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content

May28

中级会员
  • 帖子总数

    741
  • 注册时间

  • 上次访问

博客条文 由 May28 发布的

  1. May28
    冲锋队——希特勒的“御林军”



    一九二一年八月,专门负责在希特勒举行集会时维持“秩序”的那些武斗队演变成为一个身着戎装的准军事化组织。这个组织最初起了一个旨在避免招风惹眼、引来非议的名称,叫作“体育运动队”。两个月以后,“体育运动队”在其体育的原意上将名称做了微妙但却更为符合实际的改变,换作“冲锋队”,简称为SA。

    冲锋队主要招募不能进人十万常备军的那些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旧军人,也招募那些此间必须解散的志愿团中的一些军人。恩斯特·罗姆担任了冲锋队队长。冲锋队起初只是执行维持秩序和警卫任务,因而它从一成立起就被看成是一支党的军队。根据希特勒的“必须用暴力来清算暴力”这样一句格言,这支党的军队应该用武力来对付党的政敌。

    一九二一年八月十四日《人民观察家报》在一篇题为《致我们的德国青年》的文章中这样号召说:“冲锋队将把我们的青年党员团结起来,作为一支钢铁队伍为我们为之冲锋陷阵的整个运动贡献自己的力量。冲锋队应该成为一个自由民族的国防意志的体现者,应该成为领袖们所领导的开拓工作的一面盾牌。”

    毋庸置疑,冲锋队当时对于青年党员们具有着一种强烈的、神奇的吸引力。冲锋队员们入夜以后在建筑物的墙壁上粉刷标浯口号或张贴广告;与持不同政见的对手厮打殴斗;在吹奏乐的旋律和一片充满惊羡的目光里齐步通过大街以及乘坐着敞篷卡车驶过乡村,所有这一切都充满着魅力和冒险的色彩。此时希特勒的政党表现得比其他任何政党都要“年轻”和“入时”。党的领导人们年龄都在二十五至三十五岁之间,他们相互之间用战壕中士兵的那种粗犷的语言进行交谈,以汽车或者摩托车代步,巧妙地利用游行和集会来进行显示其“军事锋芒”的示威,并以旌旗密布和火炬林立的盛大场面把游行和集会装点成充满庄严色彩的神圣时刻,他们的演说也绝不象其他资产阶级政党的那些研究顾问和司法顾问那样以咬文嚼字使得听众们感觉到索然无味。

    希特勒的“御林军”十分有意识池刺激着自己的政治对手,策划一次又一次的会场斗殴和马路武斗事件,以期引起舆论界的轰动。冲锋队的此种战术反复使用于出现政治暴力事件的气候中,在魏玛共和国初期的那些危机年代中则表现得尤为露骨。一九二一年八月,国家财政部长、停战协定的签署者埃茨贝格被人暗杀。一九二二年七月,旧志愿团的成员们枪杀了外交部长瓦尔特。拉特瑙,拉特瑙是一名犹太人,仇犹煽动者们谴责他既准备把德国出卖给“国际交易所的资本家们”,又准备把德国出卖给“布尔什维主义”。



    鲁尔斗争和通货膨胀



    一九二二年初,纳粹党拥有六千名党员。除慕尼黑以外,纳粹党还在斯图加特、普福尔茨海姆和哈雷各邦建立起党的地区性组织。此刻,纳粹党主要还是在慕尼黑取得了地区性的多数。希特勒的运动只是到了一九二三年才真正有了突破,使党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群众性政党(一九二三年十一月拥有党员五万五千名)并开始涉足于国家的政治生活之中。当时,魏玛共和国正在经历着它历史上最为黯淡的年月。

    为了结束对那笔德国永远无法偿清的战争赔款的争执,同时也为了给法国提供一种在德国面前的安全感,——九二三年一月,法国总理普安卡雷下令法国和比利时的军队出兵占领了鲁尔区。德国政府对此所做出的反应是号召进行一场消极抵抗,即由国家出钱资助鲁尔区的工人们进行一场总罢工。对于鲁尔斗争的金钱资助使得德国货币一落千丈,全面崩溃。

    还是在战争当中,通货膨胀就已经开始,战败后日益加剧,现在则达到了高峰。一九二三年十月,仅一只鸡蛋的价格就高达三千万马克。美元对马克的兑换比率则扶摇直上,其速度是按照小时来计算的。到了一九二三年十一月马克暂时稳定时,每美元的兑换额竟相当于四万二干亿马克,达到了令人无法置信的地步。为了使货币赶在继续贬值之前能够尽早地变成为日用消费品,薪金和工资是按天发放的。

    所有领取薪金和工资的人们,—切靠养老金为生以及将攒下的钱投资于国家和战争的人们都变成了这场灾难性事变的直接受害者。现在,他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即纸币还不如那些被用来印它们的纸张值钱。

    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破了产的中产阶级就成了象希特勒那样的极右派鼓动家们轻而易举的猎获品,希特勒把发生这次灾难的原因同样归罪于魏玛共和国和凡尔赛和约,归罪于犹太人和布尔什维主义。实际上,造成中产阶级此种贫困的真正原因从始至终都恰恰是被这个阶级所盲目美化了的那个帝国奉行的战争政策。

    一九二三年八月,这场罄耗血本的鲁尔斗争再也无法继续下去了。正当德国新任总理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于九月间结束了这场斗争并且准备设法同法国达成和解时,死硬的保守派——德意志国家人民党(DNVP)和所有的极右派团体发起了一场愤怒的抗议运动。同历来一样,这场旨在反对值得诅咒的共和国的抗议运动集中在了“秩序之邦”——巴伐利亚。



    “秩序之邦”——巴伐利亚



    由于发生了反对结束鲁尔斗争的抗议风潮,一九二三年九月二十六日,巴伐利亚邦政府宣布巴伐利亚处于紧急状态,取消了宪法,任命古斯塔夫·里特尔·冯· 卡尔为全权代表。同一天,德国中央政府也宣布了非常时期法。埃伯特把执行的权力委托给国防军的首脑冯·泽克特将军,后者则立即派出军队去解散图林根和萨克森州由社会民主党人与共产党人组成的联合政府。对于巴伐利亚的极右势力,他暂时没有采取行动。

    只是当希特勒的《人民观察家报》连篇累牍地刊登出反对国家政府和泽克特的措辞激烈的煽动性文章,抨击他们在鲁尔斗争中背叛了民族事业之时,才爆发了国家政府和巴伐利亚之间的冲突。于是,泽克特下令取缔《人民观察家报》。

    而负责这一事务的国防军的冯·洛索将军和巴伐利亚的全权代表冯·卡尔却拒绝执行这一命令。在这种情况之下,国家总统埃伯特取得了泽克特的认可,罢免了冯·洛索将军的职务。卡尔并没有退却,他打出巴伐利亚政府对柏林全国政府享有自治权力的旗号,并且任命刚刚被国家政府革职的洛索将军为巴伐利亚的陆军司令。这是一场明目张胆的叛逆。

    卡尔和洛索内心中梦寐以求的是复辟巴伐利亚王国,因此他们一直同从前的巴伐利亚王位继承人鲁普雷希特王子保持着联系。但是,要想达到复辟王朝的目的,就必须推翻共和国,而推翻共和国则需要得到慕尼黑国家主义战斗组织的支持。

    在上述背景下面,慕尼黑的国家主义战斗组织实行了联合,成立了“祖国大同盟工作联合会”(亦称为“战斗联盟”)。这个组织挂上了鲁登道夫将军的招牌,但它的领导权实际操在希特勒的手中。鲁登道夫对巴伐利亚的分裂主义计划并没有多少兴趣,他所追寻的目标是建立起一个军人专制的政权。而希特勒则既不赞成卡尔的分裂主义,也无意于鲁登道夫的军人政权,他所致力的目标在于建立一个由自己亲自领导的专制政权。在意大利,墨索里尼一年以前就已率领他的法西斯主义分子向罗马进军并接管了那里的政权。在纳粹党和战斗联盟的内部,“向柏林进军” 已经变成了公开的话题。当然,希特勒此刻也有他自己的顾虑,一方面他担心卡尔和洛索会卸磨杀驴,最终将他遗弃;而另一方面“向柏林进军”又毕竟不是件儿戏,他还没有胆量去冒这样的风险。于是,希特勒制定了自己的策略:尽可能地使卡尔和洛索出丑,迫他们陷入窘境,以致使他们除了同自己合作共事以外别无其他道路可走。
  2. May28
    运动在发展--卐 字与《人民观察家报》



    一九二零年三月三十一日,希特勒被革除了军职。他领到了五十马克的复员费、一身军装、一件大衣和一些内衣。

    此时,他只好依靠从政治施主那里得到的捐款为生,但却因而有时间将全部精力用来投入到党的工作中去了。这样一来,他便比党的主席德雷克斯勒更占有优势,德雷克斯勒那时仍然一如既往地在铁路上当他的钳工,在操管党的事物方面,只能是力不从心了。

    党刚刚更换名称后不久,希特勒便开始筹划起党旗和党的标志来,党旗以黑、白、红三种颜色为底色,标志是一个卐。卐字几个世纪以来在不同的文化范畴中都是日轮的象征。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卐字则主要被一些民族主义团体用来作为标志。不少志愿团部队都把卐字作为自己佩带的符号。

    希特勒很早就已经认识到了象卐字这样一种标志对于党员们以及外界所具有的那种价值。卐字及一九二四年发放的褐色衫以及“口呼‘万岁’的抬臂礼”给予党员们一种庄严感,使他们感觉到自己属于一个生死与共的整体,属于一个理所应当地对大众领导的精粹核心。希特勒组织的这种国家主义的符号和标志以及军事化的风格又重新对小市民阶层有着一种强烈的吸引力。在希特勒看来,纳粹党不仅仅是个普通的政党,而且是一场“运动”,这个“运动”应该完全超然于政党之间的唇枪舌剑的斗争之上,它所代表的不是一个当而是整个国家的利益,党的标志和风格则应该向党员群众们表明这一点。
    一九二零年十二月,希特勒遂了一桩心愿,买下了《慕尼黑观察家报》,该报当时已经改名为《人民观察家报》,并且已经濒临破产。这样,党便有了自己的机关报。志愿团的里特尔·冯·埃普将军捐助了买下该报的大部分款项,剩下的部分则由希特勒的朋友迪特里希,埃卡特向党内各方面的募捐者们筹集凑齐。迪特里希· 埃卡特是一位记者和一位失败的作家,此人受过大学教育,顶礼膜拜于希特勒的学识以及他那些反犹主义和国家主义的滔滔宏论。埃卡特经常帮助希特勒纠正语法和表情仪态。他介绍希特勒与慕尼黑市民阶层中的头面人物相识,并且率先提出了国家社会主义的战斗口号“觉醒吧——德国!”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希特勒结识了恩斯特·罗姆,并和他建立起了友谊。罗姆是地道的行伍出身,战争使他成为一名上尉军官,后来在埃普将军麾下任参谋长。还在他“发现” 希特勒之前,他便开始十分奖掖这个未露头角但却具有惊人口才的陆军下士了。罗姆把希特勒引荐到具有“爱国主义意识”的军官和政治家的圈子中去,介绍自己的同僚加入希特勒的政党。很快,罗姆就证明了自己在党的后备军的组织、招募和训练方面具有高人一筹的才能。

