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content

晚风中的笛手

初级会员
  • 帖子总数

    231
  • 注册时间

  • 上次访问

由 晚风中的笛手 发布的全部内容

  1. 正面全身 背面全身 掷弹筒特写 自卫武器
  2. 抗战胜利勋章套盒 原始抗战胜利勋章 背面 抗战胜利纪念章 此为后来补发的抗战胜利勋章 背面(地图很大,包括外蒙) 国军抗日士兵
  3. 1、近卫师团 近卫师团太平洋战争中在印尼的Sumatra岛扫荡,并担任当地的警备。1943年5月14日,近卫师团改称为近卫第2师团,近卫第3连队的主力移驻到Andaman群岛,之后不久又回到Sumatra岛。师团分散在岛的各地,准备迎战美军的登陆。但是美军实行“蛙跳”战术,一直没有进攻印尼,一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为止。 2、第1师团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战局一直不见好转。第1师团就受命被调入莱特岛。1944年11月1日,第1师团奇迹般的在莱特岛西岸的奥尔默克登陆,准备北上以卡里格拉为据点进攻塔克罗班。但是在东岸登陆的美军已经完全占领了塔克罗班地区。11月5日美军和第1师团在李蒙峡谷遭遇,在之后的50天内,第1师团和美军互有攻守,呈胶着状。然而最终第1师团因补给不利,无奈撤向李蒙峡谷的西侧的坎奇伯特山中。12月25日,第14方面军司令官的山下奉文大将下达了“自给自足,永久抗战”的命令。第1师团奉命转移到色布岛上。1945年1月,撤离该岛。莱特登陆时有1万5千名士兵的第1师团此时只剩下800名士兵了。 3、第二师团 太平洋战争一爆发,第二师团立即被配属给今村均中将的第16军。1942年在攻陷爪哇之后,被命令在当地警备和扫荡。但是,第二师团被卷进了与其命运相关的所罗门群岛的战役。1942年8月开始的瓜岛攻坚战,才是第二师团恶梦的开始。为了夺下瓜岛的飞机场,作为先遣队,第二师团派出了以步兵第4连队为基干而组成的青叶支队(支队长:那须弓雄少将)。为了与此配合,川口支队(支队长:川口清健少将,福冈的第35旅团为基础)和青叶支队一同在瓜岛登陆。9月2日,第一次瓜岛机场争夺战以日军的失败而告终。10月初,第二师团主力在瓜岛成功登陆,于24日和25日进行了第二次总攻击。然而得到的又是惨败,并且以那须少将为首,步兵第16和29连队两个连队长都战死。雪上加霜的是11月3日,步兵第4连队连队长又战死了。这就意味着在瓜岛的第二师团失去了他们所有的步兵指挥官。再加上食物和弹药的补给已经完全被切断。“瓜”岛变成了“饿”岛(日语中,“瓜”的发音和“饿”的发音相同),不断有士兵饿死和逃走。日军大本营终于决定中止瓜岛争夺战,1942年下令撤退,而瓜岛的第二师团的残余部队直到1943年2月才全体正式撤离。之后,第二师团在菲律宾被重建。1943年9月开始被任命担任印尼、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警备工作。1944年,第二师团被投入到缅甸战场,但是作战还是失败了,1945年2月,第二师团被英国赶出缅甸,最后在西贡想盟军投降。 4、第3师团 第3师团一直在中国战场作战,参加了大陆打通作战(一号作战)。我们称之为豫湘桂战役。这次战役分为第一期京汉作战和第二期湘桂作战(日方的叫法),而第3师团参加了湘桂作战。这个作战的宗旨是:确保从汉口到越南的铁路沿线,破坏在中国华南地区的B29的机场。作战成功了,最后师团在前往上海的路上,迎来了无条件投降的那一天。 5、第4师团 第4师团太平洋战争初期参加了日军对菲律宾的进攻,之后曾一度回国整编,1943年再次被动员,被派往印尼担任Sumatra岛的警备。最后被派属给第15军进驻在泰国。不久在泰国Lamphum向英国东南亚军区无条件投降。 