着把皇军带进伏击圈去怎么办?青木所在的独立讨伐大队就受命在作战中注意收集八路军的相关刊物、资料文献等物,由师团组织分析,并开始在日军中根据八路军的作战特点进行相应的训练。

      要说还是有些效果的。比如,日军总结,进行游击战,最好的战场是山区,要准备放弃城市,撤进山区和盟军周旋。为此,山东日军进行了大当量的山间徒步行军训练。因为华北日军从开战以来一直有对汽车公路依赖的毛病,如果真打游击战,这肯定不行,要学习八路翻山越岭的本事,所谓“土八路瞎胡闹一身虱子两脚泡”,鬼子也学了个七七八八。1944年末,增援文登作战中日军不用汽车,用徒步行军长途奔袭,避开了八路对公路的封锁,已经有了点儿徒弟打师傅的影子。

      但是,日军学习八路军的游击战法,总的来说还是失败的。最要命的一点,游击战要求游击队融入到人民之中,如同鱼入大海,鬼子在中国老百姓中鱼入大海?那怎么可能,怕不等入就变成烤鱼了。

      这一点,日军59师团师团长藤田在他的回忆录中写得很清楚,说明他还是有认识的。

      日军的问题在于中国的土地上根本不具备它进行游击战的条件。所以,日本人虽然很会学习,而且很努力的学习,向八路学游击战,却是雷声大雨点儿小,没有什么实质的进展。

      不过日军进行了很大努力试图来解决这个问题,他们确实认识到了八路军能够隐入人海无踪影的优点。

      为什么前文提到文登呢?因为在描写山东抗日英雄赛时礼的纪实文学《解放文登——伏击战》一文中,有一段八路和日军周旋的过程,正好和青山所写的内容若契若合,只不过没意识到鬼子这样做是在学八路。我认为他们所说的是同一次战斗,因为这种事情实在太巧了。

      原文怎样写的呢?

      我伏击部队严阵以待,大家都翘首远望,注视着视野尽头的公路,争取头一个发现敌人。

      好,来了,几个黑点慢慢转过山脚,走走停停,越走越近。

      再仔细一看,大家却泄了气:几个人破衣烂衫,肩背粪篓,手拿铁锨,分明是早起出来拾粪的老乡嘛。

      那年代没有化肥这一说。农村都是积有机肥。农民经常大早晨背个粪篓子出来拾粪,在胶东农村很常见。

      老赛却从这个很常见里看出了不常见:拾粪都是沿着大路拾,来往的骡车、马车、驴车留下的粪蛋沿着公路拣就是了。蹊跷的是这几个人怎么跑到公路两边的田野里去拾粪?农民拾粪从来都是低着头看着马路一路走下去,而这几个人却边走边东张西望。

      等人再走近点,老赛忽然明白了这几个人哪里不对劲:

      头上包着白毛巾!

      在陕北、晋中等地,黄土高原上风一刮,弄一头黄土难洗。农民们总是在脑袋上包条白羊肚毛巾。华北平原上是什么情况不清楚,不过看电影《地道战》好像也有白头巾,只是包法和陕北不同。可是在胶东半岛这里,农民在脑袋上裹手巾,这可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见。

      这几个不伦不类的根本就是鬼子的侦察队!

      青木所说的,正是这个白毛巾!如果没有弄错的话,这几个白毛巾里面,有一个就是青木的老乡,日军二等兵山下户一。文登失守以后,山下随同撤退的鬼子败退到威海,到医院看望过青木。青木在出发增援文登的作战中中了埋伏,全小队人员除了他一个人以外全部阵亡,不过他也挂了点儿彩。山下则得了伤寒。战后两个人都回了日本,这次作战的前后经过,就是山下讲给他的。

      青木怎么会写这个战例呢?他是日军战史专家,专攻后勤,《陆军铁帽物语》主要的内容也是讲日军服装、随身装具的优缺点。这里的白毛巾,青木把他归到了日军特殊的被服里面,所以得到了介绍。按照青木的说法,这副打扮出来打仗的山东鬼子,只此一例,后面还有相当长的一个背景故事。

    话说山下所在的日军守备队守卫山东某城(根据有关文献,应该是文登县城),也响应号召大学八路准备打美国人——当然,也打八路。其中一条就是为了融入当地,学习八路军组织便衣队,扮装中国人。为此,日军组成了便衣侦察队。山东的八路经常便衣活动,让日军防不胜防,日军对这一点印象很深。