    罗姆和埃卡特通过他们对希特勒的影响,同时通过他们与当时举足轻重的军界以及慕尼黑社交界的联系“造就”了希特勒。若没有这两个人,希特勒早年在政治上的发迹是不堪思议的。对希特勒颇具影响的老一代党人中,还有两个波罗的海的德国人:阿尔弗雷德。罗森贝格和马克斯·埃格温·冯·朔伊布纳法官。他们两人唤起了希特勒对于俄国以及对于德国在东方的“生存空间”的兴趣。

    稍后一段时间里,即一九二二年闻,赫尔曼。戈林和鲁道夫·赫斯进入了希特勒的核心圈子。戈林的父亲从前曾担任过德国驻西南非的全权代表。戈林本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是著名的里希特霍芬空军联队中的一名飞行员,仗打得相当出色。从出身和生活方式来看,戈林与希特勒迥然不同,但他却确信希特勒是一个前途无量的人物。—九二二年,戈林加入了纳粹党。他之所以入党,并非是出于思想上的追求,而是认为这个党是“要革命的”,因为党已经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下了两个大字:“行动”。戈林同旧军官和“上层社会”的人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些人都认为希特勒和纳粹党是可以加以利用的。

    与戈林比较,鲁道夫·赫斯则显得黯然失色,他是一个进出口商的儿子,出生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大战中间:他被迫中辍了学业,后来则再无兴趣去继续完成它。赫斯本人也深感是“十一月罪人”所设骗局的牺牲品,曾作为志愿团的一名志愿兵参加了讨伐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的战斗。赫斯一直在寻找着一个他心目中的领袖人物,准备“士择良主而仕”。在慕尼黑大学,他曾以一篇优秀的作文获奖,作文的题目是“领导德国重新恢复旧日光荣地位的人必须是何许人?”赫斯认为,这样一个人物必须是一个具有铁腕的独裁者,他应该来自于大众之中,但又超群拔俗,与众不同。象一切伟人一样,这个人不应该在流血面前畏葸退缩,必要时,甚至要不惜践踏自己的友人。赫斯在希特勒身上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不久,他便毫无个人野心和权力欲望地跟随了希特勒,盲目地崇拜他,对他的一切唯命是从。

    一九二二年一月二十二日,当纳粹党的第——次全体代表大会在慕尼黑召开时,出席会议的只有四百一十一名代表,然而不容忽视的却是,由于希特勒的积极活动,党在过去的一年中迅速地强大起来了。这时,党已经拥有近三干名党员,他们主要是手工业者、小业主、职员、政府官员、家庭主妇,士兵、大学生和极少数的工人,自然也不能排除五花八门的巴伐利亚极右派组织中的成员。至此,希特勒终于把一个从前专事清谈的俱乐部改造成了一个群众组织,并且成为其中最为重要和最为著名的一个成员。仅在一九二O年一年之间,纳粹党就组织召开了四十六次大型集会,与会人数超过了六万二干人。希特勒在其中三十一次集会上发表了演说。现在,关于希特勒何时出任党魁,则仅仅成了一个时机问题。

    一九二一年一月,协约国规定了德国的战争赔款总额为一千三百二十亿金马克。希特勒抓住德国国内的那种普遍愤怒情绪,不失时机地号召党于二月二日在皇冠马戏院举行一次抗议集会。党内的其他常委们却搔着头皮表示担心,因为马戏院可以容纳六千以上的听众,而只经过这样短时间的筹备,招徕如此众多的听众似乎是一件完全不可想象的事情。

    然而,大会的召开却证明了希特勒是唯一的胜利者。希特勒在这次大会上以 “或是争取前途,或是招致毁灭”为题作了演讲,不但大厅中座无虚席,而且他的演说还吸引了不少激动的人纷纷向马戏院涌来。翌日,慕尼黑的资产阶级报刊对这位唯一敢于挺身而出,向协约国的暴令作出激烈而又鲜明的挑战的英雄备加赞誉。希特勒由此而成为慕尼黑受人尊敬的资产阶级国家主义者们的宠儿,从他们的腰包里,越来越多的金钱流向希特勒和他的政党。

    最初以金钱资助希特勒的是一些中小企业家和商人,象出版商勒曼和布吕克曼以及钢琴制造厂厂长拜希斯坦的夫人这样一批人物。到了一九二二年,就连象弗里茨·蒂森、博尔西希和戴姆勒这样的大企业家以及巴伐利亚工业联合会也开始对希特勒解囊相助。由于罗姆的努力,军队也以向希特勒提供武器和车辆的方式来对他进行支援。在希特勒众多的支持者当中还有慕尼黑的警察局长,此人除了向希特勒暗中提供捐助以外,还对他在“道义方面”进行支持。警察局政策处接受了一项任务——平息一切对希特勒武斗队的不满情绪。

    这种与极右派分子的暗中默契此时也决非是慕尼黑警方的一家所长,其它一些地区的警察与法官也对极右派分子的暴力活动表观出明显的纵容。从一九一九年一月到一九二二年六月之间,共计发生过三百七十六起政治谋杀案,其中左翼肇事案占二十二起,而右翼肇事案则占了三百五十四起。从审判情况来看,左翼分子平均服刑期为十八个月,而右翼分子的平均服刑期只有四个月。左翼分子中有十人被判处死刑,而右翼分子却全部逃之天天。


    纳粹党的元首——一个讹诈手段的产物



    一九二一年七月,纳粹党领导层和他们那位已成气候的宣传部长之间爆发了一场孕育已久的冲突。正当希特勒前往柏林,打算在那里加深他和保守主义者、国家主义者以及其他右翼分子们的联系期间,纳粹党的领导集团开始和奥格斯堡的另外一个国家社会主义组织进行接触,准备结成联盟。

    希特勒有理由认为,党的这种企图将是一种削弱他在党内影响的信号。于是,他当机立断,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对此予以反击。一九二一年七月十一日,希特勒宣布退出纳粹党并向党的领导层发出了最后通牒。通牒说,作为使他重新入党的条件是:必须让他本人担任党的第一主席并享有“指挥一切的权力”。另外,必须承认慕尼黑觉中央对于巴伐利亚邦内外一切其他国家社会主义组织的领导地位。希特勒的这种讹诈手段立时奏效,因为他此刻已经变成了一位关系到党的存亡的关键人物,对于党的主席团来说,除了认输投降之外,再没有其它道路可供选择。一九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在党的一次特别会议上,德雷克斯勒退居为党的名誉主席,希特勒则以五百四十三票对一票的绝对优势被选为党的新主席。

    一九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的选举成为纳粹党历史上的最后一次选举。从此以后,党内确立了一种领袖原则,即党的领袖和各级领导者从此不再由党员群众选举产生,而被通过党的领导层直接任命的方式取而代之。不久,希特勒自诩为纳粹党的元首。作为元首,他不仅对党的整个机构拥有至高无上的控制权力,而且还要求他的党徒们对他要无条件地效忠。这种日益膨胀的对元首的个人崇拜可以在德意志国家君主政体制的传统中追溯到其历史渊源,而且还特别迎合了那些感到地位岌岌可危的小资产阶级们追求保险、安全、秩序以及需要一种偶像的心理要求。

    希特勒正式掌握了党的权柄以后,便立即开始在党内依靠他那些昔日战友和志愿团朋友们的力量,排斥原德国工人党的老战士,扩大和强化他在党内的权势。
  3. May28
    德国工人党的成员



    一九一九年秋天,希特勒接受了一项任务,去查明几个右翼团体和小组的情况。当时在慕尼黑,大量的右翼组织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就这样,希特勒可以说是以一个特务的身份第一次结识了当时尚很弱小的德国工人党(DAP)。

    德国工人党是慕尼黑的钳工安东。德雷克斯勒于一九一九年初创建的。这个党的第一批成员是德雷克斯勒所在的一家慕尼黑铁路工厂中的同事们。党的纲领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主义和反犹主义的大杂烩。德国工人党的背后有着不少国家主义社会团体和军界中颇具影响的人物,但在希特勒看来,德国工人党的领袖们还很缺乏战斗精神。他对那些专事清谈的政客们的评价,说到底并不很高。那些人经常在酒吧间后面的秘室中集会,聆听戈特弗里德·费德尔的报告,宣读会议记录,并且象个家兔饲养协会那样靠党员们的党费和贷款来维持党的财政。然而,有一天,当希特勒在事先并没征得他同意的情况下被接纳入党时,他却同意了,并且坚持一定要在作为第五十五名党员的同时,担任党的主席团的第七名委员。

    德国工人党与那些正统的党派相比之下,有着一个明显的好处:党虽弱小,但党的主席团却人数不少,这就给希特勒提供了一个按照自己的观点和目标来改造党的绝好机缘。

    此时的希特勒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再在军队中长期混下去了,而德国工人党却给他了一个把自己维也纳时期的思想和前线经历所得出的认识在一种政治运动中付诸实现的可能性,并且还为他提供了一种生活保障。

    希特勒在继续履行他那“侦察员”职责的同时,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党的工作中去。他从事多方面的社会交际,并在国家主义者刊物《慕尼黑观察家报》上刊登党的启事,这些耗费了德国工人党的全部活动经费。但是,由此而赢得的成果也给了希特勒足够的补偿。一九一九年十月十六日,德国工人党在皇家啤酒厂中举行了第一次群众集会,到会者达七十人。这些人们深深地被希特勒的报告所感动,自愿献出了三百马克的捐款。希特勒用这笔款项继续更多地刊登启事、印发广告。一九一九年十一月十三日那天,第二次群众集会的出席者达到了一百三十人,其中主要是大学生、小业主和军官们,这些人甚至不惜拿出五十芬尼来购买入场卷。召开第一次群众集会时,希特勒还只是扮演第二演说家的角色,这一回则变成为对听众颇具魅力的主要角色。希特勒在他的演说中唤起着听众们的爱国热情,煽动他们对“凡尔赛和约”①,对“十一月罪人”以及对犹太人的仇恨心理。希特勒的演说单刀直入、通俗易解,他大量使用民间语言和战壕中士兵们的行话。他的听众、那些昔日大战中的士兵们在希特勒那儿觅到了知音,颇有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希特勒本人极力摆出的那副“普通士兵”的形象和他对旧军队士兵们的感召力使得他同那些正统的旧政党的演说家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并且为他作为演说家和鼓动家初步取得成就奠定了基础。
    ①全称为《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是1919年6 月28日在巴黎近郊凡尔赛宫举行的和谈会议上,以美、英、法、意,日等帝国主义为首的战胜国为—方,战败的德国为另一方签订的。——译者注。