6、第5师团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五师团被配属给山下奉文中将的第25军,参加进攻马来西亚、新加坡的战斗。马来西亚、新加坡战役之后,以第41步兵连队为基干组成了东支队。这支部队的预定任务是在菲律宾各岛执行扫荡,但是没过多久就被编入第17军(军指挥官:百武晴吉中将)。之后被派遣去参加莫尔兹比港攻坚战。而莫尔兹比港攻坚战的惨败,让这支队伍回到平壤参加补给新兵,被编入重建的第30师团。师团主力在第8方面军今村均大将的指挥下,转战于巴布亚新几内亚。在现在印尼的塞兰岛1945年8月15日迎来了投降的那一天。师团长山田清一由于师团伤亡太大在投降时切腹自尽。 7、第6师团 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年末第6师团被编入参加瓜岛争夺战的第17军(百武晴吉中将)。最初大本营有将第6师团派往瓜岛的意向,但是最后仍然决定放弃瓜岛。师团主力被派往所罗门群岛以北的Bougainville岛,而第13连队被派往以新乔治到为中心的中部所罗门群岛。随着遭到美军的顽强抵抗,损失相当大,之后第13连队于1943年9月下旬也撤回Bougainville岛。以第6师团为主力的第17军坚守着Bougainville岛,但是11月1日美军在日军防卫最薄弱的岛的西海岸登陆成功,立刻建成了桥头堡和机场。日军几次试图将美军赶回海中,但是都以失败告终。美军在Bougainville岛登陆之后所没有采取积极的攻击态势,但是接美军班的澳大利亚军却毫不手软,频频向第6师团发起攻势。第6师团节节败退到布因地区。就在这时候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了。 8、第7师团 在太平洋战争开始的初期,第7师团还是在北海道担当他的防卫工作。1942年8月以其步兵第28连队为基干而组成的一木支队(支队长:一木清直大佐)奉命去争夺瓜岛的飞机场。一木支队的先头部队与8月21日在滩头阵地上全军覆没,支队长也被当场击毙。之后和第2师团的川口支队一起登陆的第二梯队也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出征的旭川第28连队的2507名子弟兵中仅有143名生还。之后第7师团的主力被派往北千岛,还是回到了防卫北海道的这个起点。1945年8月15日迎来了投降的那一天。 10、 第9师团 1944年6月美军在中太平洋的重镇:塞班一举登陆。最初,第9师团是被准备作为抑制美军在塞班登陆的阻击部队而在塞班布防的。7月7日随着塞班守军的全军覆没,第9师团被编入第32军(担任冲绳防卫,指挥官:牛岛满中将)。第9师团在冲绳南部构筑了相当规模的阻击美军登陆的阵地(事后的事实也证明,让美军大尝其苦头)。从日俄战争开始到二战,第9师团都是在恶仗、硬仗中披荆斩棘的走过来,对此第32军的首脑给予第9师团极大的希望。并且按照第9师团的战术特点,量身订制了以第9师团为中心在滩头给美军致命一击的作战计划。但是为了填补部分部队从台湾调往菲律宾后,在台湾产生的兵力空白,第9师团无奈于12月末奉命前往台湾,尽管在第32军首脑的强力反对之下。失去第9师团的第32军放弃了积极的滩头阻击作战,不得已采用了利用地形的持久战的战略。1945年4月,美军跳过台湾直接攻击冲绳,日本大本营的许多作战参谋对于当时把第9师团调往台湾的行为称之为“参谋本部这辈子最白痴的行为”。就这样,日本最精锐的部队之一的第9师团没有和美军交过手,就在台湾无奈的投降了。 11、第10师团 1944年2月师团的一部被派往中太平洋,而师团主力于7月前往南太平洋。最初的预定是派往台湾,但是最后还是被抽调去了菲律宾的吕宋岛。第10师团在尚武集团(属于第14方面军,指挥官:山下奉文大将)的指挥下,于1945年1月开始与登陆上来的美军展开了约半年的拼死相搏。面对强大的美军,第10师团发起一次次的肉搏战,拼命的抵抗。