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content

daGER

初级会员
  • 帖子总数

    416
  • 注册时间

  • 上次访问

论坛帖子 由 daGER 发布的

  1. 56冲比81好吗?

    很多资料都说81比56好

    56现在现役部队应该都不用了

    早在78年,我军就确定下一代武器口径为5.8MM,根据情况需要设计了81,其目的是在装备小口径自动步枪前进行过渡,所以说81的设计非常仓促,不过应用的是很成熟的技术(柔和了多年来56枪族的技术特点),81的结构和56很相似,特点是介于56冲和56半之间,81步枪是枪族的基础枪,其主要零部件都要与81轻机枪互换通用,因此零件寿命必须按机枪的寿命要求(20,000发),但步枪的重量又不得太重。56自改为冲铆机匣结构后寿命定为10,000发,而且难以保证,往往在节套闭锁肩根部出现裂纹;因为81闭锁构件结构与56基本相同,也是冲铆机匣,要按20,000发寿命要求,节套闭锁肩部位必然是最薄弱环节。采取的弥补措施是:改变预转衬铁在节套上的装配形式,保持闭锁部位的完整,不削弱闭锁肩根部强度,并加强了节套右闭锁面与其基体的横向、纵向联接。自动机的运动、开闭锁直接影响武器的射击精度,尤其对点射精度的影响更为明显。为提高81枪族射击精度,围绕自动机设汁采取了一些综合措施。加强对自动机运动的导引,机框导轨长度连同复进到位后的辅助导轨。全长为110mm,相应的机头杆部与机框配合长度为70mm,使每一发枪弹的闭锁状态尽量一致。又靠拢了机匣导轨、复进簧、活塞与枪管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复进簧、活塞与枪管中心距离为18.5mm(56冲为25mm),机匣导轨位于枪管中心上方6mm,与活塞、复进簧中心靠拢,使自动机运动平稳,运动件质心降低,减小动力偶作用。减小运动中撞击,防止射击时全枪振动影响点射精度。枪机运动为较长行程130mm(56半为100mm),保证自动机后退与复进适当能量,控制合理射击频率,前后到位撞击面尽量接近枪管中心并左右对称。但由此导致扳机护圈与弹匣座之间距离过长,外形不够美观。

    根据对越作战反映,81枪的性能远优于56系列,尤其精度方面堪称典范,开创了81式AK的先河,成为外贸的抢手货

    gallery_3805_36_71167.jpg

  2. MP44的真家伙远没有游戏中的好看,弹夹太长了,有点不成比例鸟。

    另:上次跟别人聊天,说AK是MP44的儿子,结果被人家BS了半天,说这纯属妖言惑众。谁清楚给说明一下?

    目前国内的网站和BBS上流行着一种说法,认为AK-47是抄袭了MP44/Stg44而设计出来的,证据就是两者外形相似,而且“Stg44一出现马上就有了AK-47的最终设计方案”,何况卡拉什尼科夫本人也声称是Stg44启发了他设计AK-47的。但事实上Stg44和AK-47的基本结构和原理,都有着极大的不同;AK-47的最终方案是经过大量试验的验证而改进出来的,并不是突然就成型,就算是AK-46和AK-47之间都有很大的区别;至于所谓的外形相似,其实也只是轮廓投影的相似而矣,就外形而言,就算是刚接触军事的菜鸟都不可能把两者外形搞混。Stg44和AK-47最相似的地方就是设计概念,但同一时期许多前苏联著名枪械专家所设计的新型突击步枪的设计概念都与Stg44相似。与AK-47一同竞争的样枪,尽管结构、原理都不尽相同,但设计概念和基本的性能指标都很接近——都是与Stg44相近,不过在那个年代,也只有Stg44是唯一技术成熟且有大量实战经验的参照物(其他一些突击步枪产量极小,有些甚至只有试验品)。但当你拆开一把AK-47时,你可能会觉得它很像拼装的美国M1伽兰德步枪和M14步枪。AK-47与它的最大对手——斯通纳的AR-15一样,既揉合了前人的精髓而又带有设计者自己技术性质的创新设计的步枪,设计AK-47时参考的并不仅是Stg44。

  3. 看你的头像,想问一下:咱们的95式咋样?好用吗?

    不材,俺感觉95枪本身没什么特点,弹却是一流,俺一个朋友是做防弹服买卖的,前段时间搞测试,他跟我讲:95的5.8弹可以轻松穿透4级防护标准的防弹陶瓷板,穿透力是同类小口径步枪中的老大,这里说的是普通弹,要是重弹穿透力更强

  4. 可以这么说,在MP44之后的凡是能使用大/中威力枪弹的都可以称为MP44的儿子/孙子/重孙子,区别在弹不在枪,自动武器的结构早在19世纪中期就已经成型了,二战胜利后各国军队都对发射大威力枪弹的自动步枪感兴趣,,FNL、AK和T44(也就是M14)都是在40年代末50年代初搞出来的东西,毛子的AK搞的快,不和北约的掺和,FAL和M14慢些,主要是NATO成员国军用物资标准化理念推出以后,英国人想把.280口径最为标准口径,美国人要用T65(M1GRAND上用的弹)的762X51弹,论证多年,终于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北约最后采用了美国人的口径

  5. 电视片中一直说张老的狙击阵地是30米宽阵地内的4个狙击台,另一个在坑道内,相距很近。这就非常不合逻辑,在这么固定的阵地,短时间内多次进行成功的狙杀,而敌人没有合理的反应,非常值得怀疑。

      设想:“如果你是敌军指挥官,对面一个30米宽的阵地,3个月敲掉你一两百人,你就只会命令部下缩头躲起来?还不调动炮火,把那30米壕沟加上坑道口炸成沙滩?”