      也不是人人都改便衣。中国人和日本人那时候长相差别不大,外观区别不小——中国人普遍瘦而高,日本人普遍矮而壮。动作习惯也大不一样,中国人喜欢往地下蹲,日本人喜欢弯腰鞠躬。便衣队要求很高,个儿太矮的不要、镶金牙的不要、肚子大的不要、脑子傻的不要……反正是一通挑选,山下和其他二十几名聪明伶俐的日军入选。

      日本人办事认真是个优点,便衣队弄了两个汉奸当教练,封闭训练,举止神态都要学中国人,特别是便衣队内部不允许说日本话。

      俩汉奸都是当地人,一个叫杨建康,一个叫冯德平(都是音译),平时对日军极为恭顺,日本兵都说他们是“皇军的朋友”,教起鬼子来非常用心。不久,日军就认为侦察队可以出动了。

      于是,侦察队就出动参加讨伐,准备偷袭附近的八路军。

      没想到第一仗就被“土八路”给打了埋伏,侦察队轻易被识破,二死一伤。

      日军马上彻查原因,检查下来啼笑皆非。

      原来,日军为这些便衣队员配的服装都是从城门口当地老百姓那里卡来的,五花八门,穿上活像山东农民,但是,却给每一个日本兵配了一顶统一的瓜皮帽!

      于是,出去侦察,八路就看见一群衣衫褴褛的农民,拾粪而来,人人头顶一崭新的瓜皮小帽。

      捡粪的还买得起瓜皮帽?

      如此怪异的一伙人,你要是八路军指挥员看见什么反应?——人妖啊,打!

      气急败坏的鬼子下来查——谁的主意?——师团部的命令。

      原来,鬼子虽然善于学习,却也有食古不化的一面。日军的条令里面有一条规定——现役军人出军营必须戴帽穿鞋,不可光头赤足,违者送军事法庭。

      虽然是便衣队,日军师团部认为他们毕竟还是正规军人,必须遵守条令。

      怎么办?当然不能戴着日军的军帽出去了,上头让他们自己解决,作后勤的鬼子脑子一短路,就给每个便衣队买了顶瓜皮帽……

      鬼子便衣队长和俩汉奸一商量。汉奸说这瓜皮帽都一样当然不行,另外这也不是乡下人的打扮。鬼子说对,得,瓜皮帽不能戴了。

      正在这时,守备队的鬼子奉命派部队出城,打通到威海的交通,为撤退做准备,侦察队又必须出动。

      其实,我看过日军在豫湘桂作战中出动的便衣队照片,也不是都戴着帽子(也有戴瓜皮帽的)。可见对军令的理解日军各部队有不同的看法,而山东的日军,显然是比较“严格”的。

      按照青木的记述,驻文登的鬼子头儿是一个非常遵守条令的家伙,脑袋像榆木疙瘩,说你不戴瓜皮帽可以,但是脑袋上必须戴点儿东西才行。比如……这鬼子头大概是从山西调来的,说,比如像中国农民那样,围条白毛巾。山西农民头戴白毛巾,可胶东农民从来不是这个打扮啊,他怎么不出去瞧瞧山东农民的打扮?废话,城里瞧得见捡粪的农民吗。城外?我要能随便出城我还用得着便衣队吗?

      于是,就出现了《解放文登——伏击战》描述的那怪异一幕。

      毛巾,是鬼子便衣队长让汉奸杨建康(音)找来的。他是本地人,很容易弄到了许多中国的毛巾,颜色不太一样,质地也不一样,倒是很适合便衣队用,这样可以避免太统一。

      结果是照样被识破。鬼子郁闷啊。

      当然,鬼子也想不到,山西农民和山东农民在习惯上有那么大的不同。

      正是因为用白毛巾缠头,是这里鬼子独家发明,估计青木和山下所说的战例,大概是同一件事,山下所在的那个城,应该就是文登。

      但是事情还没有到结尾。更想不到的是几天以后,便衣队活着回来的鬼子纷纷病倒,高烧吐泻无一幸免。军医检查后说是伤寒。伤寒?!好端端的怎么会闹伤寒?日军便衣队长脑筋一转,就想起那批白毛巾来了。

      化验结果,那些白毛巾都带有大量的伤寒菌,显然都是伤寒病人使用过的!

      再找“皇军的朋友”汉奸杨建康,早已踪影皆无,连家眷都没了。

      火上浇油的日本兵,一怒之下把另一个汉奸冯德平拉出去枪毙。

      皇军的朋友?呸!