在物资和火力占有绝对优势的美军的攻势下,第10师团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处于全面崩溃的状态,于1945年8月15日无条件投降。但是吕宋岛全岛的日军投降还是9月2日的事。 12、第11师团 太平洋战争初期,第11师团还是在满州驻屯。1944年2月,第11师团和第1师团的一部分兵力被抽调出来,编成了第6派遣队并派往关岛。这支部队后来改称独立混成第10连队,在关岛全军覆没。之后,师团在满州驻屯到1945年4月。1945年4月,第11师团和第57师团(弘前)一起被调回本土。第11师团驻守在四国,准备和美军的本土决战。在准备中,第11师团迎来了投降的一天。 13、第12师团 1936年4月第12师团奉命到满州驻屯。1941年7月小仓的第14连队被编入新设的第25师团。在满州期间,第12师团的主要任务是讨伐当地的抗日游击队。1944年11月师团被派往台湾。第12师团从朝鲜釜山经海路前往台湾,途中载着第12师团的运输舰中的3艘被美军的潜水艇击沉。1945年1月,虽然遭受了一定的损失,第12师团主力陆续到达台湾,在台湾西海岸担当防卫。就这样,这支生力军在没有和美军交过手的情况下,在台湾无条件投降了。 14、第14师团 1940年8月,第14师团被任命在满州永久驻屯,第三次踏上了中国大陆。太平洋战争爆发,经过了关特演(关东军特别演习),师团依然在满州不动。然而以瓜岛的败北为转折点,日军在太平洋上开始节节败退。1943年8月,日本大本营策定了绝对国防圈(千岛列岛、硫磺岛、内南洋“马里亚那诸岛—卡罗林岛—马绍尔群岛”、西新几内亚、缅甸),但是要守这么漫长的防卫线,太平洋上现有的兵力是不够的。所以在满州驻屯的第14师团被抽调出来派往帕劳群岛。第14师团在1944年4月末到达帕劳群岛。师团主力担任帕劳本岛的防卫任务,而步兵第2连队负责拥有机场的佩里留岛的防卫任务。帕劳群岛的南端的安加维尔岛的防卫则是交给了步兵第59连队第1大队。1944年6月美军攻占塞班。进入9月美军加强了对帕劳的轰炸。9月15日,美军海军陆战队第1师开始准备在佩里留岛登陆。1944年11月20日,日军守备队的指挥官:中川州男大佐(步兵第2连队长)向大本营发出最后一封诀别电报之后切腹自尽,到11月20日为止第14师团共抵抗了70天。与此同时,安加维尔岛的守备队约1200名官兵在第81师约2万名美军的猛攻下,33天后全军覆没。在帕劳本岛的师团主力虽然没有遭到美军的攻击,在饥饿和空袭的威胁下也损失惨重,无条件投降对他们来说是种解脱。 15、第16师团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第16师团被编入在进攻菲律宾的第14军(本间雅晴中将),参加了第一、第二次巴丹半岛的攻坚战和菲律宾各岛的讨伐战,之后便在菲律宾驻屯。到了1944年,第16师团移驻到了莱特岛。10月12日麦克阿瑟率领着盟军开始在莱特登陆。驻守在莱特的只有第16师团,势单力孤,阻挡不了美军四个师的攻击。第16师团集中兵力死守着塔克罗班机场,但是没多久就失守了。重新夺回机场的战斗也失败了。大本营决定在莱特岛与美军决战,不停地向莱特派遣兵力。莱特岛的攻防战持续到了12月,日军伤亡惨重。12月15日,美军在明德罗岛登陆成功,把战火烧到了吕宋岛附近。而莱特岛的决战变得没有一点意义了。大本营命令在莱特岛的日军“自给自足,永久抗战”,而这时第16师团也没多少有生力量了,残部退到坎基伯特山里展开了游击战。战后,根据日本厚生省(卫生部)的内部资料,第16师团共有13778名官兵参加了莱特岛的战役,其中战死13158名,幸存者仅620名。牧野四郎师团长也在无条件投降的命令到来前5天战死了。 16、第19师团 1938年随着张鼓峰事件的爆发,师团立即被派往前线。然而随着日本在中国这个战争泥潭中越陷越深,日本大本营方面不愿将事件扩大也为了避免对苏开战(实际上一点便宜都没沾到)而于7月26日命令第19师团立即开回驻防地。