  6. 不仅是张桃芳,包括苏联狙击英雄瓦西里·扎伊采夫与埃文·科宁少校的决斗貌似也是忽悠的:

    当时由于战争资源的贫乏,军队鼓励士兵们都要向狙击手学习——用最少的资源去杀死最多的法西斯分子。为了推广狙击手运动,苏联的宣传部门大肆宣传一名苏联狙击手瓦西里·扎伊采夫(Vasili Zaitsev)和埃文·科宁(Erwin Konig)少校在斯大林格勒展开的一场生死决战的故事,这种故事被一位美国作家威廉·克雷格(William Craig)写进了一本名为《兵临城下——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书中,并在2001年被改编成电影《兵临城下》。

    不过有关这次决斗的真实性,一直备受怀疑。许多专家经过考证后都认为这是苏军宣传机构为了鼓舞低沉的士气而编造的故事。有意思的是,在扎伊采夫自己的回忆录中,山地部队的科宁少校变成了党卫军汉斯·托瓦德(Heinz Thorvald)上校。但无论是科宁少校还是托瓦德上校,在德军的资料中都查无此人,而苏军宣传资料中称科宁少校所执教的柏林狙击大学在历史上也没存在过。不过虽然这次战斗有争议,但扎伊采夫却是真实的狙击英雄,在被地雷炸伤前,扎伊采夫在斯大林格勒已经有242个射杀记录,而到战争结束时他已经有400个射杀记录(但另一些资料说只有149个)。除了扎伊采夫,苏联还有许多优势的狙击手,虽然这些男男女女的狙击手们没有对战争结果起到决定性作用,但却对战争的胜利有很大的帮助。

  7. 苏联刚开展狙击手计划时,由于国内没有合适的瞄准镜,苏联通过军事合作接收了纳粹政权提供的蔡司Dialythan瞄准镜,安装在安装在龙骑兵步枪上。而苏联第一种狙击步枪瞄准镜是4倍的PE瞄准镜(俄语VP),这正是蔡斯Dialythan瞄准镜的仿制品,安装在M1891/30步枪上。PE瞄准镜可调高低、风偏和焦距,第一种镜架系统是安装在六角形机匣顶部对正枪膛中线的位置上,但这种中线型镜架不适用于圆形机匣,所以在1938年后的镜架改为安装在机匣左侧的形式,此外侧式镜架系统也便于装填和使用机械瞄具。gallery_3805_36_3417.jpg

    98K最早配的是4倍的ZF39(ZF是德语望远式瞄准镜Zielfernrohr的缩写),通过瞄准镜环的支柱安装在机匣的前后环上。后来出现的1.5倍ZF41瞄准镜则是安装在照门的左侧。ZF41瞄准镜的优点是瞄准镜架比较低,瞄准基线与机械瞄具的瞄准基线接近,而且不影响用桥弹装填枪弹,但缺点是视场太窄,因此后来又重新采用了4倍的瞄准镜,例如ZF42瞄准镜。不同的4倍瞄准镜分别用两种镜架,一种是固定在机匣环上的顶式镜架,另一种是固定在机匣左侧的侧式镜架。

    gallery_3805_36_28665.jpg

    关于张桃芳,俺认为仅仅是个美丽的谎言

  8. 战争时期改造武器的成本要远低于制造新武器的成本,比如解放初期在国内地方民兵等组织曾掀起过改造TOMSON的热潮,TOM在更换相应配件后使用51式手枪弹,不过使用的不是TOM的20弹夹,而是用50式冲锋枪的35发弹夹(如:电视剧<乌龙山剿匪纪>中解放军使用的TOMSON),所以说PPSH41用MP40的弹夹型并不少见,改进几个关键的部件即可

  9. 呵呵,吵的这么热闹?

    小a不是说的很清楚吗?

    1、馒头人人平等、开心娱乐第一

    2、所谓分成1队2队或者SD、TEM队也好,仅仅是个称谓。不会违背第一条原则。请不要误解和曲解。

    3、对于比赛和对内训练,仅仅队SD队中队员做出要求,所谓的训练也是为和兄弟战队比赛中作些准备,让常玩的馒头保持默契和磨合期。并无其他意思。

    4、建议馒头服中馒头人数够多的话,组织馒头内部对抗赛。各个模式都搞一下。

    我支持369的想法,说白了也没什么1队2队的区别,更没什么等级分化,打比赛谁能上谁就上,切勿人为的搬弄是非、制造矛盾,有想法可以上TS上交流,搞的火药味那么浓才有背于馒头的初衷:团结。

    我工作忙估计只能排到3队4队了,痛并快乐着。。。。 :rolleyes:

×
×
  • 创建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