    每当在他演说期间发生喧嚣之际,希特勒便立即召唤他那些军队中的战友们把捣乱分子驱赶出大厅,然后他才真正进人演说高潮。他的演讲内容、他的语言才华以及他那雄辩的论据使他所组织的群众集会很快便遐迩闻名。希特勒想通过一连串的群众集会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党的那种策略是非常奏效的。安东·德雷克斯勒在党内力排众议,将希特勒任命为党的“宣传部长”。



    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的纲领



    一俟大权在握并在党的主席团中巩固了他的地位,希特勒便迫不急待地重新安排着党的日常管理工作。他首先动用党的资金和迈尔上尉政治基金中的一笔款项租用了一个办事处,安装了一部电话并雇用了一名专职办公室主任。一九一九年底,希特勒同德雷克斯勒一道起草了一个新的党纲。党纲以极其简明的形式概括了对党员的各项要求。一九二零年二月二十四日,在皇家啤酒厂召开的群众大会上正式宣布了党纲的二十五项条款。一直到一九四五年,这些条款都是作为该党唯一正式的纲领而保留的,当然,这个党纲后来却几乎没有多少人知道了。一九二零年二月的那次群众大会上,德国工人党(DAP)正式改名为“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NSDAP)”①。

    ①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NSDAP)便是臭名昭著的纳粹党。纳粹 (NS)是该党正式名称缩写字中前两个字母的译音。本文后面在一般情况下都将该党译为纳粹党。——译者注。



    参加那次群众大会的有两千多人,其中也包括不少共产党人和无党派人士,因而也出观了一些插曲。希特勒的发言顺序排在第二位,起初他从容不迫、不加褒贬地回顾了近十年以来的历史,尔后便声色俱厉地口诛起十一月革命来。此刻,会场上响起了第一阵喧哗嚣叫,台下的啤酒罐纷纷向希特勒飞来。正在这种时候,希特勒那些军队中的伙伴们便挥舞着橡皮棍和马鞭大打出手。这种场面反而倒更加使得希特勒和他的听众们感觉到振奋。就在这样一种气氛下,希特勒向大会宣读了党的纲领。在党纲的二十五条中,除了犹太人以外,几乎所有其他的人都可以从中得到一点甜头。

    党纲从国家主义角度提出了全体德意志人民联合起来,成立一个“幅员更为广大的德意志国家”并收回德国殖民地的政治要求;提出了德国同世界其他国家一律平等,废除凡尔赛和约,建立一支全民军队以及为了重建安定与秩序而对刑事犯罪活动开展无情斗争的一系列要求。

    党纲从工人角度提出消灭一切不劳而获的现象;没收一切由于战争而发的不义之财;坚决无偿地将一切土地及固定资产收为国有,用于公共事业并在大型企业中实行均分利润的制度。

    党纲从小资产者及中产阶级的角度提出大型商店国有化,并随之贷款给小业主们经营的要求。

    党纲从种族主义角度提出应该把犹太人作为外籍人加以对待,不能允许他们担任官方职务,一旦居民中间出现食品供不应求的情况时,则必须将犹太人驱逐出境。而那些在一九一四年八月二日以后移居入境的犹太人,则应该立即吊销他们的户口,使他们离开德国。

    当时,对于党纲这些条款的反应是毁誉参半,但是反对的意见很快就被压制了下去,大会终于在欢呼声和吵闹声中宣告闭幕。新闻界对此仅作了简短的介绍。然而,党却赢得了上百名新的成员,希特勒本人则获益最多,在这一局部地区变得名声大噪。

    党纲十分清楚地昭示了希特勒宣传中所依据的重要基调;反犹主义、国家主义和“社会要求”。到了此时,希特勒的反犹意识以及他的那种热烈的国家主义思想已经变得更加根深蒂固。他把反对“凡尔赛和约”的斗争和反犹主义的滔滔宏论结合在一起,以此来给那些由于战争和革命而感到前景黯淡的小资产阶级群众们所身受的不幸作出了一个简洁的解释:“犹太人”、“凡尔赛和约”和“十一月罪人” 是万恶之源。然而,至于“国家社会主义”中的“社会主义”

    部分,却从来都没被希特勒放在心上。党纲的二十五条当中曾经大量出现的社会主义的许诺对于他来讲,不是什么别的东西,充其量不过只是一种争取群众的最为有效的宣传手法罢了。后来当希特勒掌握了国家政权之后,他既开始了反对“凡尔赛和约”的政策:也开始了消灭犹太人的运动。但是,没收资产、实行国有化以及进行土地改革,他却始终闭口不提。
  4. May28
    第二章 纳粹党的元首




    前程黯淡



    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底,希特勒在快满三十岁的时候,离开野战医院前往慕尼黑,他必须到驻扎在那里的他所属的补充营去报到。他学无所长,而他在其中曾找到过他理想中的秩序的那场战争也已经以失败而告终。此刻,希特勒不知如何去实现自己那个当政治家的理想,感到前途渺茫。在这种前景黯淡、扑朔迷离的日子里,希特勒唯一的支柱只剩下了军队,而这个军队的组织机构竟然也令人难以置信安然无恙地挺过了那场动乱。这是因为,以弗里德里希·埃伯特为首的社会民主党认为决不可以放弃对皇帝的将军们和战后旧军队的依靠。他们相信,把这些人用来对付‘ 左派的颠覆企图还是大有可为的。



    处于革命和反革命之间的巴伐利亚



    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底,当希特勒到慕尼黑的军营报到时,那里的政治气候对一个年轻的国家主义者来说,已经变得十分不利起来。国王退位以后,库特·艾斯纳宣布成立了“巴伐利亚社会主义共和国”。艾斯纳在慕尼黑紧紧依靠工人和土兵委员会。但在整个巴伐利亚邦,他却很快就遇到了保守党人、保皇党人和笃信天主教的农民们的反对。一九一九年二月间,正当艾斯纳准备引退之际,却因突然遭到一名青年骑兵军官的刺杀而殒命。他死后的头一位继承人是一位名叫阿道夫,霍夫曼的教师,这是一个温和的社会民主党人。然而:慕尼黑的工人和士兵委员会却于一九一九年三月声明推翻霍夫曼政府,宣布建立起了一个苏维埃共和国,共和国的领导核心由埃恩斯特·托勒尔、埃里希·米萨姆以及欧根·勒菲尔这样一些知识分子和犹太人组成。为了对付苏维埃共和国,霍夫曼政府向柏林的志愿团部队发出了求援呼吁。柏林的志愿团出兵包围了慕尼黑。五月三日,志愿团在市民的欢呼声中占领了慕尼黑。随即,一个旨在肃清共产党人和苏维埃共和国“同情分子”的大规模清洗活动开始了。

    除此以外,国家主义者们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反犹宣传,他们在这场宣传中把苏维埃政府说成是犹太人对所有德意志人民进行集体迫害的一种政权。

    自愿加入志愿团部队的士兵们都是些象希特勒一样的人:他们无法找到恢复其市民本来面目的退路,甘于死心塌地地追随着他们的长官。渐渐地,他们日益将自己的影响渗透到巴伐利亚的政策之中。作为对于革命和苏维埃共和国的反动,一九一九年五月的慕尼黑变成了极右派、民族主义分子和反犹太主义分子等各种组织纷纷登台表演的舞台。



    侦察兵



    一九一九年六月,德国政府被迫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除割地赔款之外,条约还规定取消了德国的义务兵役制,并只允许德国保持一支十万人以内的常备军。这支新生的常备军中的那个从旧帝国中脱胎出来的领导层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服兵役的年限问题,他们一方面把这十万人的服役期限规定为十二年,另一方面则要求这十万人即使是从保守的观点来看,也必须十分忠实可靠。为此,当局设立了一些负有专门任务的特别委员会,负责报告部队中可能出现的政治颠覆活动,以及对工人组织进行监视。被选中执行此种“侦察”

    任务的头一批士兵中就有阿道夫·希特勒。在他们开始执行任务之前,希特勒和他的战友们一道被送进慕尼黑大学的一个特种训练班。在慕尼黑大学里,希特勒旁听了具有保守派观点的历史学家卡尔。亚历山大·冯·米勒和他的女婿戈特弗里德·费德尔所讲授的大课。费德尔对“国际资本的利息剥削之演变”发表了详细看法,他提出了这样一个“理论”,即劳工阶级被一个专门靠利润投机的少数集团所奴役着,而这个少数集团的内部又被犹太人所控制。希特勒对此十分折服,因为用这样一个“理论”,他能够为自己那个反犹主义寻找到经济上的那一半基础。

    冯·米勒教授在此期间发现了希特勒口才过人,提请希特勒的上级对此加以重视。这样一来,希特勒终于获准作为一个演说者前往驻慕尼黑的一个团中去讲演。在那里,他发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事:“现在,机会突然奇迹般地出现了,我满怀着激情和喜悦在众多的听众前面开始了演说。过去我一向无意识地靠纯粹的直觉认为我当然应该具有的东西一下子被证实了——我是擅长‘演说’的。”

    希特勒的长官迈尔上尉十分钟爱希特勒的才华,以致把一项特殊使命交给他去完成。一九一九年七月底,希特勒奉命与其他“侦察员”一道前往莱希弗尔德的收容营,目的是重新肃清正在那些曾在大战期间被俘过的德军战俘们中间滋长的斯巴达克斯思想倾向。收容营中那些战后解甲归田的人们对于现状深感痛苦和不满。他们感到受了骗,丧失了青春和希望;他们曾经象野兽般地在战壕里活了下来,现在回到了故乡,可是,笼罩着故乡的却是一片饥馑和混乱。希特勒摇唇鼓舌、大事宣传,告诉这些人们,“凡尔赛的耻辱和平”是他们苦难和仇恨的渊薮,“十一月罪人”是通往这一渊薮的桥梁,而对所有这一切灾难必须负责的则是“犹太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的阴谋活动”。

    曾经有一位参加过大战的士兵要求了解“犹太人的危险”,希特勒当即复书作答,认为反对犹太人的纲领必须是“进行一场有计划的合法斗争,直至铲除犹太人所享有的特权”。反犹主义的最终目标“却必须是坚定不移地把犹太人彻底除掉”。这里,希特勒就把他对犹太人的仇恨第一次作为政治纲领进行了阐述。第三帝国时期消灭犹太人的具体步骤已经在这一纲领中初见端倪。
  5. May28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传令兵



    一九一四年六月八日,奥匈帝国的皇太子、弗兰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的民族主义分子刺杀。事件的发生加剧了国际紧张空气,德意志帝国支持哈布斯堡王朝反对塞尔维亚国和俄罗斯帝国。公历八月一日,德皇签署了对俄作战的总动员令。

    对俄开战的消息传到了慕尼黑,统帅府大厦前举行了庆祝大会,对此表示热烈欢迎。希特勒本人当时参加了这次庆祝大会。他在喀我的奋斗》“八月的经历”一章中这样写道:“当时的那种时刻对我本人来说简直就象是一种奇迹,把我青年时代的怨愤一扫而光。时至今日,我也仍然无可讳言,当时的我完全被一种异乎寻常的冲动感情支配着,双膝跪地,衷心地感谢上苍有眼,感谢它使我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八月三日,德意志帝国对法国宣战。希特勒立即上书给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三世,恳求国王能够准许他加入巴伐利亚军队,八月四日,他获准作为志愿兵加入了巴伐利亚步兵第一团。

