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content
主视角中国

他曾经砍翻过13个日本兵! 都来敬礼!!!!《转》


BF1942

Recommended Posts

gallery_977_5_11894.jpg

老兵档案:于德元,现年90岁,原籍河南省洛阳市,汉族,1935年被编入西北军杨虎城将军特务团(即警卫团)三营一连,任少尉连副,先后参加过西安事变和“八一三”淞沪会战。在淞沪会战中,他被日军打伤3处,下颌处至今留有弹片。

1937年8月,在淞沪会战中,中日双方参战的官兵总数有近百万。参加过这场会战的洛阳老兵于德元昨日回忆道:“那是一场惨烈的战斗啊!”

1935年,于德元加入了西北军杨虎城将军特务团(即警卫团)。1937年淞沪会战打响后,十七路军抽调精悍力量组成赴淞沪增援团,于德元就在其中。

1800名热血男儿每人配1把4公斤重的大刀、1挺机关枪和6颗手榴弹,向上海进发。抵达上海后,他们被编入88师(德式师),死守外滩。那里地势低洼,战壕挖了不到1米深就渗出水来,战士们就站在齐腰深的水中与敌人激战。敌人装备精良,日军坦克就在对面逞凶,空中还有飞机扔BoB!!!,但战士们高喊着“决不能让日本人把阵地攻下来”,宁死也不愿做亡国奴!

机枪扫射,炮弹横飞,战士们浴血奋战。很快,战壕里的水就变成了红色,不断有人在受伤、牺牲。每当有战友在身边牺牲,于德元就会大喊一声:他NAINAI的!

有一次,于德元正在掩体旁射击,只觉得额头一热,两眼顿时什么也看不到了,原来是一颗子弹擦着他的额头飞过去了,鲜血糊住了他的眼睛,但他根本顾不上包扎,继续战斗。随后的几次战斗中,于德元的左腿、脖子先后被子弹打中,但只要还能动,他就一定要坚持打下去。

很快,子弹打完了,不知是谁大喊一声:“我们不能再退了,哪怕只剩一人一枪一弹,也要坚持到底,与阵地共存亡!”于德元抽出大刀就冲了上去。在西安时,于德元就是大刀班的兵,对日本人的刀法有过研究。拨、挡、刺,他施展着自己的刀法,上来就把一个日本兵的头砍了下来。还没等他喘息过来,另一个日本兵又上来了。大刀翻飞,血肉四溅,于德元不知道战斗是何时结束的,只觉得眼前的日本兵渐渐少了,一停下来,他只觉手脚酸软,回想一下,自己砍翻了13个日本兵。

经过了一个多月的拼杀,到1937年10月返回陕西时,1800人的队伍就剩下了600余人,于德元也因长期泡在水中,得了很严重的关节炎。但他仍未下火线,随后又到山西打鬼子。

那段历史在“抗战老兵”于德元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采访结束时,老人耍起了他的那套刀法,他那60岁的大儿子和他一起舞了起来。老人仿佛又回到了68年前那炮火连天的岁月。。。。。。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1800名热血男儿每人配1把4公斤重的大刀、1挺机关枪和6颗手榴弹,

========================================================

豪华装备呀!每人1挺机关枪!

想不通呀,既然每人1挺机关枪还干嘛要耍大刀呀?

gallery_977_4_24881.jpg

应该是MP18,当年的老兵称为“花机关”枪!

gallery_977_4_22118.jpg

MP18+大刀

资料有误部分已更正,多谢了 :)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二战枪械]伯格曼MP18型冲锋枪“花机关”

一战时期的欧洲步兵的传统进攻战术,先是猛烈的炮火袭击,然后步兵上刺刀进行集群冲锋,前仆后继。由于交战双方的战壕工事越修越坚固,炮火无法彻底清除对方的火力,结果以密集队形冲锋的步兵往往遭遇敌军机枪组成的火网,伤亡惨重。一战后期,德军将领胡蒂尔(Oskar von Hutier)为了打破堑壕战的僵局,首创步兵渗透战术。经过特种训练的德军突击队(Sturmtruppen)跟随延伸的炮火从敌军防线薄弱处渗透,避开坚固要塞,不与守军纠缠,而迅速向纵深穿插,破坏敌军的指挥系统和炮兵阵地。新战术要求突击队员具有良好的机动性和猛烈的火力,笨重的毛瑟步枪自然不能满足要求了。军械设计师施迈瑟(Hugo Schmeisser)于是设计了著名的MP18冲锋枪。一支冲锋枪加上数枚手榴弹成为德军突击队员的标准装备。1918年3月,德军在西线发动“麦克尔攻势”,英法军队的防线被德军突击队多处渗透,很快溃不成军,德军因此推进60公里,俘虏英法士兵5万多人。

口径:9X19 mm

枪长:815 mm

枪重:4。17 kg

供弹方式:20/32发弹匣,32发蜗牛型弹鼓

射速:400发/分

1918年,德国著名武器设计师施曼塞尔设计、伯格曼军工厂生产的伯格曼MP18型冲锋枪问世,这是世界上第一只真正意义上的冲锋枪!该枪发射9毫米手枪弹,虽然射程近、精度不高,但它适合单兵使用,具有较猛烈的火力,所以迅速装备了德国军队。德国人将其用在堑壕战中,每两个冲锋枪手配备一个带小推车的弹药手;再加上背满手榴弹的掷弹兵;带着手枪和磨尖的工兵铲的近战兵;背MG08机枪的机枪手;喷火兵。。。德国人的堑壕突击小队就编成了~可惜,问世太晚,MP18参战的唯一结果是,凡尔赛和约上多增加了一行字~

我国使用MP18的历史大大地早,一站后,作为德国剩余物资,毛瑟手枪和MP18一起流入了中国。当时中国管MP18叫“花机关”,主要是因为它可以连发,而枪管外的散热套为多孔式。

直到抗战初期,中国军队中的冲锋枪仍然是以MP18为主,800壮士守四行;血战台儿庄;喜峰口大站。。。。MP18和中国抗战军民一起度过了那最艰难的岁月~

注:30年代德国卖给法国1800支MP-18冲锋枪(附加3420个弹夹),法国称之为“厄玛冲锋枪”。1940年德军全数缴获,成为法国志愿兵的装备。

MP-18在2、30年代被多个国家仿制。丹麦的BMK-52,奥地利的斯太尔都属于这种类型。只不过丹麦的装有前握把,而斯太尔号称“冲锋枪里的劳斯莱斯”,价格昂贵但是绝对精良。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 1 month later...
  • 2 weeks later...

1800名热血男儿每人配1把4公斤重的大刀、1挺机关枪和6颗手榴弹,

========================================================

豪华装备呀!每人1挺机关枪!

想不通呀,既然每人1挺机关枪还干嘛要耍大刀呀?

笨人,没子弹时还不得用大刀?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 1 年 以后...

Join the conversation

You can post now and register later. If you have an account, sign in now to post with your account.

访客
Reply to this topic...

×   Pasted as rich text.   Paste as plain text instead

  Only 75 emoji are allowed.

×   Your link has been automatically embedded.   Display as a link instead

×   Your previous content has been restored.   Clear editor

×   You cannot paste images directly. Upload or insert images from URL.

×
×
  • 创建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