之后,苏军得势不饶人连下张鼓峰的要地,出于无奈第19师团师团长尾高龟藏中将擅自命令向苏军还击。战斗持续了11天,第19师团虽然坚守了阵地,但是损失将近20\%的兵力,于8月10日宣布停战。太平洋战争中第19师团依然在朝鲜半岛北部担任防卫任务。1942年9月步兵第74连队(咸兴)被抽调编入了第30师团,师团于1944年12月进驻菲律宾的吕宋岛。师团主力属于尚武集团(属于第14方面军,指挥官:山下奉文中将),担任林葛安湾北部的圣菲尔南多地区的防卫工作。1945年1月9日,第19师团在林葛安湾迎击了前来登陆的美军。但是美军无论在兵力和火力上都占有绝对优势,将第19师团赶进了北部的山岳地带。当第19师团正准备展开游击战时,日本无条件投降了。 17、第20师团 1942年年底,第20师团被派往太平洋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前线。1943年1月在维瓦克岛登陆成功的师团主力主要把精力放在机场的建设和修筑菲尼斯蒂尔山脉沿海地带的道路上。4月前往麻丹修筑道路。9月22日美澳联军在芬施哈芬登陆之后,立即与在那里守备的第80连队混战成一团,尽管自然条件恶劣但师团主力还是拼命增援。然而终究不是美澳联军的对手,于1943年底撤退到西奥。1944年1月2日,美澳联军在冈比登陆,此举意图切断第20师团的退路。师团无奈退往麻丹。在热带丛林中有很多士兵掉了队,但终于在2月底到达麻丹。然而到了麻丹之后等待第20师团却的是一纸新的命令:前往爱达培。行军比在热带丛林中更艰苦,大片的沼泽地吞噬了不计其数的官兵,师团长片桐茂也在维瓦克附近战死。自4月下旬到5月上旬为止,师团的各个部队陆续到达维瓦克。但是由于美澳联军下手比日军快了一步,率先在荷兰蒂亚和爱达培登陆的原因,第20师团变得进退不得。第18军司令官安达二十三中将为了得到部队的生存空间,下令与美澳联军决战。7月开始第20师团在饥饿和疲劳的困扰下,展开了爱达培攻坚战。但是因为死伤惨重,战斗减员严重,于8月3日终止了战斗。之后,师团在饥饿、疟疾等流行病以及澳军的围攻下,实际上已经没有作战能力了。1945年7月25日,安达中将下令“全员牺牲报国”,但之后不久日本就无条件投降了。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登陆时,第20师团有25572名如狼似虎的官兵,而投降时只有785具连枪都举不动瘦骨嶙峋的骷髅了。
  4. 1984年11月28日凌晨,老山战区,万炮齐鸣,撕人肝肺的火炮声弹带着复仇的火焰,划破黎明前的夜空,呼啸着分别砸向越军的各个前沿阵地、指挥所。配合佯动的一些前沿阵地也响起了密集的枪弹声。铺天盖地的爆炸声,密集的枪弹声,仿如一场大的进攻战斗在老山地区全线展开,令越军摸不透我方的真实意图。 在我师团强大炮火的掩护下,陆军第32师94团四连及其配属作战的官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乖势扑向越军968诸阵地。一个小时之内,全歼该高地守敌。整个战斗打得干净、利落,除几名战士负伤外,全连无一阵亡。 这是继十四军部队收复老山后,首批轮战部队最成功的一次拔点作战。以一个连队的兵力拔点一个连的防御阵地,虽然战斗规模不大,也可能上不了军史,但作为一次成功的战斗,令人难以忘怀,也为后期轮战部队的拔点作战开了一个好头。 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以极少的代价取得软大的胜利,这是每个指挥员都必须首先想到的问题。作为参战的军人,回顾过去的历史,并非是为了炫耀。一则为了让人们了解过去的一些真实情况,怀念那些英勇无畏的战友,二则可以相互学习和探讨,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这次成功的战斗,有以下几点成功的经验值得肯定: 一是精心准备,计划周密。 