    加入军队对希特勒来说,首先是使两个迫在眉睫的难题一下子变得烟消云散、化为乌有了。他用不着再担心加入他所讨厌的奥匈帝国的军队,也不必再发愁没有固定的收入而去苦熬寒冬了。他在军队中找到了住所和膳食,但是,更为重要的还是找到了一个奋斗目标。一身戎装使他不必再为生活无计而担惊受怕,现在,他唯一所担心的是在他还没有捞上打仗之前战争就结束了。

    他首先结束了队列、射击和刺杀的基础科目训练,于十月二十日随军向比利时开拔。一周以后,希特勒所在的连队奉命投入了争夺伊普雷的战斗。战斗连续进行了三天三夜,希特勒所在的步兵团蒙受了重大的损失,但攻占伊普雷的计划却并没有实现。不久,德国结束了在比利时的攻势作战,代之而来的是堑壕战的开始。为了奖励他在敌人面前所表现出的那种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希特勒此时被授予一枚二级铁十字奖章,并且被擢升为陆军下士。

    希特勒当时是传令兵,他必须把团指挥部的命令和报告送往其他指挥机关和战斗部队。因此,他经常出没在前沿阵地上,并且必须不断地冒着生命危险去开辟自己的道路。尽管有此种危险,或者可以讲,正是因为有了此种危险,执行任务才使希特勒倍受鼓舞,以致他经常自告奋勇地代替其他的传令兵去传递信件。

    曾经数次,他仅仅是凭着侥幸才逃脱了死神的召唤。渐渐地,他却因此而产生了一种信念,即“我将肩负天下大任”。

    “我尚未鸣,只是在等待着,直到我的时辰降临" ,他的这些惊人之语曾经使他的战友们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希特勒曾反复声称,他的家就是现在的第十六团,此外则别无归所。在战争中,在军队的命令主义和等级森严的天地中,希特勒终于找到了他所需要的秩序。他象许多当时上过火线的士兵们一样,在战后为失去了战争中的秩序和火线生活而痛惜不止,并企图有朝一日动手恢复这所有的一切。后来的德国国家主义工人党及其军队冲锋队和党卫军以及日后第三帝国中各种组织的建立都无不体现了这样的一种恢复。

    尽管希特勒表观得不同凡响,不象其他士兵们那样想度过战争,重返家园,但他却仍然受到了周围战友们的敬重。

    由于他能够大段地朗读叔本华①的著作并能滔滔不绝地谈论文学、艺术和政治,因此被公认为是一个知识分子。此外,他还表现得任劳任怨、忠实可信和见义勇为。他常常不厌其烦地宣传吸烟和酗酒的害处,这一点甚至引起了同伴们的讨厌。但他自己也并不是一个清心寡欲的苦行主义者,因为他永无休止地感到饥饿,战友们给他封了个“饕餮”的绰号。

    假如专门研究希特勒的历史学家维尔纳·马泽尔的考证合乎实际情况的话,希特勒在这段时间里曾经与一个法国的农家女发生过性关系并留下了一个儿子。
    ①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唯意志论者,主要著作有《世界即意志和观念》,在历史、文艺理论和心理学等方面都有研究,第三帝国时期很受推崇。——译者注。



    作为一个传令兵,他干得的确很出色,但希特勒在整个战争期间的军阶一直是个陆军下士。他之所以没能得到提升,是因为上级认为他不适合去指挥部队。另外一个原因是他的军人姿态不十分端正,他总是歪斜着脑袋,行军时把脚拖在地面上,发出啪嗒——啪嗒的声响,擦靴子时敷衍了事,在军官面前立正的时候后脚跟也总是碰不到一条线上。最后一个原因是,当时的传令兵没有陆军中士军阶,假如希特勒一旦被提升,他就必须放弃自己所心爱的工作,而这样一来,团旦也必将失掉它的一名最出色的传令兵。

    一场旷日持久、令人疲惫不堪的堑壕战打过之后,一九一六年的初夏,前线又重新开始了一次新的作战行动。夏季战役打得天昏地暗,希特勒那个团开治向南推进。一九一六年十月七日那天,希特勒和另外几个传令兵正在一条战壕中睡觉,一颗炮弹正好飞进了战壕,并在那里爆炸。希特勒的大腿受了伤,被人抬下了阵地,不久匣被送进了座落在柏林南面的一家野战医院。两个月以后,他复元出院,被派往驻扎在慕尼黑的一个补充营。慕尼黑和补充营的气氛使希特勒十分反感,城市里居民们的耐力已经到了崩溃的临界点,他到处看到的是“犹太煽动分子”在活动。一直到了一九一七年一月他重新返回到他那潮湿的战壕中的时候,他的心情才算平静下来。


    “我终于决定——当一个政治家”



    一九一八年三月三日,德意志帝国当局迫使布尔什维克俄国在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立约,实行了一种“强制和平”,条约保证了德匡对东欧的永久性统治权力。战争至此似乎朝着有利于德国的方向发生了转折。春季,西线出观了新的转机,德国开始了决定性的攻势。兴登堡的助手、德军统帅鲁登道夫将军决定孤注一掷。假如攻势奏效,德国便可赢得战争;一旦失败,德国便将一败涂地。

    希特勒在这一阶段的作战中仍然是激情未减。一九一八年六月,他俘获了四名法国士兵,荣获了一枚一级铁十字奖章。然而,此时的战争态势业已明朗,鲁登道夫大肆鼓吹的那个攻势已经濒于山穷水尽的境地。此种在东方告捷但却在西方惨败的状况产生了灾难性的后果。部队和军官们的土气江河日下,士兵们纷纷开了小差。不少试图保持秩序的军官在石块和手榴弹下死于非命,革命的标语也被人用浆糊贴在军用列车的车厢上,标语写道:“我们不是在为德国的荣誉而战,而是在为百万富翁们流血!”

    八月中旬,协约国的军队在亚眠①突破了德军防线,战争打败了。协约国最高军事当局命令德帝国立即放下武器,开始和平谈判。当帝国的新任总理马克斯·冯· 巴登亲王向美国总统威尔逊请求停战的消息不胫而走之时,许多德国人都感觉到突然和震惊,因为先前灌满他们双耳的都是胜利的战报。不少前线的军人也认为,这是那些“文职胆小鬼们”

    背叛了祖国的神圣大业。他们根本无法知道,正是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本人在逼迫着帝国的文职政府去乞求停战。当最早的革命浪潮在德国沸腾时,象希特勒一样的那批国家主义者们立即断定,这是一伙“社会民主派的家伙们”在煽动革命,目的是要从战无不胜的帝国陆军的背后捅上一刀。在此种背景之下,一种“暗箭伤人” 的神话应运而生,它是经过精心策划之后而从军队最高当局中散布出来的,其目的是为了掩盖军事上的失败,并将战败的责任嫁祸于“红色分子”。

    但是,革命的真正原因在于人们对战争业已普遍痛感厌倦,并且对德意志帝国政府的战争政策深为不满。

    ①法国北部城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曾在此处设立最后一道西部防线。 ——译者注。



    时隔不久,舰队水兵进行的哗变直接引起了一场革命。

    革命运动的火焰越烧越旺,很快就从沿海城市蔓延到了整个德国。国内到处都成立了工人委员会和士兵委员会,除了那些无党派的士兵以外,参加委员会的主要是各种社会主义团体的成员们,其中有弗里德里希·埃伯特领导的多数社会民主党人,胡戈·哈塞领导的独立社会民主党人以及罗莎.卢森堡与卡尔·李卜克内西领导的斯巴达克团。

    一九一八年十一月七日,巴伐利亚国王退位。十一月九日,多数社会民主党人菲利普·谢德曼①在卡尔·李卜克内西宣布成立“社会主义共和国”之前,抢先宣布成立了“德意志共和国”。威廉二世皇帝逃往荷兰。十一月十日,由多数社会民主党和独立社会民主党各出三名代表组成了一个临时政府,称之为“人民代表委员会”。临时政府的实际首脑是弗里德里希。埃伯特。十一月十一日,一支由中央党议员马蒂亚斯·埃兹贝格率领的德国代表团在贡比涅与协约国签立了停战协定。德皇和他的将军们打输了这场战争,然而这一失败却必须由新生的共和国予以承认。就在这样的时期,有一个词从天而降,这便是“十一月罪人”。如此一来,从罗莎· 卢森堡一直到弗里德里希·埃伯特的社会党人、自由党人和天主教中央党的领导人都变成了卑鄙的人物。

    ①菲利普。谢德曼(Philipp Scllc5 demann)现译为非利普·沙伊搏曼。
    为了便于读者阅读,本书仍沿用旧译。——译者注。



    希特勒是在野战医院中得悉这一革命的全部经过的。他所属的那个团曾于九月份被派往弗兰德,第三次向伊普雷挺进。十月十四日,希特勒在英国人的毒气战中双目暂时失明,被送进新勃兰登堡帕泽瓦尔克镇的一家野战医院,在那里经过数周治疗后才得以重见光明。当他初闻停战协定签立的消息时,顿觉整个世界已经不复存在。他后来写道:“我简直是一刻也坚持不了了。我感到天昏地暗,眼前又重新变得漆黑一团,我摸索着,踉跄着,跌跌撞撞地回到了寝室,一头扑到行军床上,把疼痛欲裂的脑袋埋在了被子和枕头下面。”大概就是在这一天的夜间,他原先那种是当建筑师呢还是当政治家的犹豫结束了。他在《我的奋斗》一书中激昂而又简练地写道:“我终于决定——当一个政治家。”
  6. May28
    单身汉公寓里的政论俱乐部



    没过多长时间,希特勒就把单身汉公寓里的阅览室变成了一个政论俱乐部。那里聚集着房客中间的“上流人士”和市民阶层中的失意者,也有少量的工人在“举止正派万的前提下被允许接纳进这个俱乐部。希特勒在此处夸夸其谈,大吹牛皮。

    就在这所单身汉公寓旦,通过与那些不得志的小市民们永无休止的辩论,并且正如希特勒后来在《我的奋斗》一书中所说的那样,在一刻也未与工人在劳动中接触过的情况之下,希特勒开始形成了他的世界观。他按其所需,热忱地维护一切他所赞同的社会口号和政治口号,激烈地抨击其他那些应该对他的失败负责的社会口号和政治口号,重新树立起自己内心深处市民阶层的优越感,同时以此对自己周围纷乱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着简洁的解释。

    希特勒曾经在《我的奋斗》一书中谈到过他在维也纳的“学习时期”,他写道:“我把做完工剩下的全部时间分秒必争地投入了我的学习。正因为这样,我在短短的几年当中打下了知识基础,这些一直到今天还在使我继续受益。在这段时期里,我逐渐形成了对世界的认识,树立起了一种世界观,它们变成了我今天行动的坚实基础。后来,对早年所打下的这个坚实基础。我自然必须做些细小的补充学习,但却根本谈不上需要再做任何变动。”然而,与希特勒的这些说法恰恰相反,事实上他既没有做过工,也没有进行过系统的自学,甚至没有认真地、有条有理地读过书。形成他的世界观的源泉主要是那些流传于民间的小册子,它们大肆鼓吹的是一种极端的国家主义和极端的种族主义。