    1951年冬,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部队”与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板门店开始了长达19个月的马拉松式停战谈判。谈谈打打,打打谈谈。美军在谈判中理屈词穷,就诉诸武力;在战场上被打得焦头烂额,又被迫回到谈判桌上来,出尽了洋相。请看当年的亲历者亲述他的所见所闻。

      

      谈判未开先胜一局

      

      经过人民军向南打过去,美军向北打过来,志愿军再打过去……这样反复的拉锯战,小镇板门店已被炮火夷为平地了。不知是哪位将军在地图上画了个圈儿,圈定板门店为双方停战谈判地点——夜晚用探照灯直上直下地打出一条光柱,再以此为圆心,一公里为半径,画出个“非军事区’——这片瓦砾堆便成了世界瞩目的焦点。板门店处于“三八线”的临界地,有公路通往汉城和平壤。

      这天,双方联络小组和几十名各国记者来到板门店,演出了停战谈判的第一幕喜剧。美军少校联络官提出:“由谁负责搭建一个谈判用的大帐篷呢?”

      “帐篷不行!”我军联络官说,“天气越来越冷,起码也要建造木板房。”

      美军少校狡黠地眨眨眼睛,在各国记者面前采取“水涨船高”战术:“你的建议非常好!应该建造500平方米的木板房,而且还要有桌椅用具,尤其是要有供电设备,保证通讯和供暖。”

      “你想得很周到。那就由你方负责施工吧。”我军联络官反应神速。

      美国佬喜欢戴高帽子,当众逞能:“可以由我方施工。美国的机械化工兵,效率世界第一!这个,你们大家都是知道的。”

      初步协议,双方点头,写在联络小组的协商记录本上。各国记者也在随时录音和作笔记。“多久完工呢?”我军联络官立即追问。

      “木板房就是活动房屋啦,包括供电设备和桌椅,都可以在日本加工订货,海运到仁川港,距离这里就不远了,由工兵现场组装……总共3个月吧。”

      “不行!太慢啦。”

      另一位美军联络官说:“如果改成空运器材,好吧,两个月完工。”

      “太慢! 看来你方对于早日开始停战谈判缺少诚意呀!’志愿军联络官瞪圆了眼睛。

      美军几个大鼻子凑到一处紧急磋商。然后,那个少校说:“鉴于板门店目前处于你方的实际控制之下,建议由你方负责清理场地,修复公路,在小河上搭建一座汽车渡桥。如果这样分工,我方愿意争取一个月之内完工。”

      “同意这样分工。但是你方的工期仍然太长。一个月?联络官先生,你应该明白,多打一个月的仗,侵朝美军至少要增加一万人的伤亡。”

      美军少校急了:“我们不接受威胁!”

      “你这是蓄意拖延停战谈判!”

      “请问,你们认为工期多长才算不拖延谈判呢?”

      “7天。”

      翻译刚一译完,新闻记者们先叫了起来,美军少校也跟着叫:“哈罗!这里是战场,不需要神话。难道贵军能够7天完成吗?”

      “你们刚才已经承诺了建造500平方米活动房屋,现在又当场反悔,出尔反尔,这是很不老实的表现。”

      “如果你方能够在7天之内建500平方米活动房屋,我宁愿承认你所说的当场反悔。”

      新闻记者大活跃,纷纷举起拾音棒、照相机、摄影机,对准了志愿军的联络官,等待他张嘴答复。

      “可以!”我军联络官满面红光,嗓门挺大,“在协商记录上签字吧。”

      “贵方肯定是7天完工?”美军少校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了。

      “为了朝鲜人民早日过上和平生活,包括修路搭桥,全部工程7天完成。”

      闪光灯亮个不停。记者们欢呼起来。

      自以为把包袱甩给了对方的美军少校立刻伸出汗毛浓密的手来,主动与我方联络官握手:“哈哈,太好啦,感谢上帝……来来,你我马上签字。”

      双方译员立刻核对协商记录。对方强调写清“7天”、“供电供暖”等关键字眼,我方则强调写上“当场反悔”、“为了和平”等关键字眼。

      7天之后,两栋总共500平方米的装配式木板房,包括桌椅用具、柴油发电机组、电灯电话以及室外的停车场、道路、渡桥,果然神话般地出现在板门店的废墟上了!“联合国联络小组”的官员目瞪口呆,100多名各国记者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钻到屋里屋外到处拍照。他们不懂得,志愿军从来就是说话算数的。我们有强大的后盾——领导一声令下,沈阳市立刻动员27家工厂昼夜加班,分工协作,3天3夜就完成了活动房屋和附属设备的制作任务,与此同时,我军工兵连在板门店也完成了清理场地、修路架桥工作。一昼夜运输,一昼夜安装完毕,还提前48小时呢。人民军的联络官又动员附近的朝鲜妇女,把山上的马尾松也移栽到了会场四周。