自7、12友军粉碎越军师、团级规模的进攻后,越军元气大伤,开始调整布暑,伺机反扑。同时,越军采取重炮轰击和小股偷袭的方式,不断地对我首批轮战部队进行轰炸和骚扰,企图改变其战场上的被动局面。尤以9月18日以后的几天时间,对我方各阵地的炮击达到空前的程度。越军先后对我老山各个方向和前沿阵地,使用了近万发炮弹进行狂轰烂炸。 从4月28日14军40师收复老山到7月底全部移交阵地给我部,由于友军战斗频繁,工事极为简陋。作为首批接防的的部队,当时我师前沿部队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尽快熟悉敌情,完成兵力部署,站稳脚跟,巩固和守住阵地,抢修和加固工事,防敌炮击和偷袭。在无把握的情况下,不轻易出击。待敌情和地形基本熟悉后,经过长时间的精心准备,师决定,由我团拔掉越军的968高地,一则打乱敌人的战斗布置(事前我情报部门已得知越军将有一次大的军事行动,同时上级已通知我师推迟换防的时间);二则可以减轻那拉方向(当时敌我争夺与反争夺的主要地区)的压力。 为确保这次战斗的胜利,事前师、团两级先后数次修改作战方案,一次比一次更加完善。同时,对确定参战的分队和配属作战的人员,组织他们反复进行沙盘推演,要求参战的每个班、每个排、每个兵都要对进攻的目标、任务,发展方向、协同配合等做到心中有数。凡参过战的人都知道,战斗一旦打响,阵地上硝烟弥漫,相互之间有时很难看清目标,一旦失去联系,失去方向,就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伤亡,影响整个战斗。事后证明,由于准备充分,计划周密,组织严密,各自的目标和任务明确,为战斗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步炮协同,密切到位。 在战中,战斗伤亡的大小,进展是否顺利,步炮协同十分重要。很多失利的战斗,往往与步炮协同有很大的关系。战斗中,有时由于敌情的突然变化,常常出现需要炮兵支援的时候,支援不上;不需要支援的时候,往往又盲打一气,有时还误码伤自已人。这次战斗,师、团营、连大小口径火炮,事前都明确了各自的目标和任务,准备了足够的弹药,协同方案非常紧密,叫打就打,叫停就停,忙而不乱,紧张有序。从炮火准备到战斗结束,根据步兵的需要,随时支援。尤其是对1058高地的越军,从战斗开始到结束,至始至终处于归属我团直接指挥的三十三师炮团和我团100炮连的火力压制下,未敢抬头放出一枪一炮。确保了我进攻连队侧翼的绝对安全。 三是通讯联络,畅通无阻。 战时的通讯联络,是确保指挥畅通的关键。那时部队的通讯装备,确实不是很好,不象现在,大都拥有手机,通讯联系方便得很,要想找人,拨个号码都通了,不想别人听到声音,放在振动上,发个信息就解决问题。那时团里的野战通讯,用的是XX式电台,开机前还得手摇发电,又笨又重又不方便。连队是761指挥机,而且只有排长和连长才有。而无线通讯非特殊情况或战斗打响是不充许随便开机的。通讯联络主要靠阵地上的有线电话。为了确保这次战斗的指挥畅通,师团两级通信部门对阵地上所有的线路进行了全面的抢修和守护。前指由副团长带几名参谋干事直接设在冲击出发地域。连队开始进攻后,通过步谈机将情况报到前指,再由前指用有线电话报到团基指,基指报到师指。战斗中班排的每一个行动,每占领一个阵地,每进入一条堑壕,都及时传到各级指挥所。各级指挥员再根据战斗进展情况,及时调整支援方案,指挥或调动部队配合,或请求本级和上级炮火支援。上下左右的行动,紧张有序,忘而不乱,指挥调度,得心应手,确保了战时的通讯联络畅通无阻。 四是灵机应变,果断撤回 战场态势,有时变化很快,作为指挥员,如能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果断处置,可以避免或减少人员的重大伤亡。这次战斗,由于我强大炮火的急袭,至始968高地越军坑道、掩体、堑壕等表面工事大都被摧毁。原计划四连攻占968高地后,立即转入防御,抗敌增援和反冲击。