    希特勒当时经常阅读的是一种叫作《东方天坛星》的杂志。杂志的创办者是一位名叫阿道夫·兰兹的修道士。他自称为兰兹·冯①·利本弗尔斯,并在下奥地利韦尔芬斯坦他的所谓“贵族领地”里,扯起了一面动的标语。《东方天坛星》杂志中充斥着神学、色情和种族主义的大杂烩,其宗旨是创造一种金发蓝眼的雅利安优秀人种,而这个优秀人种的任务则是反对那些“劣等的杂交人种”,首先是反对犹太人那种“堕落不堪”的影响。

    ①冯在当时的德文姓氏中表示贵族出身。——译者注。



    然而,《东方天坛星》本身仅仅代表了种族观念和排犹思潮所具有的那样一种充满着自相矛盾的变态意识。这种反犹主义在当时的全体市民中间悄悄地蔓延着,以致于任何一位狡猾的煽动家都能够在危机到来时趁机鼓动风潮,使这种反犹主义得以风靡一时。

    当时,格奥尔格·冯·舍纳领导的反犹主义运动,正是在德意志民族主义和反犹主义的口号下,反对哈布斯堡王朝这个多民族的国家的。维也纳市当时的市长卡尔,吕格尔也试图通过反犹宣传和挑动起德意志民族意识,把维也纳的小市民阶层和社会主义者中间的工人群众吸引到他那个天主教社会党一边来。希特勒对舍纳和吕格尔佩服得五体投地,并且在他们的宣传中找到了自己仇视犹太人、市民社会和社会主义的理论根据,后来又把它们运用到他的那个“国家社会主义”之中。

    希特勒所描述的他在维也纳学习时期的收获以及形成他后来行动所依据的那个 “坚实基础”,总结起来,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战斗宣言,它反对宽容和全世界各族人民一律平等的世界观,反对民主和议会制度,反对马克思主义和犹太人集团,反对社会平等和政治自由。其中的核心和他一生始终不渝的“真正信仰”从当时来看,主要是他的反犹主义。

    希特勒变成了一个种族狂。他笃信“雅利安种族”天生就是高贵的,是真善美的;而“犹太种族”则恰恰相反,他们是低贱的,是假恶丑的。他试图用这样一种黑白颠倒的荒谬公式来解释整个世界历史和当代政治。同时,当时失意潦倒的阿道夫·希特勒也作为“雅利安人”和“德意志人”而找回了一种凌驾于哈布斯堡王朝中犹太臣民及斯拉夫臣民之上的优越感和对自身“伟大价值”的认识。



    逃往慕尼黑



    一九一三年五月,希特勒突然离开了单身汉公寓和维也纳,迁居到德国的慕尼黑。关于他此次迁居的真实动机至今还是个谜。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回避了这一事件。

    那一年的四月,希特勒已年满二十四岁,从此永远失去了他的孤儿抚养金。有人曾列举了一些事实猜测说,希特勒遁往国外的动机是想逃避在奥地利服兵役。

    他厌恶哈布斯堡王朝的这个多民族国家,因而不打算在它的军队中服役。至于对战争和德国军队,他却压根儿就不反对,这一点后来在一九一四年八月中体现得一清二楚。

    一九一四年一月十八日,希特勒在慕尼黑突然接到了巴伐利亚警察局的传票,勒令他于一月二十日以前回林茨的征兵体检局去报到,否则从法律追究的角度,他将被判处一年的有期徒刑。接传票后,希特勒立即前往奥地利驻慕尼黑的总领事馆求援,并且给林茨的征兵体检局写了一封诉苦陈情、极其哀怜的信,信中写道: “两年以来,忧愁和贫困是我的女友①,无尽的饥馑是我的同伴②。我从未在实际生活中结识过青春这样一个美丽的字眼。直到五年后的今天,满手满脚的冻疮仍是那悲惨时日留给我的纪念。”这封信中的哀情切语和悲怆陈辞产生了效果,林茨当局同意他在萨尔茨堡的补充兵体检局进行一次体格检查。一九一四年二月五日所得出的体检结论是:“不适合执行战斗部队和后勤部队的各种勤务,体质太弱,不合格。”用这张体检证明,希特勒终于逃过了奥地利兵营中的新兵训练。

    在慕尼黑,希特勒象在维也纳那样重操旧业,画好城市风光画片,或走街串巷,或在酒馆里兜售,用赚来的钱维持生计。冬天,买卖很不景气,但他还是挣扎着挺了过来。当时,他居住在史莱斯亥姆大街的一家名叫波普的裁缝匠家中。

    波晋的妻子认为当时的希特勒是“一个说起话来妙趣横生,见义勇为,十分可爱的奥地利青年”。

    但是,他却显得有几分神秘,成天总是象—个隐士似地杜门谢客,一头扎进他从图书馆呈借回的那摞厚厚的书堆中。据希特勒后来自己回忆说,他在这段时间里集中精力研究了马克思主义,这是一门“摧毁的学说”。然而,希特勒给人的印象始终却是:他对世界的看法早巳经是根深蒂固,他之所以还要读书,无非是想证明一下他的那种先人为主的见解罢了。希特勒十分重视树立起一种具有坚不可摧基础的、始终如一的世界观;而对于一种锲而不舍、终生探求式的学习,对于一种随着知识和阅历的不断增长而去不断更新自己见解的作法,希特勒只能是报以轻蔑、嗤之以鼻的一笑。
    ①女友、忧愁和贫困在德语中都是阴性名词。这里使用的是一种文学中的拟人化手法。——译者注。
    ②同伴和饥馑都系阳性名词,所袭手法同上。——译者注
  7. May28
    维也纳的“艺术家生活”



    母亲死后,希特勒完全独立了,在林茨再也没有什么值得他牵挂的了。他的异母姊安格拉承担了照顾他那十一岁的妹妹保拉的义务,为此,希特勒当时大概把母亲那笔遗产转到了她的名下。希特勒自己则留下了父亲遗产中所剩的部分和自己每年三百克朗的孤儿抚养费,这笔钱可以使他维持一种俭朴的生活。

    一九零八年二月,希特勒重新回到了维也纳。此次,他是和奥古斯特·库比切克结伴同行。库比切克想在维也纳学习音乐并且顺利地通过了入学考试。此事只是引出了希特勒一句干巴巴的评语:“我做梦也没料到,我有这样一位才智过人的朋友。”那一阵子,两人对皇家歌剧院中上演的理查德·瓦格纳的歌剧仍然是场场不落,但却没有一次看到终场,因为他们当时居住的斯旦姆佩尔街二十九号寓所的大门到时必关,而他们又掏不出足够的钱来贿赂看门人。

    当时的维也纳是哈布斯堡王朝行将覆灭之前回光返照下的灿烂帝都,臃肿管理机构的心脏,帝国最大的工业中心。

    贵族们那些富丽堂皇的宫殿和轮街两旁耸立着的雄伟壮观的各种建筑物使希特勒和库比切克心醉神迷。他俩也经常漫步通过市郊的工人区和贫民区,那里居住着无产无业的贫民以及来自帝国各个角落的那些被德意志人视为卑贱者的外来户。维也纳象一面凸透镜,这个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冲突和贵族、资产阶级同工人阶级的阶级矛盾都在这里聚焦。

    库比切克后来描述了希特勒当时是怎样日益变得富于批判精神和反抗精神的。他常常为世道的不公和豪门贵戚们所榨取的不义之财而感到愤愤不平,并且试图透过哈布斯堡王朝帝都金碧辉煌的正面去洞察它那阴森暗淡的背影。当然,还不能据此而得出任何结论来证明他开始产生了为穷人和弱 者去铲除社会不平现象的觉悟以及主张与受压迫的人们实行 阶级大团结的愿望。希特勒当时主要抱怨的是社会秩序,他 本人把秩序视为他心目中应为之奋斗的荣誉和昌盛的一·个组 成部分。每当他漫步走过维也纳的贫民区时,心中所唤起的 只是他那作为城市建筑规划家的兴趣。散步回家,他每每投 入改建整个维也纳市区的设计草图的绘制工作,然而却常常 为了看一场描写日尔曼神话故事的话剧或者—一场极为平常的 歌剧而使这项工作时断时续,最后终于不了了之。

    正当希特勒如此毫无系统地从事着他那“艺术”工作期 间,库比切克在创作着乐曲,孜孜不倦地练着钢琴。他以优 异的成绩通过了第一学期的考试并且指挥了该年级的期末音 乐会。希特勒一方面为他的朋友感到骄傲,另一方面也不无 妒忌之意。一九零八年九月中旬,当库比切克回到林茨度假 期间,希特勒重振精神,又一次争取进入艺术学院。但是,他此次所拿出来的绘画作品所获评价极低,以致根本没能取 得参加入学考试的资格。



    流离失所的岁月



    第二次碰壁对于希特勒的自我意识来说,无疑是一次严 酷的打击。他素来把自己当成是库比切克的保护人,可他的 朋友此时却成绩卓然,而他本人则屡进屡踣。羞愧之下,他 断绝了同库比切克和在林茨的妹妹的一切联系,搬出了原先 与库比切克同住的公寓,在没有给库比切克留下一点音信的 情况下住进了弗尔伯尔大街西道大院对面的一间廉价的房 间。显然,他在斯旦姆佩尔大街的那一年中罄尽了父亲的那 笔遗产。到了观在,他所赖以维持生计的只剩下了那笔每月 二十五克朗的孤儿抚养费。不久,他又搬到西道大院的一间 更为窄小的房间中去住。最后,他的名字终于在一九零九年 八月间从户籍局的卷宗中消失了。在此之前,他曾经在该局 交替使用“艺术家”、“大学生”和“作者”的身份注册过户 口。在他于一九二三年以自传体裁撰写的喀我的奋斗》一书 中,希特勒把他在维也纳度过的这段年月称之为“我一生中 最悲惨的时期”。他回首往事说,直到他于一九零九——一九 一零年可以作为一个“无名的素描画和水彩画家”独立工 作以前,他不得不靠到处打短工、干下手活来谋生。他在书 中隐去了艺术学院对他的第二次打击。事实上,在一九零九 年剩下的岁月中,他压根就是一个流浪汉。他夜宿在公园中 的长椅上或随便哪家的大门洞里,白天在小酒肆和候车室中 以廉价食品充饥。

    当时,希特勒似乎根本就没有产生过为了改善仅靠孤儿抚养费来谋生的困境而去找一个临时工作的想法。他仍然象从前那样,自命为一个“艺术家”,蔑视一切 “糊口的职业”,并且认为作为一个真正的市民阶层的子弟而去从事任何一种形式的体力劳动都将有损于他的荣誉。至于他曾在建筑工地上打过短工的经历,不过是他自己后来杜撰出来的一个谎话。他诅咒“与他作对”的周围环境,寻找着对于他的不幸应该负责的罪人,把自己的一切希望默默地寄托在日后的“一飞冲天”之上。