      很快,一条内容相同而说法各异的电讯分别刊登在全球几百家报刊上,标题大都是“板门店的奇迹”,“中国人旗开得胜”,“毛显示神力”,“中国人说到做到,谈判未开先胜一局”,“人海战术又一实例”,“美军代表承认当场反悔!停战谈判前途多舛”……美军代表好比吃了迎头一棒,十分恼火,此后经常拒绝新闻采访,还发生多次驱逐记者的事件。

    “打白旗”的车队

      

      每天上午8时,即使谈判代表不来,双方的联络小组和新闻记者们也会来到板门店,下午5时以前必须撤离。对方的谈判代表团驻在汉城,我方代表团驻在开城。虽然板门店“非军事区”里任何人不得携带武器,但是,战争激烈,往来的途中仍然有个安全问题。换言之,谈判代表(包括联络小组和新闻记者)的车队或直升机都需要有明显的识别标志。

      “建议双方车队挂红旗为标志。”我军联络官先发制人,“红色最显眼。”

      “不不!这是不能接受的。联合国的旗帜是蓝色的。建议双方车队挂蓝旗为标志。”

      “蓝颜色不醒目,太阴暗。而且,我方军民,包括空军和高射炮手,看见蓝色旗帜就打!这已经是一年多时间里养成的作战习惯了。为了不发生误伤,你们千万不要挂蓝旗当靶子!”

      大鼻子们又凑到一块去紧急磋商几分钟。然后美军少校说:“以醒目的颜色为标志,这是符合科学道理的。除了红色,只有白色最醒目。我建议双方车队都挂白旗。”

      “既然你们承认红色最醒目,为什么还要选择白色呢?我方提出挂红旗的建议在先呀!”

      “不行!红色是你们专有的颜色。”

      “太阳是红色的,也是我们专用的吗?”

      “你们CCP的旗子全是红的。”

      “不对。你缺乏起码的知识。我们的党旗上有金色的镰刀斧头,国旗上有5颗金星,怎么能说全是红的呢?”

      “总之,贵方不能强加于人。”

      “我方坚持挂红旗!”

      “我方坚持挂白旗!”

      “好吧,为了谁也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对方,我提出折中方案:我方车队挂红旗,你方车队挂白旗。”

      “这,”这……”

      “这是双方自愿选择的标志色,都很显眼,符合科学道理。如果贵方再纠缠此类枝节问题,那只能说明你们蓄意破坏停战谈判。”

      面对许多国家的新闻记者,美军少校理屈词穷‘只好在协商记录上签字。

      此后长达19个月的时间里,美军谈判代表团每次都是打着白旗进入板门店“非军事区”的;西方记者也跟着天天打白旗,只好在报纸上自嘲:“虽然谁都知道打白旗意味着什么,但是总比挂蓝旗当靶子舒服一些。”

     摆谱反丢了脸

      

      美国佬爱摆谱,想用排场来压我们弓头。大清早,美军谈判代表团的车队从汉城出发,虽然每辆车上都插着白旗,却是浩浩荡荡、一串很长的车队。原来他们的正式谈判代表每人一辆吉普车,联络官和新闻记者3人一辆,其首席代表还乘坐一架直升机。来到板门店的停车场,在他们那一侧,一拉溜地排开40辆美式吉普车,还有直升机,好不威风。我方这一侧,只有十几辆插着红旗的苏式吉普车。按照协议,双方代表和各方邀请的新闻记者人数都是对等的,所队车多车少也属一“景”——西方记者喜欢把它拍下来作为实力强弱的对照”。

      这样的摆谱只让美国佬高兴了两天。第3天情况大变。只贝板门店停车场我方这一侧也整齐地排放着40辆美式吉普车,连车上的白色五角星(美军的标记)也没有涂掉,却是每辆车上都插着红旗——原来这是志愿军缴获的战利品,而且也摆着一架同样的美式直升机。

      美军代表大惊失色;哑口无盲,连抗议都提不出,谈判休息时也闷坐在木板房里抽烟,没脸出来散步。新闻记者们却很兴奋,争着拍照,发消息。但是他们不知道,这是我方代表团一个电话,附近的志愿军部队就把缴获的美军吉普车开来40辆,说是要100辆也有。

      只是那架美军的直升机已被我牢击伤,飞不起来了,是战士们连夜抬来的,先摆摆样子。部队首长答应,很快再送两架完好的美军直升机过来。这不是秘密,老美从来就是我们的“运输大队长”嘛。

×
×
  • 创建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