由于战斗进展顺利,越军与其上级的联络中断,再加上其它方向佯动性攻击,此时越军尚未察觉其阵地丢失,开始试探性地向968方向打炮。鉴于抢修和加固工事的时间来不及,一旦越军发现其阵地全部被占领,必然进行大规模的炮击。为了避免出现重大伤亡,团首长当机立断,果断做出决策,将所有参战人员全部撤回我方阵地。事实证明,这一决策非常正确,后越军知道其阵地全部丢失后,开始炮击,此时我四连早以安全撤回。 五是战时鼓动,及时有力。 适时做好战时政治动员和战时鼓动工作,对确保部队高昂的士气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战时,根据部队在不同阶段的任务,采取适当的方式,举行适当的仪式,进行适当的鼓动,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好的作战方案,最终需要战斗人员来完成。进入临战状态的官兵,最怕出现的是胆怯、恐慌和信心不足,哪怕稍有流露,就会影响整个士气,特别是指挥人员。我团决定由撤下阵地休整的四连担负拔点作战任务后,团里将临战动员的时机,选在连队向冲击出发地域出发之前。当时的战场气氛特别好。连队就住在老山主峰北侧,离前沿阵地不远。临战动员时,我方炮兵开始试射,炮弹不时从头上呼啸而过,越军的炮弹也在我们四周不停的爆炸。战士们整装待发,高唱着“战士上战场,什么也不想、、、、、”的雄壮歌声,士气空前高涨。歌声、炮声、亢腔激昂的动员声,尖刀班、排视死如归的誓师声,如同一曲催人奋进的战斗交响曲,把战士们杀敌立功的士气推到了高潮。及时有力的战斗动员和战时鼓动工作,为这次战斗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这里要指出的是,这次拔点作战,虽然只是一个连队参加,但全师上下,尤其是炮兵部队都直接或间接地进行了支援和配合。 94团简介: 94团是32师的一个步兵团,很多连队都诞生在战争年代,有着光荣的传统,轮战时,大多数排以上干部都参加过79年自卫还击作战。85年百万载军中番号撤消。一些有着光荣传统的连队编入了其它部队,其三营和炮营和团机关部分人员与边防五团合并,组建为守备五团。
  5.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全世界范围内如火如荼地进行。日军于当年9月占领了印度支那北部,切断了从这里到云南省的滇越铁路;次年5月,当史迪威将军带领第一次缅甸战役失败的中国远征军残部回到云南之后,日军又切断了滇缅公路。自此,外界援助中国的两条重要交通线均已无法使用,中国用以和日军作战的外援物资只能通过飞越喜马拉雅山的“驼峰航线”来得到补充。   列多公路   然而“驼峰航线”是空运航线,不但运输物资有限,运行成本也很高。在这种情况下,史迪威将军别无选择,只能谋划从印度经过缅甸北部修建一条到达中国的公路,重新建立起陆上运输线。   早在1941年日军开始威胁滇缅公路的时候,美国陆军就曾派遣一位工程师约翰.奥斯兰前来研究修建从印度经缅北到达中国的公路的可能性。奥斯兰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结论,这条路的工程难度非常大,现在史迪威将军不得不着手修建这条穿越原始丛林的公路。   史迪威面临的困难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这条路将穿越世界上地形最为复杂的地区。缅北地区处于喜马拉雅山脉的余脉,不但高山峡谷众多,而且大多数地区覆盖着热带雨林。该地区气候多变,疟疾横行,蚂蟥、伤寒病菌随处都是,而且一年中有半年时间是雨季,人的生活条件尚且不能保证,工程条件就更差。另一方面,缅北地区仍然为日军所占领,公路的修筑将不断受到日军的骚扰。面对这些困难,史迪威将军制定了如下的战略:展开缅北战役,与此同时从印度开始修建公路,争取早日控制缅北地区的主动权,保证中印公路的贯通。   