    一九零九年圣诞节的前夕,他终于把自己的最后一些冬服典当一空,失魂落魄地进入了麦德林的一个流浪者收容所。这家收容所是由当时的一个社会福利组织资助主办的,其主要支持者是一个姓埃泼斯坦的犹太人家庭。与当时其他的收容所相比,这是一个时新、清洁、慷慨的地方。然而,不论何人,一俟在这里落迹,便会被社会和自我意识判定为失败者并滑到了市民阶层中最低贱的地位。希特勒当时正是处于这样一种身心状况。他无力适应这个社会里的倾轧排挤,但他很快便遇到了一位当时作佣人的名叫赖因霍尔德.哈尼施的人。哈尼施感到十分困惑不解的是,一个具有如此才华的年轻人怎么会随随便便地听任命运的摆布。哈尼施给希特勒指点了度过危机的办法,动员他以维也纳市容为蓝本去画明信片,再由自己拿到街上去出售,最后把赚得的钱与希特勒平分。

    后来,哈尼施终于鼓动希特勒迁出了流浪者收容所,搬进了一所单身汉公寓。希特勒于一九一零年二月九日搬入的这所单身汉公寓是维也纳第二十区的一个新型建筑。该区当时是一个工业区,居住着许多不同的民族,除了利奥波德以外,这里犹太人的比例超过了维也纳其他任何一个区。这所单身汉公寓是一个设有餐厅、大起居室、洗澡间和单人房间的现代化住宅,以致当时规矩守旧的维也纳市民们都对这所“奢侈的住宅”评头品足,感到不平。希特勒在这里住上了一个小小的单元,租金每天半个克朗。他天天如此,坐在他那所谓的书房中画他的明信片。这些明信片的销路竟然十分理想,于是,精通生意经的哈尼施不久又鼓动希特勒转画较大型的水彩画,然后由他带到游艺场的酒厅中去兜售。

    希特勒的绘画作品头一眼看上去很象是拍摄的照片。他并没有受过专门训练,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对建筑物进行准确临摹的技巧。然而,他却缺乏艺术修养并且丝毫不具备刻画人物的才能。由于有了与冶尼施平分共享的这笔靠着作画所赚得的钱,再加上他继续领取的孤儿抚养费:希特勒过上了一种食宿无虑的生活。
  8. May28
    在林茨市的“艺术家生活”



    现在,十六岁的希特勒开始主宰着自己的命运,他可以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了。父亲和学校已经沦为往事,再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他去选择工作了。母亲对他总是让步,家里提供的食宿费足够支付他的花销。克拉拉.希特勒在此期间带着全家搬到了林茨市内,父亲前妻的女儿安格拉也出嫁了。

    从——九零五年到一九零七年的两年半光景中,希特勒在林茨过着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他贪婪地涉猎书籍,大量作画,欣赏歌剧,参观博物馆,但所有这些几乎都搞得冷冷清清,似乎他对于进行社交活动没有丝毫兴趣。他是一个生活在梦幻世界中的落落寡合者,憧憬着日后成为一名著名的大艺术家。仅仅是在一九零五年的秋天,他总算是遇到了一位能够与之攀情道友的同龄青年奥古斯特·库比切克。库比切克也怀着同样的梦想,即成为一个著名的音乐家。库比切克和希特勒对于市内上演的歌剧几乎是场场不落,夜间则没完没了地在林茨的大街上闲逛。这两个年轻人合作得真可谓天衣无缝:希特勒滔滔不绝地讲,库比切克专注无言地听。

    毫无疑问,库比切克是希特勒在林茨的那些年月中最好的挚友。即使库比切克在他后来的那些回忆里也闻或出观过一些夸大其辞的地方,然而这些回忆仍然真实地反映出了十六岁到十八岁的希特勒的若干特点。这些后来日臻完善并在作为煽动家的希特勒身上体现出来的特点是:一种极端的落落寡合,一种带有自怜情调的唯我独尊和经常突发的一种压抑不住的演讲欲;此外,对于制定“宏大计划”抱有热烈的欲望,而对于任何一种按部就班和循规蹈矩的活动则都嗤之以鼻。希特勒的话题当时主要是围绕着音乐< 他当时是理查德.瓦格纳的崇拜者)和绘画,并且越来越多地谈到建筑。

    他画了大量富丽堂皇的建筑物的设计草图并且热哀于完成改造林茨市容的一系列计划。至于政治,他只是偶尔谈到。保拉·希特勒后来在回忆时说道,她和她的母亲常被她哥哥用冗长的历史报告搅得头昏脑涨,可是当时仍然毫无迹象可以说明,年轻的希特勒对于政治有什么特殊的兴趣。同样,也没有一点迹象说明,他在那个时候就成了一个反犹太主义者,或者说他对“犹太人问题”产生了一星半点的兴趣。当时,希特勒的母亲感觉到胸部作痛,曾到一位犹太医生爱德华·布洛赫博士那里去就医,这位犹太医生是当时林茨市里有名的“穷人的大夫”。布洛赫博士诊断她患有乳腺癌并劝她立即进行手术。当医生把病情的严重性讲给患者的子女们听时,她儿子那种悲痛欲绝的反应使这位医生深受感动。一九零七年一月十八日,克拉拉·希特勒做了手术。术后,她的恢复是缓慢的。



    被拒于艺术学院的大门之外



    一九零六年春,希特勒生平首次来到了维也纳。一连四个星期,他只是进出于歌剧院、话剧院和博物馆,并且给库比切克写了许多热情洋溢的明信片。至少此刻令他深信不疑的是,假如他要想在艺术生涯中有所建树的话,那么就必须去维也纳求学。于是,他千方百计地劝说母亲同意他到维也纳的自由艺术学院去就读。克拉拉·希特勒在儿子的愿望和女婿——同时也是孩子们的法律监护人——让希特勒学一门 “正当”职业的建议之间曾经十分犹豫不决。最后,一九零 七年的夏天,希特勒终于说服了自己的母亲,允许他从父亲 的遗产中提取了七百克朗,这笔钱恰好可以支付他在维也纳 一年的学费和食宿费用。

    一九零七年九月底,希特勒启程前往维也纳。十月初,他在那里参加了入学考试。考试的结果令人大失所望:希特勒名落孙山。当时,希特勒曾经试图让校方允许他做些解释,但却被告知,他的绘画技巧平平,实际情况说明他的天赋应该是在建筑方面。然而,要想进入学院的建筑系就必须出示建筑学校的毕业文凭,而进入这种建筑学校的前提则又是必须念完整个六年制中学并获得毕业证书。此时,希特勒面前云遮雾障,似乎无法迈步。面对现状,希特勒束手无策,神情沮丧。他没有给家中写信,也没有旋踵而返,却独自留在了维也纳,闭门谢客,埋头读书,听听歌剧或在大街上茫然无主地游逛。

    直到一九零七年十月底,他才乘车返回了林茨。他母亲此刻已经病得奄奄一息,他和妹妹一起承担了照料病人的义务。一九零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克拉拉·希特勒离开了人间。圣诞节那天,阿道夫·希特勒和妹妹保拉·希特勒一道拜访了布洛赫医生,付清了帐目并对医生为病人所做的努力表示了谢意。后来,希特勒曾经不止一次地给布洛赫博士寄去了自己画的明信片,还有一次寄去了一张自画的水彩画,借此来再次表达自己的谢忱。一九三八年,“奥地利并人德国时期”,布洛赫和他的家庭被置于希特勒的特别保护之下,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时离国旅行。

    可以肯定,希特勒的反犹主义思想绝非是由于他个人的经历所造成的,而是来源于其它渠道所造成的一种广义上的反犹成见,这种成见的力量大得足以抵消那种私人经历曾经给予他的积极影响。
  9. May28
    成绩优良的小学生




    一八九六年,阿洛伊斯·希特勒开始厌恶乡村生活,他 卖掉了乡下的庄园,全家搬往拉姆巴赫,这是有着一个古老 美丽的本笃派修道院的小市。阿道夫·希特勒再也用不着在 庄园里干活了,但这里的学校比起费什哈姆的小学来,要求 却高得多。尽管如此,阿道夫。希特勒仍不失其为佼佼者。’ 在一八九七——一八九八学年的期末考试中,他连获十二门 “1 ”分①。他参加了寺院中的学生唱诗班,深深地为宗教 节日所激动,萌发了当一名牧师的愿望。在家里,他常常把 女佣人做饭用的大围裙当作法衣系在腰间,爬到餐室中的一 张高靠背椅上,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言辞热烈的长篇说教。希 特勒那位笃信宗教的母亲和他那位对于宗教只是表面敷衍的 父亲对儿子这种暂时产生的爱好感到十分满意。
    ① 相当于我们学校中的“5 ”分。——译者注。


    在拉姆巴赫,希特勒一家住在碾磨场的一所大房子里。
    孩子们经常在碾磨场这个理想的场地玩印地安人和美国西部牛仔的游戏。
    象从前在乡下时一样,希特勒的父亲很快又对这里的生活感到厌倦了。于是,他于一八九八年在林茨附近的莱昂汀村中买下了一所房子,不久便举家乔迁。到那儿以后,阿道夫·希特勒在学校旦学习亦很轻松。每逢休息和放学以后,他是玩印地安人游戏的孩子王,孩子们在游戏中模仿的英雄人物是卡尔·梅①。—年以前在南非爆发的荷兰—德国布尔人与英国殖民主义者之间的布尔战争②也激发了孩子们的狂热情绪。尽管希特勒此时年方十岁,也被当时德国舆论界大肆渲染的那种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所感染。
    在莱昂汀,希特勒发现自己有绘画天赋。于是,他转而幻想着成为一名“艺术家”。然而,他父亲却另有打算:长子小阿洛伊斯出走后杏无音信,埃德蒙德也病死于一九零零年;因此,他想让阿道夫·希特勒日后成为一个和自己一样的官员,当然官要做得大些才好。于是,他连哄带吓地想使儿子相信,仕途生涯受益匪浅。阿道夫·希特勒四年制小学毕业后,父亲决定送他到林茨市的六年制中学就读。
    ① 美国西部影片中的一个传奇少年。——译者注。
    ② “布尔”在荷兰语中是“农民”的意思, 实际上指农场主。历史上的布尔战争亦称英布战争 (1899—1902),是英帝国主义者和德、荷布尔殖民主义者之间争夺南非殖民统治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译者注。



    令人失望的中学生




    阿道夫·希特勒在城市中学里一开始就是一个令人失望的学生。除了跟不上课这一原因以外,同班同学们也都瞧不起这个来自乡下的孩子,这所规模很大的学校里的老师也不象乡村小学中的老师,无暇顾及一两名个别学生。阿道夫·希特勒失去了攻读的勇气和兴趣。一九零零年——一九零一年的第一学年末,他终因数学和自然考试不及格而留级。
    翌年,他的学习成绩有了起色。他和同学们交上了朋友,每天下午在多瑙河畔的草地上象在莱昂汀那样一起玩印地安人游戏,打“布尔战争”。这一学年结束时,他不但升了级,甚至获得了“好”、“很令人满意”、“品行端正”、 “学习刻苦”的评语。可是,二年级刚一开始,老问题又重新出现,首先使希特勒感到吃力和难以跟上的还是数学。

    正当此时,希特勒的生活骤然发生了变化:一九零三年一月三日,阿洛伊斯。希特勒死于中风。

    父亲的溘逝成为阿道夫·希特勒生活中的一个转捩点。

    笼罩在家庭中的紧张气氛荡然无存,专制的父亲惯于使用的那种高压手段也销声匿迹。十四岁的希特勒现在成了家庭中唯一的男子汉,形单影只的寡母对他没有任何的约束力,甚至连家庭中的事务也要受到他的支配。母亲在经济上尚可说得过去,遗孀养老金和三个孩子的抚养费(直至二十四岁)
    使这个家庭仍然不失之为一个小康人家。
    一九零三年春,阿道夫·希特勒被送到林茨的一位老太太家中寄宿,这家同时还住了其他五位学生。在这里,希特勒的举止也显得与众不同,他不但对女主人,就是对他的那些同龄生也总是小心翼翼地以“您”相称。他离群索居,落落寡合,老是喜欢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读书作画。由于他阅读的书籍很少与正课有关,因此当六年制中学的第二学年结束时,他的数学又未及格。秋天,他通过了补考,升入了三年级。随着升级接踵而来的是一个新的困难:他对作为第一外语所必修的法文颇感头痛。他当时的班主任兼法文教师于一九二三年回忆说:“希特勒无疑天资很高,虽然不甚全面。
    但他却缺乏自制力,至少被大家认为性格执拗、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和脾气急躁。显然,对于他来讲,在学校里循规蹈矩是件不情愿的事情。学习上,他亦不很努力,否则,凭他那公认的天赋无疑可以取得好得多的成绩。”
    当时的一位历史教员,莱奥波尔德·波兹教授给了希特勒很大的影响。他的那些关于古代日尔曼人的故事和授课时打出的那些幻灯片使得希特勒激动不已。通过这样的历史课,希特勒和他的许多同学一样成为一个哈布斯堡多民族帝国①的反对派,成为一个德意志民族至上主义者。当时这些人主张德国和奥地利合并,建立一个德意志大帝国,并在本来该唱奥地利国歌之时高唱德国歌曲。
    ① 指奥匈帝国。——译者注。


    中学三年级结束时,希特勒没有能够通过法语考试。补考虽然勉强及格,但却因成绩不理想而使他失去了继续在林茨的六年制中学里就读的机会。这样一来,希特勒就不得不转学到距离林茨市四十公里处的施太尔州立四年制中学去继续读他的四年级。在那里,他又住进了一间带家具出租的房间,倍感凄凉与悲哀。他憎恨学校,以阅读和作画来打发时光,无聊时还常常从房间里用汽枪去打后院中窜来跑去的老鼠。这一年的秋天,他又不得不再次进行补考,补考及格后领到了四年制中学的毕业证书。
    四年制中学毕业证书为他敞开了通向综合性高中继续就读的道路。但是,继续求学却不符合希特勒此刻的愿望。他利用自己肺部健康状况不佳为理由去说服自己的母亲,使她相信,中辍学业将会对儿子的健康有所裨益。
  10. May28
    阿道夫·希特勒
    彼得·波罗夫斯基[西德]

    译者的话



    阿道夫·希特勒是世界现代史中具有很大研究价值的一 个反面教员。他创造了纳粹党,通过各种手段攫取了国家的 最高权力。第三帝国期间,希特勒疯狂推行迫害犹太人民的 种族主义政策和扩军备战的法西斯主义战争政策。从一九三 三年到一九四五年的短短十二年执政期间,希特勒先后制造 了一系列震惊世界的重大历史事件。一九三三年上台伊始, 他炮制了国会纵火案,大肆迫害德国共产党人和其他进步人 士,在国内实行了法西斯独裁专政。一九三八年,他以“合 并”为名,吞并了邻国奥地利。紧接着,他借口苏台德问 题,出兵占领了捷克。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希特勒下令德 军根据《白色方案》中的第一号指令分兵三路进逼波兰首都 华沙,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把战火烧到欧、亚、非各洲 以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造成了数千万人民的死亡, 给世界人民和德国人民带来了极其深重的灾难。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主持指挥了对英、法、美的西线战争以及入侵苏联的东线战争。与此同时,纳粹法西斯分子,主要是希特勒的党卫军在波兰和捷克等地建立起的集中营和灭绝营对犹太民族和世界各族人民犯下了令人发指的滔天罪行。

    《阿道夫·希特勒》一书以传记体裁,通过简炼的叙事手法,再现了上述历史事件的梗概,对于我们了解希特勒其人和纳粹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历史脉络有着一定的帮助。

    《阿道夫·希特勒》一书的作者彼得·波罗夫斯基是历史学博士,观在西德汉堡大学史学院执教,专事世界观代史和东方政策的研究工作。作者在撰写此书时,对极其浩繁的历史材料进行了细致的精选,力求简明扼要,使本书基本上达到了篇幅短小、选材精炼、条理清晰的要求。

    本书根据汉堡德雷斯勒人文出版社一九七八年德文版译出。



    第一章 海关官员之子
    希特勒的诞生




    一八八九年四月二十日,阿道夫·希特勒出生于布劳 瑙。布劳瑙是位于流经奥地利和巴伐利亚边境的因河河畔的 一个小市。希特勒的父亲是那里的一个海关官员。第三帝国 时期,希特勒曾经向许多德园人索取过所谓雅利安人后裔的 证明,即证明他们上面三代人中间没有犹太人。可是,希特 勒本人恐怕永远也拿不出这样一种证明,因为连他也无法断 定,他的祖父究竟属于哪一种族。

    希特勒的父亲阿洛伊斯是一个私生子。阿洛伊斯的母亲 安娜·席克尔格鲁贝尔是一个贫苦的农家女。生阿洛伊斯那 年,她已经四十二岁,但仍然未婚。说起来,约翰·格奥尔 格。希德勒,一个从斯皮塔尔流浪而来的磨工应该是孩子的 生父,因为他在一八四二年娶了当时年已四十七岁的安娜。

    席克尔格鲁贝尔为妻。阿洛伊斯快满十岁那年, 安娜去世 了。阿洛伊斯主要是在斯皮塔尔靠他叔父约翰。纳波姆克。

    希德勒拉扯长大的,因为他的父亲约翰·格奥尔格·希德勒 又开始了他那流浪生活。阿洛伊斯十三岁那年离开了斯皮塔 尔,流浪到维也纳。在那里,他学完了鞋匠手艺,后来又去 奥地利海关署报考,在通过了各种考试之后,他成为—— 名海关官员。一八七五年,他终于得到了布劳瑙海关检查长的职位。作为来自落后林区的一个私生子,这在当时来说简直就是一个令人瞩目的平步青云,不仅是阿洛伊斯·席克尔格鲁贝尔本人,就连他那叔父约翰·纳波姆克·希德勒都为此感到自豪。

    一八七六年,约翰·纳波姆克·希德勒亲自出马,改动了阿洛伊斯。席克尔格鲁贝尔的出生登记。原登记栏中的“私生”被更改为“父名:约翰·格奥尔格。希德勒”。利用这次机会, “希德勒”这个姓也被改成为“希特勒”。



    威严的父亲




    阿道夫。希特勒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已经五十二岁了。阿洛伊斯仪表堂堂,颇具时代风度:矮壮、留着军人式短平头、浓眉并蓄有四十余年以来一直统治奥匈帝国的弗兰茨·约瑟夫皇帝式的大八字胡。阿洛伊斯·希特勒十分自豪的是他那套海关官员制服,常爱穿着它去照相。他被公认为是一个勤勉的克尽职守的榜样,颇得上司和同僚们的好评。

    在家中,他则是一个典型的十九世纪的家长,妻子和孩子们必须顺从他的意志。

    阿道夫·希特勒的母亲克拉拉·珀尔策尔完全俯首听命于她的男人,总是称他为“大叔”。她是他的第三个老婆,是约翰·纳波姆克的一个孙女,自然也是她男人的一个堂侄女,比她男人小了整整二十三岁。阿洛伊斯·希特勒的第一个老婆未有子嗣,第二次结婚有了两个孩子:小阿洛伊斯和安格拉。一八八五年,克拉拉· 希特勒婚后不久生下了第一个儿子,一八八六年生下一个女儿,一八八七年又得一子。但是,三个孩子都先后在出生后的头两年夭折了。 因此,克拉拉·希特勒尤其钟爱她的第四个儿子,对他十分娇宠,几乎从不让他离开自己的左右。克拉拉· 希特勒后来又生下了两个孩子;一八九四年生下了埃德蒙德,一八九六年生下了保拉。

    阿道夫·希特勒三岁那年,他父亲被上司调迁,举家搬 往巴伐利亚的帕骚市,那里有属于奥地利管辖的一个海关。

    在这个德国城市里的生活以及与德国儿童们的共同玩耍都给 希特勒留下了终生不泯的影响。整整一生之中,他都操着帕 骚时期学会的那种巴伐利亚南部口音。

    一八九五年,阿道夫·希特勒六岁时,他父亲奉调前往林茨赴任,全家又搬回了奥地利。在林茨郊外的哈弗尔德,希特勒一家住在一个小农庄中的一所漂亮的住宅里。房子座落在一块高地上,周围环绕着果树、核桃树,还有一条小溪。这里是一个理想的游戏场所。搬家后不久,阿道夫·希特勒被送到费什哈姆去上小学。每天早上,他要和他的异母姊安格拉把整整一个小时的时间花在步行上学的路上。弗什哈姆的小学是一个典型的乡村学校,学校很小,男孩子和女孩子被分开编在两个班里。当时的小学老师对希特勒姊弟俩印象颇佳,后来这位老师回忆说,阿道夫那时听课十分认真,遵守纪律,天真活泼。两个孩子的书包里,书本和文具置放得井然有序。


    阿道夫上学那年,阿洛伊斯·希特勒于工作了四十余年之后退休领取养老金。然而,他却很难适应这种退休生活, 于是开始酗酒,变得焦躁不安,易于激动。他要求家庭中必 须保持一种绝对的服从,这就导致了同日益长大成人的小阿 洛伊斯的;中突。阿道夫·希特勒的这位异母兄长后来报怨 说,他经常被他父亲用马鞭抽打得死去活来。阿道夫·希特 勒有时也遭其父毒打,但在其母那里仍是娇于。这种状况后 来糟得令人难以忍受,以致小阿洛伊斯。希特勒在十四岁那 年收拾了自己的衣物,离家出走。小阿洛伊斯走后,阿道夫 就成了他父亲那种教育方法的主要牺牲品和“出气筒”。
  11. May28
    驰名全欧Groove Coverage专辑《Best of 2005》