中印公路从印度阿萨姆邦的列多镇开始,向南穿越缅北的派凯山脉和胡康谷地、孟供谷地,最后在巴莫东边与滇缅公路相连。从列多到昆明,总里程1079英里。   滇缅公路与列多公路路口   1942年底,退入印度的中国远征军在印度北部改编为驻印军,接受美军训练与大批美式装备,兵员素质和士气大幅提高,至1943年,兵力已达两个军。为再次入缅作战,卫立煌将军奉命在云南境内重组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以第十一、二十两个集团军十六万人组成第二期远征军,拟由印度东北部和滇西两个方向对进,在英美陆空军协助下,重新打通中印缅公路。   1943年8月,魁北克国际会议决定向缅北日军发动进攻,军事行动由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承担。 中国驻印军总指挥是史迪威,副总指挥是郑洞国。9月,中国驻印军由印度北部出发,向缅北孟供推进,连战连捷。云南方面的中国远征军由滇西进击,强渡怒江,翻越高黎贡山,攻克日军设防坚固的滕冲、龙陵。10月下旬,中国驻印军向缅北进行反攻。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由云南向怒江以西日军反攻。8月,中国驻印军攻占缅北重镇密支那。   就在第二次入缅作战进行的同时,列多公路的修建也在抓紧进行,与公路的修建同时进行的还有一条输油管路。美方对工程总负责的是陆军准将刘易斯.皮克,参与施工的主要是美国陆军209、236工兵营,中国方面则有10、12两个工兵独立团参与施工。值得注意的是,美军的工程人员主要由黑人组成,他们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美军战后废除有色人种单独编制的制度。   在丛林中施工的中美士兵   施工的过程异常艰苦,一般来说,先由中国工兵在在丛林中开路,美军紧跟其后,探索出一段道路后由空中力量至少开拓出30米宽的道路,然后再由工兵们将道路延长10-15英里。另外还有专门的部队负责修建桥梁。根据后来的统计,整个修路过程中,工兵们共搬运了13500000立方码的土方、1383000立方码的沙子,修建了700座桥梁,包括战争中修建的最长的浮桥(1180英尺)。   1945年1月27日,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在缅甸芒友会师,与此同时,美国工兵236营B连也完成了列多公路与滇缅公路的连接,自此中印缅公路完全打通。此前不久的1月12日,皮克准将带领一支由113辆车辆组成的车队,从列多出发,浩浩荡荡地向中国云南进发,途中因中日两军的最后交战而耽搁了数日,最终于1月28日到达中国昆明,这标志着列多公路已经正式投入运营了。此后不久,蒋介石为了纪念史迪威将军的贡献,建议将滇缅公路和列多公路命名为“史迪威公路”。   史迪威将军   不过战争的进程和大多数人在1942年所预料的不同,几个月后美军向日本投放了两颗原子弹,第二次世界大战比意料中更早的结束了,因此列多公路的战争使命也随着战争的结束而告一段落,在战争结束前,共有26000辆卡车和129000吨物资经由列多公路运往中国。现在这条公路依然存在,大多数路段仍然畅通无阻,当然,它现在已经不是作为战争物资运输线而存在了。   整个列多公路修建耗资148,910,000美元,有2000余名军人牺牲在这条公路上。公路修成后升任少将的刘易斯.皮克说:“这是美军自战争以来所尝试的最为艰苦的一项工程。”   骡马也是重要的辎重工具   很多建筑材料都是就地取材   C-47运输机为工兵空运物资   修建公路的同时仍要准备作战,图为中国士兵在美国M3坦克上   修建公路的消耗是巨大的
×
×
  • 创建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