    中文名称:Best of 2005
    资源类型:MP3!
    发行时间:2005年02月28日
    专辑歌手:Groove Coverage
    地 区:德国
    语 言:英语

    简介
    GROOVE COVERAGE是德国新晋乐队,以其混合多种元素的舞曲风格迅速走红,驰名全欧。
    它的成员有两名:主唱(女)VERENA,1984年5月14日出生。
    DJ及创作:DJ NOVUS。原名MARKUS SCHAFFARZYK。1976年11月7日出生。


    德国柏林举办的一年一度的"2003年德国舞曲大赏 Deutchscher Dance Award","舞动精灵乐团 Groove Coverage"以新人之姿荣获提名入围多项奖项,总计计有Best Dance Act National年度最佳舞曲团体,Best Dance Hit 年度最佳舞曲,Best Newcomer最佳新进艺人! 最终"舞动精灵乐团 Groove Coverage"获得评审团青睐夺得了"年度最佳舞曲团体"奖项! 曲目  [右键保存]


    1 Moonlight Shadow
    2 Poison
    3 God Is A Girl (Album Version)
    4 Runaway
    5 7 Years & 50 Days (Radio Edit)
    6 End
    7 She
    8 Moonlight Shadow
    9 Remember
    10 Million Tears
    11 Beat Just Goes
    12 Are You Ready
    13 Moonlight Shadow (Warp Brothers Remix)
    14 Poison (Friday Night Possee Remix)
    15 God Is A Girl (Axel Konrad Remix)
    16 End (Special D Remix)  
  12. May28
    青藏铁路全线正式通车试行 告别不通火车历史



    今日,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全线正式通车试行。从2006年7月1日开始,西藏将告别不通火车的历史,青藏铁路将成为今后贯通青藏高原和进藏的最主要通道。
    青藏铁路大事记



    1955年10月:沿线考察修建青藏铁路的可行性

    1956年:开始进行青藏铁路勘测设计工作

    1958年:青藏铁路西(宁)格(尔木)段分别在西宁和关角隧道开工建设。

    1961年3月:因三年自然灾害,西格段和格拉段建设双双“下马”。

    1974年3月:继续西格段建设。格拉段勘测设计开始。

    1978年8月:青藏铁路格拉段第二次“下马”

    1979年9月:青藏铁路西格段铁轨铺通。

    1984年5月1日:全长814公里的青藏铁路西格段正式投入运营。

    1994年12月14日:国家计委正式向国务院上报青藏铁路项目建议书。

    2001年2月7日:国务院批准青藏铁路建设立项

    2001年6月29日:青藏铁路格拉段在格尔木南山口车站和拉萨柳吾隧道工地同时开工。

    2005年10月12日:格拉段铁轨铺通

    2006年7月1日:格拉段正式建成通车。至此,青藏铁路西宁至拉萨实现全线通车。
  13. May28
    专辑名称:Mistyland 雾色山脉
    唱片公司:金格唱片
    歌手姓名:Bandari 班得瑞乐团
    发行日期:2006年01月12日
    专辑语言:纯音乐

    简介:



    班得瑞第11张专辑

    走出瑞士山林,寻找地球上最纯净人间净土

    收录《魔戒三部曲》May It Be, Into the West主题曲演奏版

    成军超过15年,如今已出版11张专辑的班得瑞乐团,直到目前仍无精选辑问市,只因他们的每首作品皆具主打格局,任何选辑,都无法完整呈现班得瑞乐团的音乐精髓.一向行事低调的他们,大部分的时间,皆置身瑞士山林里,除了收录难得听闻的自然天籁,每首创作的灵感都是与自然界互动的结晶,吸取存在天地间最贴近人心的原始脉动为节奏,早就他们的音乐,让人听一次就能深深印在心中.

    班得瑞除了以孕育其音乐灵感的瑞士山林为出发,更出走国境,让南美,爱尔兰,与东方的自然风光也融入创作中,歌颂无国界的大地恩赐与鬼斧神工的自然魅力.在编曲上除了运用结他,排笛,键盘等在乐坛奠定鲜明旗帜的配器外,更加重了弦乐组的表现,让音乐在空灵缥缈中,增添一份来自田园,沁入心灵的温暖情感.值得一提的是,他们重新演绎2首轰动全球的电影[魔界]系列主题曲,以其中的浩瀚场景为依归,融入班得瑞乐团的独特风格,成为新版的山林音乐.

    曲目
    Orinoco Dreams奥里诺科之梦

    Beyond The Memory Of Man曼岛的遥远记忆

    May It Be但愿如此<魔界首部曲> 主题曲

    Lonely Whistler寂寞口笛手

    Serenade In Green绿意小夜曲

    Adagio Of The Highland高地慢板

    Incredlble Stars奇幻银

    Crystal Ball水晶球

    World Of Difference异世界

    River Of Dreams梦河

    The Holy Garden圣洁花园

    Careless Eyes漫不经心的眼神

    Into The West<魔界三部曲-王者再临>主题曲

    The Lady And The Earl淑女与伯爵

    Dragen Heart龙心

  14. May28
    夜幕下的慕尼真黑



    韩乔生

    《欢乐世界杯》的第一期直播让我热血沸腾,王刚老师的妙语连珠、见解独到,王小骞的聪明机智、应对自如,嘉宾的精彩让幕后的同事笑得前仰后合,“二王落网”对于《欢乐世界杯》来说,就像本届世界杯的第一粒进球,让我们领略到了欢乐的激扬和鼓荡。
    韩乔生语录6月9日
    世界杯还没开幕,王刚老师一起陪您过夜。对不起我说错了,应该说王刚老师陪我和我们过夜。
    坐在王刚老师旁边的这位美女,是王小丫——错了是王小骞,小骞姐姐,哦……是小骞妹妹。
    全世界的正业——最正点的业务就是看球。
    出泥才见两只腿。
    格里奥这发型像谁啊?就是王小骞摸了电门之后的样子,因此被称之为铅丝(王小骞的粉丝)。
    我们经常看王刚演的电视剧、广播剧,此前是夜幕下的哈尔滨,如今是夜幕下的慕尼黑。(当时场地天光明亮)
    我一看这个画面心都跳出来了,把心捡起来,再接着说,把心洗洗,保持洁净心灵。
    种种迹象表明,足球比赛开始之前,裁判和观众都在等着。
    大家看这个特里尼达和多巴哥,这是本届世界杯最黑的斑马,两个队合在一块打一个队。(最黑的斑马?)
    我强调足球和男人的关系,埃塞俄比亚缺男的乒乓球教练,我可以考虑到那去,必须那边月供要达到40万人民币。(王小骞:月供?你是房子啊?那是月薪)。
    你坐飞机去英国的时候,飞机降落之言,您会看到绿色草坪足球场很多很多,一共一万一千一百一十一块。(不信你去数数。)
    我原来一直喜欢孙雯,我暗恋孙雯很多点,我暗恋她接近三十年。(王刚:你也太早恋了。)
    台风中心经过墨西哥后跨越大西洋,迅速挺进慕尼黑上演一场风暴,五到六级台风中还有井喷现象,现在这种地震特殊征兆已经形成。(世界杯灾害陈列)
    :devil:
  15. May28
    磔刑图,出于阿尔萨斯伊森海姆(Isenheim)祭坛画M. 格吕内瓦尔德[德] Matthias Grünewald(1470/75-1528)法国,科尔马,林登美术馆藏,1512~1515



    埋葬基督,M. M. d.卡拉瓦乔[意] Michelangelo Merisi de Caravaggio(1571-1610)罗马,梵蒂冈美术馆藏,1602-1604

    在客西马尼祷告(太26:36-46)
    (可14:32-42;路22:39-46)


    耶稣同门徒来到一个地方,名叫客西马尼,就对他们说:“你们坐在这里,等我到那边去祷告。”于是带着彼得和西庇太的两个儿子同去,就忧愁起来,极其难过,便对他们说:“我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你们在这里等候,和我一同警醒。”他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祷告说:“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来到门徒那里,见他们睡着了,就对彼得说:“怎么样?你们不能同我警醒片时吗?总要警醒祷告,免得入了迷惑,你们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第二次又去祷告说:“我父啊,这杯若不能离开我,必要我喝,就愿你的旨意成全。”又来见他们睡着了,因为他们的眼睛困倦。耶稣又离开他们去了。第三次祷告,说的话还是与先前一样。于是来到门徒那里,对他们说:“现在你们仍然睡觉安歇吧(“吧”或作“吗”)?时候到了,人子被卖在罪人手里了。起来,我们走吧!看哪,卖我的人近了。”
    耶稣被钉十字架(太27:32-44)
    (可15:21-32;路23:26-43;约19:17-27)


    他们出来的时候,遇见一个古利奈人,名叫西门,就勉强他同去,好背着耶稣的十字架。到了一个地方名叫各各他,意思就是髑髅地。兵丁拿苦胆调和的酒,给耶稣喝。他尝了,就不肯喝。他们既将他钉在十字架上,就拈阄分他的衣服。又坐在那里看守他。在他头以上,安一个牌子,写着他的罪状,说:“这是犹太人的王耶稣。”当时,有两个强盗,和他同钉十字架,一个在右边,一个在左边。从那里经过的人,讥诮他,摇着头,说:“你这拆毁圣殿,三日又建造起来的,可以救自己吧!你如果是神的儿子,就从十字架上下来吧!”祭司长和文士并长老也是这样戏弄他,说:“他救了别人,不能救自己。他是以色列的王,现在可以从十字架上下来,我们就信他。他倚靠神,神若喜悦他,现在可以救他,因为他曾说:‘我是神的儿子。’”那和他同钉的强盗,也是这样地讥诮他。
    耶稣的死(太27:45-56)
    (可15:33-41;路23:44-49;约19:28-30)


    从午正到申初,遍地都黑暗了。约在申初,耶稣大声喊着说:“以利,以利!拉马撒巴各大尼?”就是说:“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站在那里的人,有的听见就说:“这个人呼叫以利亚呢!”内中有一个人赶紧跑去,拿海绒蘸满了醋绑在苇子上,送给他喝。其余的人说:“且等着,看以利亚来救他不来。”耶稣又大声喊叫,气就断了。忽然殿里的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半,地也震动,盘石也崩裂,坟墓也开了,已睡圣徒的身体,多有起来的。到耶稣复活以后,他们从坟墓里出来,进了圣城,向许多人显现。百夫长和一同看守耶稣的人看见地震并所经历的事,就极其害怕,说:“这真是神的儿子了!”有好些妇女在那里,远远地观看,她们是从加利利跟随耶稣来服侍他的。内中有抹大拉的马利亚,又有雅各和约西的母亲马利亚,并有西庇太两个儿子的母亲。
  16. May28
    从申请这个博客到写第2篇文字竟然间隔了1年!
    主要是开始博客没汉化完全,还有就是没时间.
    现在有点空了, 所以准备搞一搞
    顺便研究一下这个博客. :woot:
×
×
  • 创建新的...